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失控的通脹乃經濟大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0:08 21世紀經濟報道
久違的“通脹”似乎降臨,中國政府面臨著控制價格過快上漲的壓力,而就在2002年前,中國政府的主要精力是長期與通縮作斗爭。長期通縮可能令居民對于價格上漲具有更強的敏感性,而政府目前需要與之斗爭的是防止企業亂漲價,穩定社會的通脹預期。 當前通脹具有結構性,最初表現為房價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漲,而不是全面的需求拉動型上漲。房價問題出在宏觀調控中土地供給受到抑制從而減少了增量住房,造成短缺,尤其是結構性短缺:普通價格的商品房較少。而始于2006年11月的糧食等農產品上漲則比較復雜,今年初以來波及了肉禽及制品、以糧食為原材料的商品價格。由于食品價格在我國CPI中的權重約為1/3,且占居民生活支出比重較大,給民眾的通脹感受強于實際水平,甚至下一步可能會帶來工資的剛性上漲,從而具有工資推進導致全面通脹的可能。因此,當前需要穩定物格上漲,抑制通脹預期。但是這并不表明通脹有害,相反,適度的通脹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失控的通脹才是經濟的大敵。 中國經濟長期飽受通縮的苦惱,政府投資以及出口導向政策令經濟高速增長,但物價長期徘徊在較低的水平,帶來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經濟不可持續的風險。直到2004年,經濟過熱導致能源、資源、物流等全面緊張,價格普遍上漲,但當年的電力、鋼鐵以及基礎設施等大量的產能投建,令目前中國不存在產業瓶頸,并有過剩的現象。因此,當前通脹與2004年突發性的截然不同。 長期通縮是因收入分配不公,社會保障欠缺,導致消費不足,最大的不公是農民以及農業收入較少。當城市居民抱怨豬肉漲價的時候,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豬為什么少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毫無疑問,養豬不掙錢是豬少了的原因,因為飼料成本提高了,即糧食漲價,而糧食的漲價是因為種植成本提高了,如果糧食不漲價就沒有人種,造成因短缺更高的上漲。長期以來,農業為支持國家工業建設付出較多,市場化改革后,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又提供了廉價人工,因此,中國經濟的成長,農業和農民貢獻非常之大卻得到很少。當人們不滿糧價上漲時,幾乎沒有人關心,農民收入比城市居民收入低太多的事實。而且,中國城市不僅高檔餐館林立,食客爆滿,而且糧食也浪費嚴重,在成本推動下,農產品價格不可能持續保持較低水平。當然,政府也必須加大對退休人員以及城市低保戶的補貼力度。 糧食為經濟基礎要素,會波及到人工以及其他商品的成本,且糧價回落的可能性較低,除非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性經濟大幅回落,氣候異變的趨勢放緩。中國也要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以便扭轉經濟發展過于依賴資源和能源消耗的局面,因此,基礎要素價格上漲仍然未結束,這個周期及其滯后效應,應該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在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目前僅處于通脹初期。 如果是短期的投資帶動需求過熱的通脹,可以利用利率杠桿,大幅提高短期利率加以抑制。但是對于當前結構性并可能演變成長期性的通脹,首先應從個別商品的供應入手,如加大廉價住宅供給。糧價及其向下游的傳導、其他要素價格上漲需要一個時期的消化,應從收入分配入手,并加強要素改革的市場化進程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適當調整貨幣政策,而不是過于依賴貨幣政策。 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仍不太通暢,如果針對結構性問題而用總量控制的方式,不僅不起作用,可能起到副作用。當前剔除食品價格后的CPI同比漲幅僅在0.0%-0.8%之間,且上半年工業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這顯示出,非農以及制成品價格在回落。如果通脹持續,可以通過本幣升值來加以抑制,其傳導途徑主要通過改善進口品國內價格和貿易條件等。之所以“選擇”通脹而不是人民幣大幅升值,是因為升值帶來的通縮會加深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個人和市場的選擇空間萎縮,而溫和的通脹,可以令個人和公司面對不斷變化的物價做出相應的對策,影響著市場的價格調整,令要素和商品價格趨于合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