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儲糧托市爭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07:53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李平 北京報道 爭議還在繼續,焦點是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質疑者堅稱,中儲糧在托市收購中的不當操作導致了去年糧價的人為上漲;中儲糧則反擊說,他們沒有任何政策主導權和利益動機。 有消息說,2007年的糧食托市收購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質疑者擔心,去年糧價飆升的一幕,是否將在今年重現? 在糧食價格曲線上,中儲糧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如果糧價持續上漲,消費物價指數(CPI)是否會突破3%的警戒線? 糧價漲聲中 中儲糧又“挨罵”了。在4月24日的一個會議上,國務院研究室的一位官員稱,在去年的托市收購中,中儲糧操作不當,引發了糧價上漲。 今年一季度,CPI漲幅為2.7%。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李曉超說,“其中1.5個百分點是由上年第四季度因糧食價格上漲翹尾因素引起的”。據統計,一季度糧食價格上漲6.7%。 這并非中儲糧第一次遭遇這樣的質疑。從去年中儲糧進行托市收購操作開始,爭議就始終存在。一些分析人士稱,中儲糧壟斷了糧食市場的主要糧源,卻沒有及時靈活放糧,結果導致市場供應偏緊,價格上揚。 中儲糧人士認為,這些批評者,可能都不了解整個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和中儲糧的工作。“我們只是一個政策執行部門,沒有任何政策主導權和利益動機。” 中儲糧信息部部長黃明東說,在整個托市收購制度中,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托市收購預案,等行政部門認定某個地區的某個糧食品種需要托市收購,中儲糧就會負責組織收購和倉儲,“托市收購到的糧食所有權都屬于國家,我們無權調撥和銷售。” 根據中儲糧今年初公布的數據,2006年,中儲糧全年先后在河北、山東、河南等六個糧食主產區按最低收購價組織收購小麥813.8億斤,占6省小麥商品量的80.6%;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收購早秈稻72.6億斤,占4省商品量的60%;收購中晚稻98.1億斤,占4省商品量的30%和同期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收購量的72.6%。 僅小麥一項,中儲糧的實際收購量是最初計劃數量的一倍。中儲糧新聞發言人去年末曾表示,這就避免了谷賤傷農。國家決定托市收購,為小麥價格迅速回升、保護農民利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回憶說,2006年初的時候,小麥價格面臨著很大的下行壓力。當時如果不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據湖北省的工作人員預測,小麥價格很可能跌到6毛錢以下。 但是,質疑者認為,正是中儲糧的操作導致糧食主產區小麥被收購一空,加工企業在市場上買不到足夠的原材料,導致小麥價格上揚,并引起了連鎖反應。此后,中儲糧先后六次組織最低收購價小麥競拍,累計成交86.8億斤。這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質疑為“高價賣糧,增加利潤”。 中儲糧購銷計劃部部長張克明則表示,中儲糧在銷售環節所負責的工作是指定庫點和標的,并在交易成功的時候代表賣方與買主簽訂相關文件。 “至于說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底價放糧,我們就無權過問了,最后交易的糧款也直接進入國庫,不經過我們的手。所以說我們操縱糧價謀利是沒有依據的。”他說。 黃明東則表示:“政府希望通過托市收購糧價托到一定水平保持穩定運行,如果我們降價銷售怎么起到托市的作用?” “所以,如果說自負盈虧,那么不是中儲糧自負盈虧,是中央財政自負盈虧。我們沒有順價銷售的動機,因為價格高低盈利虧損跟中儲糧沒有任何關系。”張克明說。 不過,經濟學家還有另外一層擔心。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去年底以來的糧食價格上漲,帶動了CPI中的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而從期貨價格看,玉米和硬麥等糧食價格依然看漲,而糧食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有明顯的預示作用,這將推動食品價格的進一步上漲。 最低收購價 盡管今年的托市收購方案還沒有公布。不過,權威人士透露,今年仍將執行最低收購價制度。據悉,2007年托市收購的最低收購價格不低于去年水平。托市收購的臨時儲備糧仍會堅持順價銷售。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前總經理、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批發市場分會會長李經謀說,去年的托市收購政策基本上達到拉升糧價的目的了。2007年的糧價不可能再出現大的波動,估計會基本穩定在去年的托市價水平上。 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實施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地區,農民增收40億元以上。李經謀認為,“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7.4%,最低收購價政策作用功不可沒”。 盡管如此,李經謀仍然認為,糧食托市收購最核心的問題是違背了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這只能作為一項過渡政策,不是長久之計。” 2006年,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完成的一個調研報告也認為,最低收購價政策如果定價不合理,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農民盲目種植。報告稱,現行的最低收購價是依據2003年底到2004年初的特殊時段的高價格確定的,超出市場供求平衡時的價格較多。 2004年到2006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快速增長。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糧食產量9949億斤,比2005年增產269億斤,三年內中國糧食累計增產1335億斤。不過財政部的調研報告稱,這種依靠價格刺激生產的政策難以持久。 2006年,中儲糧的收購操作是收購量最大的一次。中儲糧發言人曾表示,中儲糧為此付出了代價。但是,如此大規模的收購,卻也使本來已經多元化的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巨無霸。 財政部的一份調研報告稱,在政府最低收購價高出合理市價,甚至變為最高收購價時,一般糧食企業因擔心收購后虧損不敢入市,基本上是中儲糧委托的定點企業在兜底收購,這將使糧食經營的多渠道重回單一渠道。 一直研究中國農業問題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教授說:“政府用一些反市場的做法解決糧食問題,終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李經謀看來,現行的托市收購政策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改革。“今年已經沒有機會了,明年改與不改還不能確定,但即使明年不改后年也要改。” 他說,去年政策的成功是建立在特定條件上的。這些特定的條件包括:宏觀經濟環境寬松,政府財力有保證;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商品糧源,確保了順價銷售;定價比較合理,農民售糧積極性較高;收儲企業積極性高,糧食庫容有保障;由中儲糧總公司集中收購,通過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競價銷售,避免了各行其是,便于履行調控職責。 而今年則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一個問題是,托市收購還能不能收到去年那么大的量?“如果國家掌握的糧食達不到一定量,即使它堅持順價銷售,市場糧價仍有可能下行”。 黃明東表示,今年中儲糧托市收購的數量會面臨考驗。去年一些糧食貿易和加工企業已經吃過虧了,今年會更加主動地爭取原糧市場。農民也很可能從去年的漲價經驗中引發惜售心理。而且,今年的糧食產量如何還不好最后下結論。 4月24日,在《2006-2007農村經濟綠皮書》發布會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透露,財政部正在研究建立一個糧食綜合補貼制度,也有可能把農民收入直補和農業綜合生產資料補貼制度合并,建立一個新的制度。 財政部在去年的調研報告中認為,應建立一套保護農民種糧收益的長效機制和穩定的糧食政策。報告建議,在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同時,盡快建立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障制度。 根據這份報告起草者的測算,如果稻谷和小麥價格都跌到每斤0.6元,按種植面積實行目標收益補貼,中央財政需要補貼417億元。 黃明東則認為,不管什么補貼形式都無法取代流通環節的托市收購。“國家最主要的還是希望通過糧價上漲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這對于我們當前的糧食安全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這方面任何其他補貼都沒有最低價收購來得直接有效。” 他說,國務院某研究部門曾經做過一個取消托市收購的綜合直補方案,結果“沒出研究室的大門就被否了”。 “我們只是一個政策執行部門,沒有任何政策主導權和利益動機。” 相關鏈接: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