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個以社區為本的災害管理模式如何建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03:19 第一財經日報
NGO與普洱地震救災關鍵細節 一個以社區為本的災害管理模式,如何建構? 程維 “地方政府對災害管理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這是連日來參與普洱地震救災的陸文波的最大感受。 陸文波是香港慈善組織“樂施會”在中國內地中西部片區的環境與災害事務負責人。該組織1992年起在昆明設立辦公室并開展賑災項目,至去年底,已累計投入賑災資金8637萬元。 6月5日,陸文波一行4人抵達此次地震核心區寧洱縣,希望從政府部門成立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了解到災區的全部情況,并找到當地最貧困的受災區域以實地考察。但對方只推薦了5個行政村,陸文波認為,這使得她無法最大限度地展開救助。 而在具體的救助過程中,陸文波發現,“樂施會”與政府機構甚至偶爾會遇到協調上的麻煩。比如政府機構更關注重災區,且為維護災區穩定,在發放救災物資時基本會平均發放;“樂施會”卻更側重于幫助那些恢復能力弱、處在邊遠山區的災民!敖煌òl達和經濟條件好的區域,其自身恢復能力較強,且受各種救助力量的關注較多,這不是我們的救助重點!标懳牟ㄕf。 實地考察決定捐贈 陸文波用3天時間,逐一考察了當地推薦的5個村,即般海村、曼連村、化良村、裕和村和鍋底塘村,其中2個村不通公路。同行的有當地官員,以及她的助理項目干事劉盛等。 在所調查的村莊中,隸屬寧洱鎮的災區災情最嚴重。政府部門也向災民發放了很多救災物資,但一些災民覺得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陸文波發現,由于本次地震發生于雨季,很多災民家存放的糧食,因為房屋上的瓦被震掉或震壞而遭受雨水侵蝕,無法食用。此外,一些受災家庭沒有做飯的地方。 因此,陸文波計劃向災民發放用于遮雨的塑料彩條布、糧食、食用油、蚊帳等救災物資。具體做法是,對上述5個村的1752戶村民共計7000多人,每人發放15公斤大米,每戶發放一桶食用油和一頂蚊帳。 陸文波還計劃對這5個村中的特困戶、殘疾人、五保戶等,給予每人30公斤糧食的標準。之所以這樣做,是她認為,這些相對更弱勢的災民可能更缺乏糧食。 發放蚊帳的原因在于,陸文波在調查中發現,住在救災帳篷內的災民因無蚊帳,被蚊子咬傷較多!兜谝回斀浫請蟆酚浾咴诓稍L溫家寶總理慰問過的寧洱鎮新平村小河組村民時,也發現了這一情況。當時村民們說,蚊子很多,但是沒有蚊帳,也沒有蚊香。 而之所以決定購置彩條布而不是帳篷,是因為“樂施會”自身的財務能力有限。不過,因受地震影響,云南彩條布的價格也已出現20%~30%的漲幅。陸文波說,最近每50米的價格已達350元了。 陸文波已經列出了需要采購的物資清單,這些物資大約需要耗費55萬元。她正在作資金使用計劃,以便報香港總部審批后展開采購。 兩種賑災模式的沖突磨合 本次到普洱地震災區展開賑災工作的有兩個非政府組織,另一個是來自香港的“世界宣明會”。 “世界宣明會”做救災事宜的康琛,在災后也親自抵達災區察看災情,近日他已赴昆明組織賑災物資!笆澜缧鲿庇媱澰诒敬蔚卣馂膮^中只對教育領域進行幫助,該組織計劃運送一些大型帳篷到災區,供受災學校使用,用作搭建臨時教室。不過這些帳篷未來將歸還給該組織,供下一次賑災使用。 因非政府組織的賑災模式與政府機構有一定區別,陸文波感覺到了其中的一些矛盾。不過為完成賑災目的,“雙方都對自己的模式作了一些讓步! 陸文波說,非政府組織賑災是政府組織賑災的一個補充!爸俗灾,對抗貧窮”是“樂施會”的宗旨和目標。在此定位下,該組織更關注災區中的弱勢群體,因此會考慮給予他們更多的賑災物資。但政府機構更關注重災區,且比較注意救助物資分發中的平均。 一個要對部分群體多發放賑災物資,一個則要求平均發放以避免災民之間的矛盾,兩種救助力量的負責人不得不坐下來磋商,以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好在目的都是救災,雙方容易達成共識。比如這次,“樂施會”昆明辦公室決定對受調查的5個村的特困戶、殘疾人、五保戶等群體給予雙倍糧食,同時為避免引起其他災民不滿,將對受惠人的名單進行公示,讓村民自己監督。 而對“樂施會”只救助其中的5個村,即“救助一個,不救助一個”的做法,當地政府官員起初擔心,這5個村可能因此得到慈善組織和政府機構的“雙份”救助。所以,政府官員希望能將“樂施會”的賑災物資納入整體救災物資中統一考慮。 但這一建議遭到拒絕!皹肥⿻眻猿肿约旱馁c災原則,獨立救助那些受災中的弱勢群體。但陸文波還是與地方政府官員達成了一個協定,即在“樂施會”發放賑災物資的5個村,當地政府的救災物資緩發,暫時調往其他緊缺地區。 建議完善災害管理體系 陸文波以自己的體會建議,地方政府應該強化災害管理能力,如對災情發生時的管理,對救援、重建的管理,對防災、減災的管理等,而不是僅僅擬訂一個應急處理預案。 不過陸文波承認,地方政府在應對災害方面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她說,2003年11月她在參與云南省魯旬縣地震賑災時,當地政府因無應對經驗,書記、鄉長親自下災區發放救災物資。她認為,這個時候,書記、鄉長最該做的是進行全面統籌協調,他們只需要制訂物資發放標準,并確定一個公平公開的操作原則就是了。 到了2004年夏季該縣再次發生地震時,政府已經能夠組織統一的指揮部,及時收集并對外發布相關信息。 陸文波認為,目前內地地方政府部門在災害管理中還有一個盲點,即防災工作做得很少。但目前非政府組織沒有能力去做這項工作。 她進一步解釋,防災工作包括:針對每一個社區或村組,怎樣熟悉災害威脅及評估,地震發生時怎樣自救,災害發生時的危險和威脅究竟來自哪里,如果有災害發生,誰是具體的負責人等等,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發生時“大家亂作一團”。 陸文波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以社區為本的災害管理模式,要以社區中的人為主體,而不是目前以政府官員為主體,以此來提高村民的自救能力。 現在政府組織的縣一級救災預案做得很好,陸文波說,但是到鄉、村等更低級別,則沒有。此外,地方政府特別是縣、鄉一級政府,在災前管理中應該做到知道自己在生產生活上的改變對環境的影響,不要破壞生態環境,這樣可以降低被自然災害懲罰的概率。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