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今年第一單“夭折” 資產證券化機構觀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 14:3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見習記者 寧方朋 深圳報道 6月27日深交所首只掛牌轉讓的資產證券化產品 “莞深收益”(代碼:119001)悄然結束。而就在一周前,今年計劃募集80億元的第一單資產證券化產品 “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因未能達到最低募集資金額而慘遭夭折。 經歷過10年等待,制造過2005年底破題熱潮的中國資產證券化,今天腳步又緩慢下來。 收益尷尬 “曾經火過一陣子,但近一年,這一類產品開始冷卻了。”廣發結構融資部的鄧明霞評論說,政策面的謹慎和債券市場利空積累是主要原因。 不過,現實利率環境、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以及股市走牛的財富效應下,資產證券化產品低收益成為一個現實的尷尬。 2005年12月,廣發獲準發行“莞深高速公路收費收益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募集資金5.8億元,購買6億元東莞控股莞深高速(一、二期)在18個月內產生的公路收費現金流。通過投資貨幣市場基金的再投資管理,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達到3.56%,超過了計劃設立時的預期年收益率 3%-3.5%。 “莞深這個產品獨具特色,是惟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認購的。現在看來,整體交易情況還挺好。”鄧明霞說,“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持有到期,中間交易的投資者,有的是因為資金需求,是對自己投資產品的主動調換,比如去炒股。” 莞深收益計劃存續期間,累計成交金額1.57億元,總換手率為43.24%,共成交52筆,其中涉及個人投資者成交44筆。 分析人士認為,最近資金偏緊,而且債券供給量又太大、收益率上漲。 對比股市火爆,同期證券市場300%的漲幅所產生的高額回報,更是遠遠把此類固定收益產品甩在后面。 其實,就這個數據而言,已經悄然收官的莞深收益計劃算是這一產品類別里面的幸運兒。 2006年初,政策支持、輿論造勢加上充分的準備,雖然使信貸、資產支持兩類證券化產品都順利發行,到了二級市場之后,即遭遇成交清淡的問題。 過去的兩個月,首批試點國開行和建設銀行發行的兩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成交稀少,機構報價不夠踴躍。券商發行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也是如此,同期“聯通收益計劃”的換手率平均只有10%,聯通三、四、五期更是出現多日有價無市的局面。 機構圈地觀望 但資產證券化的項目管理人則是一邊圈地一邊觀望,等待新政策的出臺。 “我們還有一些以前的資產證券化項目,但沒有監管機構批準的新項目。”廣發證券結構融資部項目經理鄧明霞說。 事實上,證監會的暫停審批已經一年有余,一直傳說中的資產證券化新規的出臺被認為是券商重啟該業務的風向標。 “有錢賺對券商來說當然是好事。”廣發的鄧明霞說,“莞深收益這類產品業務,為我們開辟了新的盈利渠道,形成新的利潤增長。” 業內人士保守估計,作為管理人、推廣人等多重角色的廣發證券在這個項目上凈利潤進賬應當在千萬以上,其中包括板上釘釘的174萬元的管理費用。 “有實力有資格的券商,均會安排專人來發展這項業務。第一撥獲批的創新試點券商總共只有9只證券化產品,基本上一家才一只。”與大券商戰略性的染指這一塊業務不同,有的券商因為自身實力等原因,在證券化產品和市場接受度成熟之前,可能就“懶得花力氣培養了”。 各證券公司相關部門的人士都表示在等待證監會新的規定出臺。“券商現在的狀況是比較尷尬的,只能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銀行信貸證券化業務的央行和銀監會目前已經開始批復第二輪證券化項目試點的申請,新批規模初步限定為600億元,試點機構可能擴大到六七家。 不過,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對此狀況有不同邏輯的解讀:“資產證券化市場的進展緩慢,與監管體制的不協調有一定的關系。銀行間市場的產品,監管部門是央行和銀監會;而證券公司發起的客戶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監管機構則為證監會,目前雖不能說處于審批停滯,但相關規定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但是市場遇冷和監管割據的狀態沒有限制機構對證券化的圈地熱情。 據悉,招行、浦發、建行、農行、工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都在積極申請資產證券化第二批試點。 事實上,目前的所謂產品利潤并非他們關注的根本,拿到資產證券化資格才是目的。 “在目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下,甚至保險、信托公司都在涉及中間業務,銀行本身更不會忽略投行業務這一戰略制高點的布局。”一位銀行人士表示。 市場仍在密切關注對保險資金涉足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相關政策動向,研究人士將其作為觀察政策的一個風向標,不過目前來看,保險,以及包括銀行的資金,都被禁止流向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不斷布局的同時,他們還需要引頸等待。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