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回歸十年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01:39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程瑞華 1996年,香港回歸前夜,美國著名的《財富》雜志曾以“香港之死”為封面預言香港未來。十年之后,現實卻宣告了這一預言自身的“死亡”。十年間,香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功抵御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和SARS危機的考驗,GDP總量由1997年的1.22萬億港元升至2006年的1.73萬億港元。作為香港首要支柱產業的金融業,更是取得令世界驚嘆的成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今已躍居至全球第三,僅次于倫敦及紐約,穩占亞洲金融中心龍頭之位。 回歸十年來,香港經濟發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過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而且,這已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和特征。十年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鞏固,香港已建設成舉世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2005年生產總值(GDP)為13822億港元。2006年6月3日,香港股市市值首次突破10萬億港元。香港已成為中國內地企業集資和融資的主要首選地。 有資料顯示,去年香港資本市場通過IPO即首次上市招股的集資總額達3422億港元,比2005年的1915億港元高出79%,其集資總額超越紐約,躍升全球第二。以總市值排名,港交所目前位居全球第七,在亞洲僅次于東京,居第二位。截至去年底,已經有367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集資總額高達1047萬億港元。更由于有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地為香港金融腹地,2007年香港在IPO集資的總額上可能繼續超越紐約,甚至超越倫敦。 香港金融市場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與內地經貿、金融的加速融合。據香港聯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375個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占香港整體上市公司數量的三成,內地企業市值已經占港股總市值的“半壁江山”,其成交金額更是占到港股市場總成交金額的61.9%。 1997年香港回歸后,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構筑了處理與內地金融關系的“法律基礎和政策框架”。《基本法》在第五章就香港經濟、金融制度予以明確規定,規定涉及香港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自行制定貨幣金融政策,保障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經營自由,并依法進行管理和監督”以及對外匯基金的支配和管理用途的規定,港元作為法定貨幣地位、現行發鈔機制保持不變、港幣自由兌換、資金自由流動、不實行外匯管制等內容。 經過十年時間的沉浮起落,在內地、香港兩地的共同協作努力下,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日漸恢復增強,海外投資者持續加入,恒生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港股總市值增長了近12萬億港元,增幅高達3.75倍,香港毫無疑問地成為亞洲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 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簽訂,香港銀行業發展也迎來戰略性機遇。2004年1月1日,香港持牌銀行正式獲準開辦有關個人人民幣業務,香港成為首個中國內地以外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區;2007年初,香港人民幣業務再獲重大突破,國務院允許內地金融機構可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自此,香港建立了一個相關的支付系統,建立了一套多元化和多幣種的金融基礎建設及資金融通平臺。這意味著在人民幣業務方面,香港可以比其他地區先行一步。而中央政府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范圍,對建設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協助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貨幣具有重要作用。 兩地金融融合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將香港寫進去。明確提出了國家將大力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游、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這反映了國家已經把香港的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考慮之中,而"十一五"規劃當中也將金融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行業,再加上CEPA的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推進等,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香港和內地經貿、金融"又好又快"的融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前景必將非常光明。 經過十年時間的沉浮起落,在內地、香港兩地的共同協作努力下,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日漸恢復增強,海外投資者持續加入,恒生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港股總市值增長了近12萬億港元,增幅高達3.75倍,香港毫無疑問地成為亞洲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展望未來,內地與香港將會進一步加強已開展的資金、機構、結算、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金融合作,同時將會推進金融制度、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等方面的深度金融合作,以共同打造或加強內地和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