不支持Flash
|
|
|
國家信息中心:CPI仍將繼續上漲但不會失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4: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總體策劃 范劍平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 程培松 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 ◆本文執筆 李若愚 從目前影響我國物價上漲的諸多因素分析,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CPI攀升的主要動力和原因;居住價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漲的重要原因,農村CPI漲幅高于同期城市漲幅,以及國際傳導成為推動本輪CPI上漲的新因素。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當前物價上漲。 目前,物價持續上漲已形成了對我國通脹壓力的一定影響。確實,糧食和豬肉等價格漲勢將持續、PPI中生活資料價格上漲、資源產品價格上調、居民收入增加刺激消費、居民通貨膨脹預期已形成、貨幣投放過快加大潛在通脹壓力及中國難以在全球性通脹傳導中獨善其身,這些影響因素都預示著未來CPI仍有上漲動力。 目前CPI上漲還屬于溫和性通貨膨脹,仍處于可控范圍。綜合考慮影響物價上漲的各方面因素,我們預計,全年CPI水平在4%左右,高于年初預定的3%的調控目標,也略高于2004年CPI全年增長3.9%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一改前兩年的平穩運行格局,出現逐月攀升的勢頭,5、6、7月份CPI上漲明顯加快。7月份,CPI同比上漲5.6%,漲幅比去年12月份高2.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4.6個百分點。1-7月,CPI累計同比上漲3.5%,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個百分點。 當前的物價上漲與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的加速上漲非常相似。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曾經出現過一波持續上漲。其中,2004年6月-9月,CPI漲幅曾連續四個月持續徘徊在5%及以上的較高平臺。 那么與上一輪CPI上漲相比,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否更加嚴重,CPI加速上漲勢頭能否如上輪上漲一樣得到有效控制? 對本輪物價上漲與前一輪物價上漲之間,究竟有哪些相同之處或不同之處呢?我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予以分析,這對于我們認識當前及未來物價上漲趨勢是非常有益的。 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CPI攀升的主要動力和原因 在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的CPI上漲中,糧食價格上漲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是推動CPI漲幅上揚的主要原因。2004年1-9月,CPI累計上漲4.1%,食品價格上漲10.9%,其中糧食價格上漲28.4%。 與上一輪CPI上漲相同,食品價格繼續充當了目前CPI加速上漲的主力。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食品價格上漲除了有糧食漲價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受肉、蛋價格的推動。 進入2006年11月,我國糧價再次出現突然上漲,漲幅由2006年10月的3.7%,迅速擴大到2007年1月份的6.9%。耐人尋味的是,此次糧食漲價發生在2004年-2006年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三年增產和庫存充足的背景下。在我國政府對糧食市場加強調控后,糧價自今年2月份開始回落。但緊接著,豬肉價格上漲接過了糧價上漲的接力棒。“五一”長假后,全國各地的豬肉價格開始飆升。豬肉價格的上漲不僅帶動了其他肉類價格上漲,還帶動了鮮蛋、油脂等相關食品價格的上漲。2007年7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4%,漲幅比去年同期高14.8個百分點。 居住價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漲的重要原因 雖然高房價沒能直接統計進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價格通過影響CPI中的居住價格,對CPI上漲也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目前,CPI中居住類價格的變動,包括建房及裝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等與居住有關的項目。伴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的CPI中,居住類權重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正逐漸上升,居住價格對CPI的影響在加大。當前居住類在CPI中的權重是13.2%,比2000年提高3.5個百分點。隨著2003年以來我國住房價格快速攀升,作為CPI八大類構成之一的居住價格也開始不斷上漲。居住價格當月同比漲幅在2004年10月份創下6.8%的近年新高后,開始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4%-5%的較高增長。今年7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4.4%,漲幅比去年同期低0.1個百分點。 從居住價格構成上看,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水、電及燃料價格等項目價格有所回落外,受高房價影響,與商品房價格密切相關的建房及裝修材料價格和租房價格漲幅仍保持升勢。 在兩次物價上漲中,農村CPI漲幅均高于同期城市漲幅 2003年4月-2004年10月,農村CPI漲幅連續18個月超過城市,且漲幅差距在拉大。受政府調控影響,伴隨CPI漲幅回落,2004年10月份起,農村與城市CPI漲幅均開始下降,且農村漲幅下降快于城市。自2005年底開始,農村CPI漲幅再次開始低于同期城市漲幅。 2006年底以來,在當前這一輪CPI持續上漲過程中,農村CPI漲幅再次超過同期城市漲幅。今年7月份,城市CPI上漲5.3%,農村CPI價格上漲6.3%。農村CPI漲幅高于同期城市漲幅說明,在兩次物價上漲過程中,農村居民受到的沖擊和影響要大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的過快上漲,不僅會抵消近年來國家為增加農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項調控措施的實際效果,也會抵消農副產品漲價給農民帶來的增收效果。 國際傳導成為推動本輪CPI上漲的新因素 當前的這一輪CPI上漲帶有明顯國際背景。前面我們提到,2006年底發生的糧價突然上漲是在我國國內連續三年糧食增產的背景下發生的。顯然,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并非糧價突然上漲的主因。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國外時,可以發現,糧價上漲已成為全球現象。我國國內糧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例如,2006年,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達到近10年來最高點。世界銀行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國際玉米價格比去年夏天上漲75%,今年前4個月總體糧食價格上漲20%。 全球糧價上漲既有需求增加的原因,也有供給減少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向好,消費者收入增加,對食品的需求增加。除正常的食品需求外,近年來,由于原油價格高漲,導致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從而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在國際糧食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干旱、洪澇、農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在減少著糧食產量,也影響著食品供給。正是供求兩方面的沖擊造成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進而帶動我國國內糧價上升。 PPI與CPI增長格局發生變化 工業品出廠價格是生產者價格指數,反映的是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價格變化。由于生產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消費,按照價格運行的一般規律,生產流通過程中價格的變動會傳導到消費流通過程中,即PPI與CPI之間有一定的傳導關系。 在前一輪物價上漲,PPI領先于CPI上漲。PPI當月同比漲幅自2002年12月份由負轉正,并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從2003年1月份的2.4%不斷攀升到2004年10月份的8.4%。但在當前的物價上漲中,PPI與CPI的走勢出現一定背離。在CPI持續上漲的同時,PPI不漲反落。 從PPI構成來看,PPI包括生產資料價格與生活資料價格。造成目前PPI與CPI走勢背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PPI中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走低。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看,PPI尤其是其中的生產資料價格的走勢,主要受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以及國內投資品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基礎原材料價格,如原油、主要化工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屬等基本上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尤其是上游產品如原油、銅、鋁、鐵礦石等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產品價格基本由國際供求形勢決定。2006年國際原油、有色金屬價格開始高位回落,國內前期投資形成的煤炭、鋼鐵等能源原材料行業產能也開始大量釋放。受此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也開始持續走低,并帶動PPI走低。 通脹壓力持續存在 物價上漲仍處可控范圍 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否會更加嚴重,CPI加速上漲勢頭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這一備受市場關注的問題。 第一,當前的CPI上漲是前期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壓力再次釋放的結果。在對2003年-2004年CPI上漲的控制中,政府對調價項目的干預和控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004年4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嚴格控制出臺漲價項目的通知”,提出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出臺漲價項目的“兩條控制線”政策(即:當CPI漲幅月環比超過(含達到)1%或者同比累計上個月超過或達到4%時,應暫停出臺政府提價項目3個月)。在政府給物價上漲戴上“緊箍咒”后,CPI漲幅自2004年10月份開始不斷回落。 盡管前一輪物價上漲及時得到控制,但需要看到,在經濟運行中始終存在著隱蔽的通貨膨脹壓力。在政府“兩條控制線”的行政干預、強力控制之下,通脹壓力的釋放得到了控制,但通脹壓力并未從根本上消除。隨著CPI上漲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為及時疏導各地積累的價格矛盾,國家發改委于2005年7月又宣布暫停執行“兩條控制線”政策。自2005年下半年解除“兩條控制線”政策后,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再次釋放,CPI在經過一年多的慣性盤整后,于2006年底再次步入上升通道。 第二,糧食、豬肉等食品價格漲勢將持續較長時間。糧價是百價之王,糧價上漲往往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領頭羊”。在最近兩次CPI持續上漲中,糧價的重要性已經充分得到證實。 盡管短期糧食價格上漲得到控制,但從長期來看,糧食價格仍面臨較大的漲價壓力。需要看到,影響糧價屢次上漲的關鍵原因是我國城市化的推進造成了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從而抑制了糧食的供給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的糧食需求水平卻呈剛性增長。糧食漲價的背后是解決農民增收,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由于我國糧食供求持續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另外,考慮到保證農民增收的問題,預計糧價將保持穩中有升的勢頭。 今年豬肉價格的上漲有三大原因,一是糧價尤其是玉米價格的上漲帶動豬飼料價格的上漲。二是去年豬肉價格過低打擊農民養豬積極性。三是南方高熱病、藍耳病疫情導致生豬供應減少。在豬肉價格暴漲后,政府通過對生豬養殖的補貼鼓勵農民養豬,而高漲的豬肉價格也將提高農民的養豬積極性。但是,由于生豬生產受到母豬繁育時間的制約,從農民留養母豬到生產出仔豬再到肥育豬上市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豬價偏高和豬肉供應偏緊的局面還將持續相當長時期。 糧食、肉禽蛋等農產品的需求將受到農村及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的持續拉動。自2007年以來農村居民的消費價格漲幅持續高于城市居民。作為低端消費者,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在收入提高后將增加對糧食、肉禽蛋類等消費量,這將對糧食、肉禽蛋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產生持續的拉動作用。 第三,食品價格帶動PPI中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在PPI向CPI的傳導中,PPI中的生活資料價格與CPI之間的傳導最為直接。作為CPI的上游價格,受生產資料價格走低的影響,PPI自2004年連續走低以來,反彈一直無力,兩年多時間以來一直持續在較低水平徘徊,但PPI有望在食品價格的上漲帶動下逐漸走出低谷。今年以來,PPI中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走勢相反,生產資料價格一直處于底部區域徘徊,并呈小幅持續走低趨勢,但生活資料價格在食品價格大漲的帶動下,一直持續走高。今年6月份,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5%,而去年同期為下降0.2%。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6.7%,而去年同期為下降0.4%。 第四,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政府很可能運用價格手段,上調資源產品價格。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但2006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今年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的形勢十分嚴峻。 為此,今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確保節能降耗目標的實現。預計各地政府可能會陸續出臺水、電、油、氣等價格上調措施。各地政府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上調,特別是燃氣、水、電等相關產品及服務價格的上漲會進一步影響到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第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穩中有升,需求對CPI上漲的拉動力在增強。考慮到去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大幅度提高工資,企業利潤大增促使雇主和職工收入增長加快,股票與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暴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今年需求拉動CPI上漲的壓力可能要比前兩年略大一些。 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高于一季度1.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拉動居民消費增長加快。從歷年消費增長的規律看,二季度一般是我國的消費淡季,今年則不同,一季度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4.9%,進入二季度增速進一步加快,4、5、6月份增速分別提升至15.5%、15.9%和16%。 第六,居民通貨膨脹預期已經形成。按照預期通貨膨脹理論,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貨膨脹,即使最初引起的通貨膨脹的原因消除了,它也會由于人們的預期而持續,甚至加劇。央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下季度物價預期仍不樂觀,有超過半數(50.2%)的被調查者預計物價趨升,占比超上季度5.9個百分點,與50.8%的歷史最高值僅差0.6個百分點。 第七,貨幣投放過快使潛在的通脹壓力在加大。弗里德曼曾說過“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其含義是說通貨膨脹的機理和傳導機制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量過大。2006年以來,與即期需求密切相關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不斷加快,為總體物價水平的上升提供了寬裕的貨幣環境,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今年7月末,M1同比增長20.94%,增幅比上年末高3.4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6個百分點。 第八,通脹壓力籠罩全球,國際傳導恐使中國難以獨善其身。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全球通脹壓力也在加大。2007年5月份,世界通貨膨脹水平上升至近7年來的最高水平,當月主要工業國家的平均通脹率達到2.8%,這主要是受到石油和食物高價格的影響。為此,各國央行行長及國際機構和投行的研究人員紛紛發出通脹預警。 前面我們分析,在當前的物價上漲中,CPI中的糧食價格上漲與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具有較強的國際傳導特征。預計國際市場石油和有色金屬等原材料產品以及糧食價格的走高,將會對國內相關產品價格形成一定的影響。 第九,到目前為止,本輪CPI上漲還屬于溫和性通貨膨脹,處于可控范圍。按CPI上漲幅度的不同,通貨膨脹有溫和性通貨膨脹、加速的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之分。其中,溫和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CPI漲幅低而且比較穩定。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不超過3%的物價上漲屬于溫和性通脹,對于經濟運行沒有什么危害。國內研究普遍認為,中國的溫和性通脹上限應高于發達國家。 通過觀察近20余年以來的 CPI數據,我們認為5%是我國溫和通脹的上限。盡管今年上半年以來CPI漲幅持續突破3%的警戒線,但仍保持在溫和通脹的上限附近。對比2004年6-9月連續四月CPI漲幅突破5%的情況,目前CPI上漲壓力仍不算嚴峻,仍處于可控范圍之內。當CPI再次出現加速上漲時,政府仍然可能出臺“兩條控制線”等政策來對過快上漲的物價水平加以控制。綜合考慮影響物價上漲的各方面因素,我們預計,全年CPI水平在4%左右,高于年初預定的3%的調控目標,也略高于2004年CPI全年增長3.9%的水平。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