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洲經濟會否與中國脫鉤 專家認為不必過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5:10 《財經》雜志網絡版
《財經》記者 楊哲宇/文《財經》網絡版 亞洲區域內經濟融合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中國經濟的波動仍然會影響到這些經濟體內的消費和投資 中國對東盟國家、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的貿易逆差停滯不前甚至下降,最大原因在于中國對進口半成品的依存度開始下降 【網絡版專稿/《財經》雜志記者 楊哲宇】按年度計算,對中國的凈出口占亞洲經濟體的GDP的比例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和新加坡都出現了下降,只有三個經濟體是例外,即韓國、中國臺灣和印尼。亞洲經濟會否與中國脫鉤?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新近在《財經》雜志網站撰文指出,過去五年間,中國對亞洲其他經濟的貿易一直存在逆差。但是這一現象在最近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的貿易順差總額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在2006年上升73%,今年頭五個月再增加了84%。但是,中國對東盟國家、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的貿易逆差卻開始停滯不前甚至下降。韓國對中國的順差在2005年下半年時達到最高峰,中國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也在最近幾個月出現回落。 對于這一現象,黃益平的解釋是,當中國剛剛加入WTO的時候,很多投資者開始轉向中國,但絕大部分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包裝、組合等工序,中國仍然需要大量從其他亞洲經濟進口半成名。在中國最終完成的產品隨后被出口到美國和歐洲。這就是為何中國對歐美的貿易順差和對亞洲的貿易逆差同時高速增長。但漸漸地,為了節省生產和運輸成本,半成品制造商也開始遷移到中國大陸,國內的生產廠商也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開始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因此,中國對進口半成品的依存度開始下降。 他認為,面對中國經濟巨大的成本優勢,其他亞洲生產廠商在短期內將很難與中國展開白熱化的競爭。對他們來說,一條有效的出路也許是盡量與中國經濟形成互補關系。這可能是為什么目前只有韓國、中國臺灣和印尼仍然能保持對中國的凈出口的穩步增長。相對于中國而言,前兩者依然占據一定的技術優勢,后者則出口大量中國短缺的原材料。 但對大部分亞洲經濟體來說,要繼續保持2001-2004年間對中國凈出口的快速增長已經不再可能。這將明顯限制這些經濟體從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獲得的直接好處。 另一方面,黃益平并不認為從此亞洲將與中國經濟脫鉤。亞洲區域內經濟融合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即使亞洲對中國的凈出口不再增長,他們對中國的總出口占各自GDP的比例已經達到平均10%左右,因此,中國經濟的波動仍然會影響到這些經濟的國內消費和投資。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內,亞洲經濟整合已經延伸到資本和政策等領域,相互之間的依存度已經不再僅僅用貿易可以概括。 黃益平同時指出,亞洲區內貿易關系的變化,將對中國的國際經濟關系帶來重大影響。過去幾年,亞洲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美國和歐洲對中國貿易政策尤其是匯率政策的壓力,因為中國其實是發揮了一定的中間商的功能。隨著中間商功能的減弱,也許亞洲的制衡作用會逐步弱化,這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客觀現實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