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銀行業逐漸打響高端爭奪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9:30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題:中國銀行業逐漸打響“高端爭奪戰” 新華社記者 任芳 陶俊潔 半年前,在普通中國人眼中,“私人銀行”還只是他國財富故事中的情節;半年后,這四個字已赫然登上國內諸多財經雜志的封面。2007年,因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機構中資私人銀行部的開業,被業界稱為私人銀行的“中國元年”。 如果說此前試探性進入中國的外資私人銀行,使中國銀行業在高端領域的競爭暗流涌動,那么隨著中資私人銀行業務的高調開業,這一領域的爭奪戰已正式打響。 “戰場”資源豐富 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3月28日開業,20多位客戶前去捧場。8月8日,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開業,有140多位客戶到場。這兩個數字當然不能說明這兩家銀行的業務空間,但客戶無疑是所有私人銀行的競爭焦點。 根據中國銀行提供的數據,在其現有的1.2億個客戶中,擁有50萬元金融資產以上的有70多萬人,而且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遞增。 國際投行美林證券的研究顯示,2005年亞太地區擁有百萬美元以上金融資產的富裕人士有240萬,這些人的財富總額達7.6萬億美元,其中65%以上被中國人和日本人占有。重要的是,這些財富大部分尚未通過私人銀行管理。 “亞洲私人銀行家們都在微笑,因為他們的管理資產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波士頓咨詢公司業務主管德朱尼亞克說,當前亞洲私人銀行的平均稅前利潤率為45%至50%,美國和歐洲則為30%左右,不過仍是大眾市場零售業務利潤的10倍左右。 奧緯金融策略咨詢有關人士表示,由于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中國財富資產管理業務也即將開始迅猛增長。該公司最近一份報告稱,從現在到2015年,在全球個人金融資產的全部增加額中,中國將占到10%。而與此同時,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競爭有待“中國化” 在分業經營限制仍然存在、外匯管制依然嚴格、遺產稅尚未開征的背景下,私人銀行該如何通過資產全球配置、合法避稅等核心業務,為中國客戶的資產增值? 中信銀行率先在國內提出了六大私人銀行服務項目:商業銀行服務,財富管理服務,國際資產傳承規劃服務,綜合授信服務,投資銀行服務,家庭增值服務。 “中國有自己的財富傳承路線,客戶的財富積累歷史也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們在開展業務時要在充分考慮客戶個體不同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國情和社會習慣。”中國建設銀行高端客戶部總經理程正紅說。建行早在2005年即組建了高端客戶部,以“探索中國特色的私人銀行服務”。 有關專家總結中國私人銀行最可能的九種業務,投行業務位居首位,因為大量中國企業剛步入上市兼并期。一位投行高管指出,投行業務與財富管理之間會產生內部協同效應,“如果我們公司負責首次公開發行,那么大部分收入通常會留在我們私人銀行里。” 其次是專戶理財和地產投資,前者可將“趴”在中國企業高管支票上的巨額無息金額變成債券、股票及期權。此外包括子女財富教育、慈善、風險投資、遺產分配、婚姻糾紛處理、消費指導等業務。 取勝還需大環境改善 招商銀行總行辦公室連建輝博士指出,中國發展私人銀行業對監管環境、金融環境和消費環境的改善提出了要求。當務之急是大力推進綜合化經營,為銀行推出有生命力的金融產品特別是大量跨市場、交叉性產品掃除障礙。 對此,金融分析師劉偉奇認為,在監管和市場主體專業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分業監管有助于降低系統風險。為推動混業經營,應由目前銀行、證券、保險按市場劃分的監管模式,逐漸過渡到按業務產品和流程監管的模式,同時穩步提高監管的專業能力。 連建輝指出,私人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還需要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實施積極的風險監管,營造有償服務環境。 他說,私人銀行服務涉及證券、基金、外匯、保險,乃至其他實物市場等,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是中國私人銀行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此外,私人銀行服務存在聲譽風險及洗錢風險等,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法規,從起步階段就實施積極的風險監管。私人銀行收入主要來源于各種服務性費用,其業務發展還有賴于金融消費有償服務意識在中國的真正建立。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