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家之言:為審計職能“正位”(07-6-25)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7:43 審計署網站
近來,常聽到有審計人員抱怨說,審計工作項目多、內容雜、要求高、時間緊、人員少,忙不過來,累得要命,嚴重“超負”。有的甚至感慨審計工作“負不能言、有負難言”。在我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的一條是部分地方審計機關的工作職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的“移位”: 一是審計職能“下移”。將審計的再監督職能下移到一般的直接管理職能,而應有的財政和內審監督“缺位”;將審計的高層次、宏觀的、間接的再監督職能,等同于低層次、微觀的、直接的管理職能。諸如單位合并或撤銷、大到幾個億的工程跟蹤審計,小到一、二級預算單位撤并中的資產審核等。 二是審計職能“偏移”。將審計監督職能偏移到一般的財務核準、財務報告鑒定上,本應由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可以解決的事項,變為政府行政行為。諸如國有企業的年終分配、工程竣工決算的審定、定案等。 三是審計職能“上移”。將審計監督職能萬能化。認為只要審計部門審過的,就可以放心,其他部門就可以認可;認為審計具有再監督職能的權威性,審計部門可以對任何部門檢查過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再監督性的檢查,所以一些單位和個人都要求審計來監督檢查核實,求得一步到位,以免麻煩。 以上“移位”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單位和個人對審計監督職能認識模糊,如果這種狀態不改變,審計職能的“錯位”就無法得到糾正,審計的“忙、累”就無法徹底解決,部門間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現象就無法避免。因此,我們必須為審計監督職能“正位”。為此,筆者建議: 要弄清日常管理與審計再監督之間的關系。審計再監督的性質決定了審計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據審計風險測試,監督檢查可以是全面檢查,也可以是隨機抽查,并根據已審事項做出評價。日常的財政財務管理是經常的、嚴密的、細致的、必須的工作。審計雖然也是一種管理,但是監督性的,可以事前,也可以事中和事后,具有隨機性和靈活性。財政財務管理與審計監督有相同點,但不能完全等同,可以相互協作,但不能相互代替。所以按現有審計力量,除特別審計項目,不必普遍開展跟蹤審計,否則容易使審計部門“越位”,使其他職能部門“缺位”。 要弄清內部監督與審計再監督之間的關系。這里講的監督與再監督作為一種行政管理,有著嚴格的區別。一個單位、行業、或系統內部的監督,實際上是一種內部管理,而聘請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進行的鑒定、評估、公證、監理等也是內部管理的一種方式方法,這些監督管理是經常和必須的,但其監督的力度和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國家審計監督是超脫被審計單位的利益,在被審計單位內部監督的基礎上進行再監督。審計監督更具客觀性、公正性和廣泛性,不能等同于內部監督,其職能在于審計內部監督是否到位,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合理。 要弄清審計鑒定與審計評價之間的關系。確切的說,審計不能搞鑒定,除特別需要外,審計不能做從頭到尾的核定或鑒定工作,而只能按照既定的法規制度進行監督,檢查其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根據已查閱的審計資料和已掌握的審計證據,就某方面做出適當的審計評價。所以作為被審計單位,經審計后沒有發現問題,但不等于沒有問題。審計要做的是盡可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審計風險測試,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要統籌合理安排審計工作計劃。審計機關應根據當地政府中心工作,結合社會熱點、難點、焦點,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審深、審透的要求,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對本不應由審計部門承擔的工作,通過宣傳解釋進行回絕。只有這樣,才能使審計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其中包括審計業務建設、審計隊伍建設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審計應有的監督職能。(作者:江蘇省張家港市審計局 崔振華 )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審計機關和本網站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