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動員社會力量加強荒漠化治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22:50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安成信 張世君 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圍問題,需要國際社會聯合行動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種作用或數種作用結合導致的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的降低或喪失。其中包括:①風蝕和水蝕所引起的土壤物質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或經濟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是指年降雪量與潛在蒸發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不包括極區與亞極區。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和對地區土地開發日趨擴大,出現了人們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問題,涉及各大陸的100多個國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為36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我國國土面積的總和,而且正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每年吞噬一個比利時加丹麥。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種自然、生物、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都承認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圍問題,影響到世界所有區域,需要國際社會聯合行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可持續能力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銘記荒漠化帶來的干旱和貧困、缺乏糧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離失所者和人口動態所引起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相互關系而影響到可持續發展。 我國有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4億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脅之中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程度較深的國家之一,據前幾年統計荒漠化土地面積約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現狀已由“破壞大于治理”進入“治理與破壞相持”的階段。但專家認為治理后的荒漠化地區生態系統未達到穩定狀態,可能出現逆轉。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我國有4億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脅之中。在荒漠化土地類型中,有70%因風吹走表土,10%發生水土流失,14%由冰融引起,6%是土壤鹽漬化。其中風蝕多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還釀造了沙塵暴等重大環境災難。那些令人討厭的沙塵在當地是寶貴的土壤物質,是支持生態系統的根本。 溫家寶總理在一份報告中批示:“治理荒漠化是關系中國發展和民族生存的長遠大計”。荒漠化是中國面臨的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每年國家為治理荒漠化花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和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對快速增長的追求以及木材的巨大需求,已經讓很多地區的荒漠化加劇。過度放牧經常讓草原持續十年寸草不生,同時讓野生動物喪失棲息之地。在較為貧困的西北地區,非法采礦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在東北、西北、華北、山東半島,土地鹽堿化面積不斷擴大,全國有15億畝的鹽堿地面積。土地鹽堿化,有干旱原因,但主要是人類過度活動對自然的破壞而造成的。在我國氣候條件比較好的西南地區,石漠化情況嚴重,水土流失,三江源水源減少,無序水電開發造成了江河原生態的改變,大段大段的主要河流干涸。總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存在著荒漠化問題。 荒漠化治理思路:通過產業帶動達到生態恢復的目的 治理荒漠化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人人都應有保護生態的責任,要科學規劃,采取適用技術,因地制宜,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在治理荒漠化過程中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項目和技術,特別是產業化的發展,通過產業帶動達到生態恢復的目的。在甘肅民勤縣,規劃實施沙生植物種植,發展沙產業,種植飼用沙桑、肉蓯蓉、甘草等中草藥,建設塑料大棚,生產蔬菜、反季節瓜果等。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治理100萬畝沙荒地,種草養畜,生產高品質的牛、羊肉,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增產增收。在吉林省白城市計劃整理50萬畝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水稻,該品種經過培育,產量高,耐鹽堿,品質好,節水,生長期短,通過實施后每年可生產50億斤優質大米供應市場。在天津及山東周邊鹽堿地上種植10萬畝轉基因抗鹽堿玫瑰,在美化環境、治理鹽堿地的同時,還可以加工高附加值的玫瑰精油,玫瑰精油的市場價格是黃金的幾十倍。山西臨汾關閉礦山1500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基金會擬與臨汾市政府合作,通過治理恢復礦區生態,總結經驗,在全國推廣。在四川自貢市種植大葉麻竹,加工優質竹筍,目前這個項目在當地受益農民達40萬人以上,大葉麻竹屬多年生植物,山坡丘陵都適應種植,農民收入十分可觀,現在正培育種苗下一步將該品種引入石漠化比較嚴重的貴州省,支持貴州的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治理石漠化現象。通過以上產業化發展找出一條荒漠化治理的新模式。 治理荒漠化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要改變傳統治理措施,轉變思維方式。過去只側重于恢復植被,控制土壤風蝕,而沒有直接從荒漠的根本成因入手,即減輕或消除造成荒漠化的人口壓力,這是荒漠化治理成就不顯著的主要癥結所在。因此,應建立并加強多學科的荒漠化綜合治理,從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甚至更多的學科和結合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荒漠化的問題。只有社會力量不斷參入,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恢復生態,并能實現“科學治理”。 尚未建立以生態需要為目標的創新機制,是目前最影響社會力量進入的問題,沒有保障體系,沒有激勵機制,無法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于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加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應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將公益性治理的運作機制轉變為利益性治理,鼓勵多種性質的投資主體積極參入,并且給予投資主體一定的回報。必須改變以往政府資金“撒胡椒面”及治理過程和成果缺少監管的做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約束與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理和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護好治理成果。 加強環境意識的教育,動員社會力量,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促進符合每個地區環境、經濟和社會情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種資源發展經濟,改善土地荒漠化狀況,這對于消除貧困,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作者分別系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理事長、副理事長)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