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物價上漲過快漲幅過高須警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04:27 金融時報
記者 王曉欣 目前,物價上漲波及全國城鄉,尤其副食品漲幅比較驚人,其中豬肉價與去年同期相比普遍翻了一番。由于物價和民生息息相關,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漲價已成為當前國民經濟中的突出問題。 漲價是不可忽視的民生問題 雖然這一輪漲價潮,只是開始不久,但已令工薪一族深感生存壓力。8月1日,我國三種糧食平均市場收購價為每市斤0.78元,同比上漲8.4%;大豆收購價和豆油市場交易價每市斤分別為1.45元和4.59元,同比分別上漲30.4%和38.7%。8月3日,36個大中城市豬肉(精瘦肉)、牛肉、羊肉、雞肉、雞蛋零售價格分別為每市斤13.72元、11.9元、12.84元、7.33元和3.79元,比去年同期分別上漲78.9%、23.3%、15.1%、32.8%和23.9%。 這一輪物價上漲,既有國際市場漲價的影響,也有成本增加的推動;既有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也有個別經營者不正當行為的推波助瀾。首先,全球糧食減產和石油價格飆升,直接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其次,隨著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導致糧食成本上升。近五年來尿素、柴油、農膜價格分別上漲26.6%、64.4%和60%,糧食生產成本每畝上升23.9%。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來源多元化,造成種植業和養殖業比較效益下降。三是生豬供求的失衡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受去年豬價過低和疫病的雙重打擊,生豬出欄大幅度下降,豬肉供應偏緊,這是近三個月來豬肉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的直接原因。 對當前的價格波動,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已采取發展生產、保障供應等多種措施,加強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供應工作。對生豬生產下降、豬肉供應偏緊、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問題,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做好豬肉等副食品生產供應保持市場穩定工作的通知》和《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7月31日,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菜籃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具體部署。國務院已決定采取建立母豬補貼制度、推進母豬保險工作、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對生豬調出大縣實行獎勵、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飼養、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生豬公共防疫服務體系、完善豬肉儲備體系等措施,促進生豬生產長期穩定發展。 對于城鎮的低收入階層,政府已采取了下列措施,以保證其生活水平不致因價格上漲而大幅度下降,一是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二是根據價格上漲情況,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水平;三是加強對城鄉困難居民的臨時救助。 物價上漲是“哄抬”起來的嗎 近期物價上漲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許多漲價是在行業協會的“助推”下實施的,最典型例證就是方便面漲價。不可否認,原材料上漲,生產成本提高,企業要求漲價有其合理性,但合理性并不意味著非得漲價來解決。方便面在全行業統一口徑下上漲了,平均漲幅達20%。但業內人士透露,方便面原料總成本上升不到10%。實際上,更多的價格上漲被方便面企業當成利潤賺取了。 資本有追逐超額利潤的原始沖動,在目前市場經濟不完備的情形下,行業策劃壟斷的環境是十分寬松的,今年頻頻爆發漲價風潮,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現行法律對壟斷行為規范的不完善。 但從另一個側面看,如果僅是某幾類商品漲價,或者是某一區域的某些商品漲價,可能是不法商人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者囤積居奇、串通哄抬價格引起的。但如果是市場上跨行業、跨地域,在充分競爭條件下幾乎是所有的日常用品都全面漲價,就很難說這是串通、哄抬物價等價格違法行為引起的。 實際上,本輪物價上漲,既有經濟過熱、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措施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還有金融匯率機制、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滯后的原因。可以說,這一輪物價上漲是當前中國經濟存在諸多病灶的一個“臨床表現”,是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長期積累問題階段性爆發的結果。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過分依賴資源投入,經濟高速增長導致資源供應日趨緊張,從而導致了資源產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我國很多資源要素價格偏低,包括勞動力成本、農副產品價格都非常低,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資源要素價格就會重新估價,逐漸上升。 豬肉上漲拉動物價上漲,如果說漲價的好處直接落入農民口袋,城市居民多掏點錢通過消費途徑給農民增加收入,老百姓可以理解,因為,農民養豬得到實惠,勢必刺激擴大養殖,改進管理,從而促進養豬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養豬規模擴大和管理的改善,又必然帶來飼養成本的下降,這就有利于降低市場肉價,形成豬肉供給的良性循環。然而,目前我國農民絕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分散、零星養豬,以小生產面對大市場。雖然肉價高漲,但因生豬出欄量少,尤其中間商盤剝太多,難以實現增產增收,賺錢非常有限。因此,必須削減中間環節,讓肉價猛漲的“油水”流進農民的“豬槽”,來提高農民養豬積極性,形成產、供、銷的良性循環。 小生產面對大市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要真正負起責任來,在市場供大于求、豬價過低時,要增加儲備數量,緩解農民“賣豬難”的矛盾,在市場供不應求、豬價過高時,要增加投放。應啟動多種綜合措施和市場杠桿進行調節,通過市場和法治來解決問題。 價格快速上漲將得到遏制 近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隨著各項措施下半年逐步到位,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將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有可能控制在4%以下。 不可否認,糧食、食用油、肉蛋等副食品價格上漲主要取決于供給,即能否保證供應。供應有保證,價格就不會上漲。從我國近幾年情況來看,我國糧食連續三年豐收,今年夏糧又取得好收成。今年上半年除生豬生產下降外,牛羊肉、禽肉、鮮蛋、水產品的產量均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牛奶產量近6年來年均增長24%,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是充裕的。食用植物油、方便面等食品加工能力過剩,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商務部的市場運行監測表明,目前國內市場供應,除豬肉供應偏緊,其他食品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由于成本上升、季節原因、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一些食品價格出現波動,屬于正常情況。預計下半年食品漲價幅度會比上半年趨緩。對于本輪物價上漲的趨勢,專家也認為,內地的豬肉價格預計兩三個月后可能就會有所回落。 從目前來看,三季度和四季度通脹壓力的變化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其中兩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關注,一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上游價格的沖擊,以及上游價格上漲對下游的傳導。今年以來上下游物價走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上游資源和原材料價格漲幅持續回落,而中下游生產和生活資料價格漲幅持續上升,6月份上下游價格的背離走勢依然明顯。二是全球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壓力,尤其是小麥價格的上漲壓力依然不容忽視。 物價總體適度上漲是經濟運行規律,價格有漲有跌是市場競爭應有之意,物價漲跌變動是市場經濟活力的體現,也是國內外市場的一種常態。可以說,物價適度上漲有利于調動生產者積極性,增加供給,豐富市場,推動經濟發展。但是,物價上漲幅度過高,也會引發通脹壓力,影響群眾生活。 日前,央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前期糧食和肉禽蛋價格的上漲已逐步傳導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因此有必要高度關注價格傳導問題,防止價格全面上漲。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這樣才能控制通貨膨脹預期,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