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與公益律師面對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02:39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許浩

  1861年,德國偉大的法學家魯道夫·耶林發表了其不朽的名作《為權利而奮斗》。他認為法律的生命是奮斗,作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公民,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應當為自己的權利而奮斗,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公民的權利,更是一個公民為國家盡的義務。

  但是,“為權利而奮斗”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于是許多人在權利受到傷害時選擇了“保持沉默”;不過,另一些人在自身權利和公共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了挺身而出,去承擔為“為權利而奮斗”的神圣義務。

  在如今的中國,就有著這樣一群特殊的律師,他們或致力于消除乙肝歧視;或為維護婦女合法權益而四處奔走 ;或為北京動物園搬遷之事親力調查;或為春運火車票漲價狀告鐵道部;或為業主維權與房地產開發商進行斗爭;或為了傷殘農民工爭取合法權益……

  在公眾眼中,他們是一群通過發起具有超越個案意義的公益訴訟和公益上書等法律行動,挑戰不合理的法律、法規以及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律師。

  媒體稱他們為—公益律師。

  有專家認為,雖然公益律師在中國剛剛出土萌芽,還面臨著種種困難。但是這支新的律師隊伍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其未來發展趨勢正受到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

  公益律師“發力”

  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交強險是否存在暴利和牙防組被撤展開的爭論,讓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成為公眾關注的新熱點。

  兩位律師與交強險浮動制

  自5月中旬開始,有關“交強險涉嫌400億元暴利”的說法,經媒體報道后(詳見《中國經濟周刊》2007年5月14日相關報道),包括人民日報、央視在內的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都紛紛給予高度關注。保監會也先后召開新聞發布會和研討會,并于6月28日,會同公安部正式出臺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將原來的1050元固定保費,改為上下浮動30%。

  交強險的這一重大變革,從原辦法最初被質疑,到新辦法出臺,僅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而推動這一變革的最直接動力應該說來自兩個人,嚴格來說是兩個律師。

  他們分別是:向保監會提出“交強險保費聽證申請”的劉家輝律師和認為保險公司辦理交強險每年獲取數百億元的暴利,違背交強制險“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原則的孫勇律師。

  “我關注交強險問題,純屬偶然,要不是那場交通事,我可能不會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 6月28日下午,劉家輝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2006年11月,劉家輝駕車出行時發生交通事故,經交警認定對方負全責。兩個人到了保險公司定損修車。保險公司定損員看了交通事故處理單后告知劉家輝,按照交強險條款規定,作為無責方的她還要先行賠付對方400元,然后再由對方為她修車。

  這使得從事法律工作的劉家輝趕到很荒謬。出于職業敏感,她開始關注相關條例。經過深入的研究后,她認為交強險存在“三宗罪”:無責財產賠償,使有責方獲得合法的“不當得利”;費率構成、厘定程序及決策過程不透明,使保費過高,保障過低;從交強險保費中提取救助基金加重投保人負擔。隨后,劉家輝決定就這些問題向保監會申請聽證。

  在經過向二十多位專家請教和討論之后,3月20日,劉家輝開始在網上征集全國車主的意見,希望在得到車主授權后向保監會提出“交強險保費聽證申請”。此舉,引起了媒體與車主的廣泛關注。

  4月27日,在得到來自11個省、市、自治區156名車主的委托后,劉家輝向保監會遞交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聽證申請書》,請求召開聽證會,并要求保監會將交強險的費率結構及理賠數據公布于眾。

  劉家輝向保監會提交行政復議申請的同時,在同城的另一端,北京首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勇也對保監會提出意見。

  4月6日,孫勇向保監會提交行政復議申請,并于4月17日向保監會提供了8份證據,證明交強險每年有400億元的暴利。

  孫勇認為,目前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48億,按保守數字1億計算,只要投保率達到80%,每年交強險的保費收入就能達到800億元。而根據公安部公布的交通事故統計,賠付額最高每年也只有177億元左右。余下的620多億元,扣除稅金、管理費、手續費(合計不會超過200億元)后,還會有400多億元的結余。

  隨后,保監會以其申請復議所針對的行為“不屬于具體行政行為”不予受理之后,4月27日,孫勇將保監會告上法庭,請求判決撤銷保監會不予受理的決定書。隨后,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5月14日,孫勇致函給公安部,請求公安部舉行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的聽證會,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孫勇的理由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由保監會會同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農業主管部門規定。”這表明,對于交強險的責任限額應該由公安部、衛生部、農業部和保監會聯合發文發布。但是,保監會于2006年6月份公布的交強險責任限額是保監會單方發布的,并不是與衛生部、農業部及公安部聯合發文發布的。孫勇希望公安部能介入此事。

  面對來自輿論的質疑,保監會也打破沉默。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袁力于4月23日表示,7月1日會對外公布經營情況,如有大幅調整將召開聽證會。

  5月22日,保監會召開有關交強險的新聞座談會,否認了交強險“400億元暴利”說,并表示,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價格法的補充規定,金融、銀行、保險產品的價格費率不在需要聽證的范圍之內,因而交強險沒有經過價格聽證并不違法。

  律師李剛與牙防組被撤

  正在交強險的問題前途未卜之際,另一件公益訴訟案件,在歷經近2年之后,終于塵埃落定。

  成立20年、其間從事長達15年“認證”工作的全國牙防組,于4月30日被衛生部宣布決定撤銷。同時,衛生部表示,要把全國牙防組的經濟問題一查到底。

  6月11日,衛生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對牙防組1997年到2006年間財務收支情況審計結果。衛生部認定,牙防組主要存在三方面違規問題:首先,違規收取“認證”收入208.5萬元;其次,違規領取補貼;第三,財務管理存在未經批準開設賬戶、對外貸款、獎金補貼和勞務費發放名目繁多等問題。

  衛生部表示,根據審計結果,決定全額收繳牙防組收取的“認證”收入,鑒于牙防組已經撤銷,衛生部將責成有關單位盡快徹底清理牙防組的遺留問題,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

  已存在20年的牙防組之所以徹底消失,其間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剛。

  2005年,一篇題為“牙膏認證過程撲朔迷離,全國牙防組只有兩個人”的新聞,引起了李剛的關注。他開始對此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在全國認證機構的上級管理部門—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下屬的認證機構目錄中,并沒有全國牙防組。也就是說,“全國牙防組根本就沒有認證資格”。

  于是,李剛開始了其公益訴訟行動:

  2005年9月26日,李剛以全國牙防組對樂天口香糖的認證有欺詐消費者之嫌為由,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衛生部、樂天公司和物美賣場,但朝陽區人民法院認為,衛生部作為行政機構不能成為民事案件的被告,未受理此案;

  2005年9月28日,李剛將起訴對象改為全國牙防組后,到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起訴,法院立案;

  2005年11月,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作出裁決,以全國牙防組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不能獨立承擔民事權利和義務為由,駁回相關內容,余案移交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

  2006年8月22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駁回了李剛的起訴,但在駁回李剛起訴僅僅一個月之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又向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衛生部發出司法建議函,建議對全國牙防組對外開展的認證活動進行審查,并對違法認證行為展開調查、依法作出處理;

  2006年11月14日,兩部委共同叫停全國牙防組開展的口腔保健品認證活動,但當時并沒有取消該組織;

  2007年4月30日,衛生部宣布撤消全國牙防組。

  中國公益訴訟11年

  其實,交強險和牙防組兩起公益訴訟只是國內公益訴訟案件的冰山一角。

  公益律師:一個新的律師群體

  國內的這輪公益訴訟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1月,福建市民邱建東狀告郵電局多收他0.6元錢,索賠金額為1.2元。業內人士評價說,這標志著公益訴訟在中國初露端倪。

  從1996年到2007年,11年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公益訴訟的隊伍之中。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黃金榮曾經撰文指出,目前公益訴訟已經形成了“一場方興未艾的法律運動”。而在這場法律運動中律師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2001年,石家莊律師喬占祥因不滿春節期間火車票價上浮而向鐵道部發難;2003年,杭州律師金奎喜為保護西湖周邊原有生態環境而以市民身份狀告杭州市規劃局;2003年,北京大學許志永等三位博士一紙立法建議廢除了收容遣送制度。

  除此之外,還有致力于消除乙肝歧視的李方平律師;為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奔走多年的郭健梅律師;為了北京動物園搬遷之事,親力調查的陳躍琴律師;為春運火車票漲價狀告鐵道部,引發聽證的喬占祥律師;為了業主維權與房地產開發商進行斗爭得秦兵律師;為了傷殘農民工爭取合法權益的周立太律師;為了未成年權益保護奮斗多年的佟麗華律師 ……

  法學家江平教授說:“律師興、法治興,法治興,國家興。”

  公益律師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嶄新律師群體,越來越多的公眾也對其寄以深深的期待。但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面目模糊的群體,這個群體還面臨著重重困難。

  “目前,對于究竟什么是公益律師和公益訴訟,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公益律師是在1996年‘一塊二’ 官司之后出現的。”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公益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徐卉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中國公益律師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996年—2002和2003年至今。其分界線是以2003年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為標志的。

  “在2003年以前,公益訴訟案件處于萌芽階段,理論不成熟,公益訴訟案件的提起是律師自發的。但是,在2003年以后,隨著理論體系的成熟,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群體來運作公益訴訟案件。” 徐卉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徐卉認為,在制度上也有一個配合,即2003年出臺了《法律援助條例》。以前法律援助是由律師事務所負責的。但《法律援助條例》出臺后,法律援助成為了政府的責任,這也使人們意識到法律援助和公益訴訟的不同。

  公益訴訟主要集中于四個領域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黃金榮認為,目前公益訴訟主要涉及以下四個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公民的平等權利,環境保護及教育權利。

  “之所以集中在這些領域,是因為這些領域問題比較多,容易提起訴訟,法院也比較容易受理,媒體也愿意報道。” 黃金榮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對公益律師一詞,目前應做廣義理解為宜。在我國目前律師職業群體尚未得到充分發育,對律師團體尚無嚴格分類的情況下,應當認為,凡是以律師身份致力于上述活動的人,均可以被稱為公益律師。比如,在美國,公益律師只能打公益官司,不能接其他案子。如果按照最嚴格的定義,就沒有公益訴訟了,也沒有公益律師了。”黃金榮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糾纏一些概念的問題,我希望把它界定的更寬泛一些,畢竟中國的公益訴訟剛剛開始。”黃金榮說。

  “中國的公益律師是否形成,是否存在,都還有很多問題。”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公益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徐卉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徐卉認為,目前國內出現比較典型的公益訴訟組織有;以郭建梅為首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以佟麗華為首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等。

  “應該說,現在國內已經出現公益律師組織化,NGO化的端倪,但是還在成長過程當中,還沒有達到規模化。像李剛是完全個人的,郭建梅和佟麗華雖然是以組織形式出現,但也是非常個體的。國內的公益訴訟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 徐卉分析說。

  “不要把公益律師塑造成英雄”

  “現在的公益訴訟就像明星曝隱私一樣,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方式,但是沒有把它當作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徐卉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作為公益訴訟的實踐者,李剛也有同感。“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存在一個公益訴訟律師群體。大量此類訴訟案件都是律師在進行商業律師業務的同時在進行的,具有分散性、偶然性的特征。公益訴訟業務沒有成為律師的主要業務,也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律師事務所或NGO來從事這方面的業務。”李剛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賀衛方認為,律師是一個把社會所有沖突都希望納入法律解決之中的職業。而在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來說,為推動法治建設,律師特別是公益律師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郵電大學法學博士許志永認為,在轉型期內,公益律師發揮了其他群體無法替代的作用。他認為,公益律師是一個相對獨立于體制外的群體,因而相對于人大代表和法學家而言,他們表現更勇敢。

  中國律師觀察中心主任趙國君認為,一方面律師是很多“公益性法治運動”的策劃者、推動者、執行者。另一方面,公益律師的出現拓展了律師執業領域,律師由過去的單一的商業性逐利轉換成了目前帶有公共關懷性的公益領域。

  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媒體給了公益律師很多溢美之詞,但公益律師要正確處理和媒體的關系。

  “公益律師是從實踐出發,借助媒體等力量,對社會施加一些影響。媒體也喜歡把公益訴訟塑造成英雄。我認為媒體可以宣傳公益訴訟,但是不應對個人做過多的宣傳。公益訴訟是各項工作中的普通一件。宣傳公益訴訟組織是應該的,但不要把個人塑造成英雄。當英雄很辛苦,同時塑造出來的英雄是很容易破滅的。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是理性的。”黃金榮說。

  (配文)

  “我不是刁民”

  ——對話中國“公益訴訟第一人”丘建東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許浩

  在我國公益訴訟進程中,有一個名字常常被人提起,他就是福建省龍巖市法律工作者邱建東。1996年1月,邱建東以公用電話亭未執行原郵電部夜間長話收費半價規定而起訴福建龍巖市街頭公用電話亭及郵電局,要求加倍索賠,索賠金額為 1.2元。這場“一塊二” 官司,打開了中國公益訴訟的序幕,同時邱建東也被人稱為“中國公益訴訟第一人。”

  在過去的11年時間里,邱建東,每一到兩年就會打一起社會影響較大的公益訴訟,甚至“從狀告郵電局到狀告最高人民法院”。

  不過,他說,他是一位沒有取得律師資格的法律工作者。

  6月29日,《中國經濟周刊》對丘建東進行了專訪。

  “打官司是為打出一種理想”

  《中國經濟周刊》:1996年,你提起的“一塊二” 官司揭開了公益訴訟的序幕,當初你為什么要打這場官司?據說你當時在福建省龍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任副局長,是這樣嗎?

  丘建東:是的,當時我在政府任職,此前我還做過法官和黨校教師。1996年,是文革結束20周年,我想通過此案檢驗一下當時的法制環境,并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進行一些思考。實際上,此案是我“十年磨一劍”式的作品。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尋找機會為社會進步作貢獻。這個國家是我們大家的,人人都可以做康梁。作為知識分子,尤其是公共知識分子,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推動社會的進步。1981年我從福建龍巖師專畢業。1983年,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活動之際,我在福州發表《馬克思主義關于防止社會公仆轉變為社會主人的思想永放光芒》一文,1988年我在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習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并在媒體發表了《改反革命罪為國事罪》一文。

  《中國經濟周刊》:“一塊二” 官司對于你個人和中國的公益訴訟來說有什么影響和意義?

  丘建東:1996年1月4日上午,我把龍巖市郵電局(當時郵政電信尚未分家)及其附設代辦公話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因未執行夜間長途電話半價優惠規定,多收0.60元長途電話費,依據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欺詐條款,加倍索賠人民幣計1.2元,同時要求被告取下未載入半價規定的老標價牌子并換上新牌子,還要求被告就欺詐一事作賠禮道歉。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我撤訴了。

  但是7天之后,我再次叩響法院大門遞訴狀,訴求依舊,第二次起訴的理由是電話亭“濤聲依舊”未整改。在當年春節放假前幾天,法院合議庭開庭審理了此案。《經濟日報》、福建電視臺,還有《閩西日報》等都來現場采訪。但是,我在庭上又撤訴了。

  實際上,那個案子不是我個人的成果,而是集體的成果。在我背后有一個團隊在支持我,福建消協、福建法學會和新聞媒體都給予我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案子是我們集體策劃出來的,為此我們準備了兩年之久。

  《中國經濟周刊》:打“一塊二” 官司時你知道自己打的是公益訴訟官司嗎?,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知道公益訴訟這個概念并開始有意識的去打類似的訴訟案件?

  丘建東:當時,我還沒有公益訴訟的概念,1998年1月21日的《經濟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譽我為“中國公益訴訟創始人”。當時,我接觸到公益訴訟這個詞,后來查閱資料和向一些專家教授請教學習,我才逐步了解公益訴訟的概念。從我1999年辭職下海,成立自己的法律事務所開始,我才開始有意識的去打公益訴訟官司。

  《中國經濟周刊》:你認為什么是公益訴訟?打公益訴訟官司的目的是什么?

  丘建東:所謂公益訴訟,并無法律定義,學界定義也不一致。以我作為公益訴訟參與者的理解,公益訴訟是指私人以私人利益受侵害為名,向國家司法機關對侵權者提出告訴,意在以小博大,替不特定的多數人挽回權利和利益的一種公益活動。

  至于打公益訴訟官司,我認為人各有專長,社會分工各不相同,讓一般的老百姓去對壟斷經營者提意見或者打官司,或是無濟于事,或是力不從心,或是無此覺悟,這種事情應該由有法律專長的知識分子來完成,以此來完成自己對社會應盡的義務。

  作為法律工作者,我認為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完成義務。為民眾創造一個引人深醒的案例,打官司是為打出一面旗幟、一種理想的實現而已。這樣既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又可促進社會法律思想體系和公民法律意識的進步,應是人生快事。這種愿望在本人身上體現出來并不為過。

  “公益訴訟不以勝敗論英雄”

  《中國經濟周刊》:到目前為止,你已經打了多少場公益訴訟官司?勝訴的有多少起?

  丘建東: 到目前為止,我打了23場公益訴訟,絕大多數都敗訴了。對此,我并不在意,因為公益訴訟本來就不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事情,它的本質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起公眾的關注參與。發現了問題并不等于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中國經濟周刊》:打了這么多起公益訴訟案件,你覺得哪幾件案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丘建東: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案例最具有代表性。第一個就是“一塊二”官司,因為它起到了跨時代的意義,它使得公益訴訟在中國開花結果繁衍至今。

  第二案例是關于機場建設費之爭。2001年3月15日前夕,我向國家民航總局等三家單位寄出行政復議申請書,要求其自行撤銷關于對每張機票征收機場建設費50元的違法行為。盡管民航總局對本人的復議申請“不予受理”,但一石激起千重浪,引來各界紛紛議論。但時至今日,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第三個就是全中國第一例的政府獎勵公益訴訟800元案。該案發生于2006年。該案表明,政府開始承認和支持民間的公益訴訟活動了,也不再認為這種活動就一定是給政府的難堪和添亂。

  十年前,我創造了“一塊二”官司,十年后又創造了“中國第一的政府獎勵公益訴訟案”,這說明我還是一個領跑者。

  “我的每個案子都是精心策劃的”

  《中國經濟周刊》:你打了這么多公益訴訟官司,但訴訟對象卻是很少有重復的,這是為什么?

  丘建東:我的每個案子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每次我都會確定新的目標,選擇新的角度,創造新的案例。我想做公益訴訟的領跑者,所以力求每次都不會重復。

  如果說“一塊二”官司初起之時,人們還把批評的眼光聚焦于夜間長途電話半價等問題上。從此之后,公眾的目光從電信領域轉到郵政、航空、鐵路、金融、保險、醫療、物業管理等更為廣泛的領域,也就是說,維護個人權益正在實現由點到面的突破。

  《中國經濟周刊》:你被稱為“公益訴訟第一人”,你現在是律師嗎?

  丘建東:由于沒有通過司法考試我不是律師,但我開辦了一家法律事務所。現在年齡大了我也不想再考律師資格考試了(司法考試)。以前,因為沒有律師資格,有人指責過我,我也為此感到深深的遺憾。但是,現在年齡大了對很多事情都看得開了,我覺得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在為公益訴訟事業作貢獻,有沒有通過律師資格考試(司法考試)并不重要。

  《中國經濟周刊》:你是不是只打公益訴訟類的官司?做公益訴訟對你代理其他收費的案件有什么影響?

  丘建東:不是,我每年至少要打一兩個公益訴訟官司,其他的都是有商業性的。因為,我需要生存,需要養家糊口。我認為,這兩者(打公益訴訟和商業性案件)并不矛盾,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很難說是利大還是弊大。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指責你喜歡做秀出風頭,打公益訴訟案件是為了炒作,是為了出名,以便接到更多的案件,賺更多的錢?

  丘建東: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存在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要求人家只說你的好話不說你的壞話。但是,我認為自己做公益訴訟和接受媒體采訪,是思想上的張揚而不是做秀。通過媒體把我打公益官司的事情廣而告之,這樣會使得我做的事情具有轟動效應,這樣才能引起上層、制度層面對它的關注,對它進行研究和思考,從而推動制度的進步。

  《中國經濟周刊》:媒體稱你為“公益訴訟第一人”,你是怎樣評價自己的?

  丘建東:這些年以來,我獲得了官方眾多的褒獎,民間的贊美就更多了,這其中得益于政府方面的開明,得益于消協的大力扶植和栽培,又得益于新聞界的不斷厚愛。但是,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非議也多,這些不同看法也并非沒有道理。

  但是,我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在于,我發現了問題去“以身試法”,我設計制造官司,不是意在提倡號召打官司。我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先行者,加速促進人們的觀念的變革而已,廣大消費者不一定會去學習我的行動模式,但是如果廣大公民都從我的行動中得到某種啟發,觀念更新,這就是我最大的貢獻。

  “打公益訴訟案件最大的困難是難立案”

  《中國經濟周刊》:你在打公益訴訟案件中,遭遇過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丘建東:困難有許多,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立案難。從司法實踐來看,公益訴訟面臨的困難首先是法律對原告資格的限制。大量公益訴訟案件因為法院認定原告與案件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不予立案或駁回起訴。

  對此,我有三點希望。

  首先,我希望能為公益訴訟立法,從1996年的“一塊二”官司到現在,已經過去11年了,但是關于公益訴訟的概念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希望從立法上保障公益訴訟,對涉及到公益訴訟的案件作出專門的規定,解決目前在公益訴訟中普遍存在的立案難等問題。

  其次,希望公益訴訟被告人,特別是行政機關轉變對我們的態度,正確對待公益訴訟當事人,我不是刁民,更不是要和政府作對,我們是在幫助政府,幫助政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他們能過認真聽取我們的意見,并認真的去解決問題。

  第三,希望法院特別是法官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大力支持公益訴訟。法律人提出公益訴訟在法院,其意義在于促使也迫使法院在審理中正確運用法律并創造性應用法律,引進司法治理的方式推動公共利益的實現,讓法院以獨特的主體的工作方式對社會進步產生司法影響,拓展司法界在社會變革的影響,這就要求法院頂住壓力公正辦案,法官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去應對挑戰。

  《中國經濟周刊》:以后你還會打公益訴訟官司嗎?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丘建東:會,我會一直打下去。我現在正在做一個案子—“廈門市物價局行政征收價格調節基金案”,涉及到行政亂收費問題。

  (配文)

  公益律師的光環與現實

  北京市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律師 黃金榮

  近些年來,隨著公益訴訟的不斷涌現,公益律師這一群體也逐漸落入了公眾的視野。在公眾眼里,這個群體通過發起具有超越個案意義的公益訴訟和公益上書等法律行動,挑戰不合理的法律、法規以及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揭露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普遍存在的各種歧視行為、亂收費行為、逃避稅收行為、政府失職行為,并且試圖通過對相關法律程序的運用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促進法制的完善。由于這些法律行動帶有鮮明的公益性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社會的聲音,因此公益訴訟以及作為發起者主體的公益律師日益受到公眾的矚目乃至媒體的追捧。

  在目前這個經濟快速發展而利益卻不斷分化的時代,各種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處于強勢的壟斷組織、公司、企業漠視公民個體權利和利益的現象層出不窮,某些政府部門失職、失責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而各種傳統的法律和政治途徑卻又經常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公眾迫切需要尋找表達自己聲音的新的渠道,也迫切希望有人敢于站出來采取切實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應運而生。公益訴訟試圖通過法律途徑直面社會問題、表達被忽視的公眾聲音,并通過堅持不懈地利用法律本身達到既張揚法治的價值又實現理性社會變革的目的。

  公益訴訟在性質上主要是一種法律行動,因此參與者主要是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律師、法律工作者、法律研究人員和法律專業的學生,對于這些人,我們可以籠統地稱之為“公益律師”。公益訴訟的興起和公益律師的涌現既說明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法治,并試圖通過利用法律的行動來維護法律的價值,也說明人們不再把法律程序僅僅當作是維護個人權利和利益的工具,而試圖把它改造成為一種維護公共利益和推動社會變革的強有力手段。

  盡管目前的公益訴訟在法律上取得的效果還相當有限,但這并沒有妨礙公眾對它的支持,因為在公眾的眼里,公益訴訟這種挑戰行動本身就具有遠遠超越個案價值的社會意義,公益律師們所展現的堅持為法律和權利而斗爭的精神更是成為展現社會理性力量的有力象征。

  然而,無論公眾賦予了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群體怎樣的道德光環,都無法改變某些冷冰冰的社會現實。目前的大部分公益訴訟都很難在法律上獲得勝訴,即便部分獲得良好結果的公益訴訟案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輿論宣傳的功勞;還有大量的公益案件從一開始就被法院拒之門外,最終無聲無息、無疾而終。

  可以說,對于很大一部分公益訴訟案件而言,其發起本身或訴訟的過程都只能證明目前法制的蒼白、政府的失靈和法院的脆弱。從目前公益訴訟的類型上看,目前的公益訴訟最主要集中在消費者權利保護領域;公民權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主要還局限于環境權、平等權和教育權這幾類政治敏感度相對不太高的領域。

  對于公益律師而言,其發起公益訴訟的行為本身也經常會充滿悖論或令人困惑。作為法治價值的維護者,他們一方面主張要堅持理性的精神,堅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但另一方面卻對現實法制系統的有效性充滿懷疑,以至于經常不得不通過訴諸媒體這種法律之外的手段尋求合理的結果;更為不幸的是,經驗幾乎總是證明,對于公益訴訟而言,可以指望的總是媒體的力量而不是法院的審判。

  作為法律職業者,公益律師們一方面堅持要在尊重現有的政治秩序下尋求通過法律的理性糾紛機制,但另一面卻又不得不經常面臨被過分政治化的危險,因為在有些人看來,公益律師總是無事生非的麻煩制造者。作為公共利益和法律秩序的維護者,公益律師們愿意為此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發起各種類型的實驗性公益訴訟,但其結果卻不得不承受法院的如下指責:提起明知不能通過法院或現有法律解決問題的訴訟,既浪費了目前有限的司法資源,也削弱了法院的法律權威。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目前法治環境的某些不完善,既給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群體帶來了困難或困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群體的迅速發展;公益訴訟和公益律師的局限性也與其獨特價值同時存在。

  在我們這個充滿生機卻又問題叢生的時代,人們對于實現社會變革的途徑充滿了不確定性感,然而公益律師們已經通過自己的行動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始終堅持一種理性的精神,無論對于現實多么不滿,都始終堅持在尊重現有政治和法律秩序下逐步解決問題;始終堅持一種革新的精神,堅持通過運用現有的法律尋求法制的完善、權利的擴展和社會的變革。公益律師們這種堅持通過法治實現社會正義,通過個案逐步推進社會變革的精神應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可貴的東西。

  (資料)

  公益律師大事記

  “一塊二”官司

  1996年1月,時任福建省龍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的丘建東,以公用電話亭未執行原郵電部夜間長話收費半價規定而起訴龍巖市街頭公用電話亭及市郵電局,要求加倍索賠,案值1.2元,全國一片嘩然。然而,迫于種種壓力,此案以丘建東庭上意外撤訴告終,而丘建東也因此成為中國“公益訴訟第一人”。

  “孫志剛案”

  2003年春夏之交,湖北籍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的收容所里慘死,之后,許志永與另外兩位法學博士俞江、滕彪一起,上書全國人大,建議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2003年5月14日,許志永把一份違憲審查的建議書寄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 6月下旬,他們看到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在實施21年之后被廢止的消息。許志永說:“真正推動收容遣送制度的廢止,是公眾的積極參與,我們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提出了‘違憲審查’這樣一個概念。”

  春運漲價案

  2001年4月,律師喬占祥以鐵道部關于春運漲價的《通知》未經國務院批準、未組織聽證,侵害了其合法權益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將鐵道部告上法庭,并將北京鐵路局、上海鐵路局、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列為第三人。該案一審、二審均敗訴。2002年以后,鐵路價格變動都進行了聽證。

  機場建設費案

  2004年9月3日,丘建東以機場建設費收費違法為由向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廈航返還建設費50元。法院經審理認為,機場建設費的征收主體是政府,而廈航是根據國家行政機關的授權委托,代為收費,應屬于合理收費。最后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高速公路收費案

  2005年3月,律師胡鳳濱以只走了300米就收10元收費不合理為由狀告首都高速公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要求被告返還其10元錢并從此停止不合理收費的行為。該案一審敗訴。2005年10月,胡鳳濱又將北京市發改委告上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北京市發改委履行法定職責,對首都機場高速公路違規收費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一審也敗訴。

  省級地域歧視案

  2005年4月15日,河南律師李東照、任誠宇狀告深圳龍崗公安分局在轄區內懸掛“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字樣的橫幅侵犯了其名譽權,鄭州市高新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5月1日,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歉意。2006年2月初,在法院調解下,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區分局向原告、河南籍公民任誠宇、李東照賠禮道歉,原告任誠宇、李東照對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區分局表示諒解,原告自愿放棄其他訴訟請求。

  電動自行車上路案

  2005年8月3日,北京市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關于請求對〈珠海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建議書》。該建議書認為,《珠海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7條及33條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法》和《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北京市公安局于2005年12月28日發布了《關于辦理電動自行車登記的通告》,允許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登記上路。這個通告改變了北京市原來試圖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的政策。 

  同城特快專遞收費案

  2006年4月13日,丘建東把福建省上杭縣郵政局告上法院,訴稱按照福建省郵政局規定,省內同城特快專遞收費為10元,因此,上杭縣郵政局對同城特快專遞收費20元的標準有誤,要求退還其10元費用。由于上杭縣郵政局隨即向上一級郵政局報批10元收費請求獲得批復同意,丘建東遂撤訴。此為政府獎勵公益訴訟的法律規定第一案。

  《中國經濟州周刊》記者許浩 實習生侯振華整理

  本刊的“公益訴訟”問卷

  1、 你就某事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因是什么?想從中得到什么?

  答案一:作為律師,要視實現社會稀缺資源—公平、正義為己任,需要有人身體力行的去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大多數人的事情,而提起公益訴訟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推進社會民主和祖國法治的進程。(5人選)

  答案二: 我所做的是律師事務所分派的工作,我只是其中一個志愿者。 (1人選)

  答案三:就我本人而言,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因,主要是我深切地看到公共利益遭受了嚴重侵害,而這其中包括有我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我提起公益訴訟的目的很多都是基于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私人利益。 (4人選)

  2、公益訴訟有無商業目的?

  答案一:沒有明確的商業目的。并且要盡量避免任何會讓人懷疑有商業目的的行為。(8人選)

  答案二:有,商業目的是推動公益訴訟的最佳方式,只有這種方式才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加公益訴訟,公益訴訟才具有可持續性。 (1人選)

  答案三:沒有任何的商業目的,我們是專職的公益律師,我們是中國第一代公益律師。(1人選)

  3、你所做的公益訴訟有無得到過資助?如果有,是誰提供的?

  答案一:無。(5人選)

  答案二:有,主要是國內企業進行資助。(2人選)

  答案三:我所做的只是律師事務所分派的工作,律師事務所接受國內外的自愿捐助,或者通過合作項目獲得一些資金,但不接受任何商業案件,也拒絕接受當事人的任何報酬。 (1人選)

  答案四:沒有得到過資助,不過我們曾經以律師費或律師辦案工作費用的形式向當事人籌資。(1人選)

  答案五:我們的資金主要來自NGO性質的基金會。(1人選)

  4、你認為自己從公益訴訟中得到了什么?

  答案一:訴訟的經驗技巧、社會的認同和贊譽、自我價值實現感,重新認識自己和社會。(9人選)

  答案二:累垮了身體。(1人選)

  5、你打公益訴訟案的感受如何?

  答案一:公益訴訟案件需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和審時度勢,還需要百折不饒的精神。(3人選)

  答案二:太艱難了。(2人選)

  答案三:艱難但很有意義。(3人選)

  答案四:自己付出一點時間和精力,如果能產生巨大的社會福利,如果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能有所推動,這件事情就是有意義的事情,我很開心做這樣的事情。(1人選)

  答案五:有挑戰性,但法院的態度經常令人難過,外人的無端猜忌也經常讓人不自在。(1人選)

  6、 你在公益訴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你認為該如何解決這些困難?

  答案一:案件不被法院受理。應該通過立法和司法解釋等途徑解決公益訴訟案件立案難的問題。(5人選)

  答案二:案件的推動,人員的組織和搭便車問題。必須建立多人會議議事規則,通過例會制度進行多人合作。(2人選)

  答案三:最大的困難是司法不夠獨立,常常受到權力因素的影響。 (2人選)

  答案四:我的困難主要有一下幾個:第一個是資金的問題;第二個是公益律師的資源問題。中國目前的很多公益律師太商業化,成為商人的附庸,為商人服務;第三個是我國的法制體系還不完善;第四個是公益律師的激勵機制問題。 (1人選)

  7、 公益訴訟對你以后的商業案件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一:對商業案件沒有促進,誤導了業務發展方向。(2人選)

  答案二:對我的影響太大了,目前幾乎停止了其他業務,今后也不會有促進。(1人選)

  答案三:對商業案件影響很大,不過負面影響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會更加堅定我維護弱勢群體的立場,使我更加堅定不移的為保護廣大消費者的權益而奮戰不息。(5人選)

  答案四:我不是律師,不從事普通商業案件。(2人選)

  8、 你的同事和親人朋友如何看待你提起公益訴訟?

  答案一: 同事和親友都表示認同。 (9人選)

  答案二:親人和朋友只是把它當成我工作的一部分,無所謂支持不支持。 (1人選)

  9、 因為公益訴訟,你在法律圈內的人緣會不會變差?會不會和法院、政府部門及相關行業關系變差?

  答案一:會的,當很多案子辦不下來時,我們就不得不動用媒體、上級部門以及領導人的批條等等。(1人選)

  答案二:沒有。相反,很多法律界人士和法院、政府部門的人士都很贊賞、支持我的公益行動。(8人選)

  答案三:有反饋,整體情況不得而知。(1人選)

  10、 你以后還會參加公益訴訟嗎?

  答案一:會,隨時準備著。(7人選)

  答案二:會的。只要有合適的項目,我都會做的。(2人選)

  答案三:誤入歧途,別無選擇。(1人選)

  (本問卷根據對陳岳琴、郭建梅、黃金榮、李方平、李剛、劉家輝、喬占祥、秦兵、孫勇、許志永等有過公益訴訟實踐的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的采訪形成。采訪:《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許浩 整理:實習記者牛文靜)

  歡迎訂閱《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訂閱電話010-65363436,更多訂閱信息請登陸:www.ceweekly.cn。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