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資源越富百姓越窮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3日 18:19 《財經文摘》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人們正在直奔天堂,人們正在直奔地獄。” 150年前,狄更斯《雙城記》開篇這樣寫道。

  狄更斯寫下這些文字時,英國開礦、辦廠、貿易等商業活動極度活躍,財富被瘋狂制造出來,國力空前強盛。不過,因為財富大量集中在少數貴族手中,平民的仇富情緒,不加
掩飾地彌漫在歐羅巴洲大陸,財富分配不公最終引發了歐羅巴洲大陸的革命。

  150年后,亞細亞的中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開礦、辦廠、貿易等商業活動,財富亦被瘋狂創造出來,但處處都在上演一夜暴富,頗似當時的歐洲的童話。

  在財富瘋狂創造時期,每個人都有財富的夢想,每個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權利,但是,財富的過度集中必然引發財富沖突。

  進入21世紀,山西煤礦主群體成為童話的主角之一,不過,頻發的山西

礦難以及對礦區環境毀滅性的開采,山西礦主因為巧取豪奪、殘酷無情致富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

  不只是山西煤礦,在內蒙古煤礦區、陜西原油區、湖南汞礦區、四川釩鈦磁鐵礦區、河北鐵礦區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礦區所在地原居民對礦產

開發商的仇視與敵意,亦是不加掩飾地彌漫在礦區上空。

  “礦產資源越豐富,百姓越貧窮”的表象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其根源是財富分配制度的扭曲,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需要解決產權歸屬,其次是分享制度,再次是監管制度,而產權歸屬問題不只是經濟制度問題,更需要政治體制的改變來適應。

  “礦產資源越豐富,人民越貧窮”是當前國家和社會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考題,考驗轉軌中的政府和社會,如何通過分配的引導來減少社會沖突,增加財富的持續創造力。

  資源富,良民窮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的初期,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發達,地方財政豐腴,百姓的生活日漸富裕。

  21世紀初期,是中國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的中后期,2006年《財經文摘》在湖南、四川、河北、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礦產資源豐富地區調研時,發現原居民的生活質量在直線下降,一些礦區生活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部分居民重新貧困,一些地區成為空城,甚至成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死地。

  湖南新晃:汞礦挖盡,貧窮依舊

  新晃是湖南最西部的一個小縣,。由于地處湘黔交界的汞礦富集地帶,使該地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汞礦開采點之一。1951年元月,湖南省工業廳接管了晃縣汞礦,開始了當地汞礦由國家壟斷開采的歷史。

  據統計,湖南省工業廳接管了礦山后,汞礦1973年以前產量達到100噸以上,由于缺乏計劃的超量開采,1974年后逐年下降,1981年僅30噸。由于資源富集,新晃汞礦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輝煌一時,新晃縣成為全國僅有的幾個能做到財政自給且具備上繳能力的民族自治縣之一。但進入90年代以來,可開采量日益縮減,礦山入不敷出,不得不在2002年10月宣布倒閉破產,新晃工業也隨之陷入困境。

  姚師傅是礦山的老礦工,下了一輩子的井,他見證著這個礦由盛到衰再到關閉的全部歷史。

  “礦工大多是地方上的農民,也有縣城來的。當時為了開礦,我們也成為工人階級,心里感謝黨,感謝政府。計劃經濟的時候,我們響應號召加班加點,經常超額完成任務。那個時候和現在不同,超額完成臉上有光,子女出門也硬氣得起來。”姚師傅談到這里,語氣有些激動,65歲的年紀仍顯得中氣十足。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生存不的安全感經常襲擾他們的心頭。“當時我們沒想過以后怎么辦,領導都不考慮,我們考慮有什么用。何況‘全國一盤棋’,國家那么多礦,總有要人的地方,就算老了做不動了,國家也要養起來,不能不管嘛。”姚師傅的話的確很有代表性,他代表了普通礦工對未來的憧憬。

  9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迅速轉軌,他們的未來之夢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改制、倒閉、下崗、買斷、提前退休成為他們不能不接受的現實。這一切,對于這個資源瀕臨枯竭的礦山來說,都毫無例外地趕上了。

  “我們有一段時間發不出工資,退休金也沒有保障,那是在10年前。現在還好,退休工人的工資有社會保障,不過很低,像我1960年參加工作,就拿500來塊錢。” 開礦似乎給像姚師傅這樣的當地居民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轉變了身份,“井下工作累人啊,工資低,有危險,現在想起來,還不如在地方上搞副業發財。那些自己煉汞的農民早就成小老板了。”

  由于汞礦主產品是水銀,這是一種有劇毒的重金屬,開采和冶煉具有很大的污染性。有工業的地方就有污染,據調查,盡管生產都需按照國家汞礦企業污染處理辦法,但污染還是不能避免,在汞礦內鑿巖工人中,多數出現噪聲病、振動病和汞中毒并發癥,。在產汞區,冶煉用水不能用于農田灌溉,更不能飲用;淘砂洗砂用過的廢水含有氯化汞,冶煉爐冒出的煙塵更含有水銀蒸氣,經過雨水凝結或飄移附著后會對當地水源和土地造成極大的污染。一些外地人由于適應不了這里汞濃度超標的環境,臉上會起一層紅瘡。

  據湖南省環保局針對新晃汞礦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目前這里環境隱患嚴重,汞的廢渣、廢水污染嚴重威脅著舞水沿岸的新晃、芷江、懷化等數十萬居民的生產、生活。但汞污染有一個滯后期,治理需要時間,需要技術,更需要投入。

  四川攀枝花:富財政,窮人民

  在中國西部,有一座聞名世界的新興工業城市,它就是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崛起的攀枝花市。在這片占全國面積不足千分之一的土地上,蘊藏著80多億噸的釩鈦磁鐵礦,鐵、釩、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20%、67%、90%,釩鈦磁鐵礦中還伴生有鈷、鎳、銅、鉻、錳等20多種稀貴金屬。非金屬礦藏也極為豐富。攀枝花以資源開發的累累碩果舉世矚目,是中國重要的鋼鐵、能源、釩鈦基地,被譽為中國西部工業明珠。但就是這樣一座西部工業明珠,這幾年問題重重,政府官員思考最多的,最期望的就是轉型,而城市中許多精英分子,則選擇默默地離開。

  盡管攀枝花擁有曾名列全國十大鋼鐵企業的攀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重工業城市,但在過去25年里,攀枝花GDP增速卻低于四川這個農業大省的平均速度。盡管當地鐵礦石資源豐富、稀有礦藏釩占世界近1/3、鈦占中國90%,但鋼鐵業賴以生存的煤炭資源卻僅夠開采30年。轉型壓力日益顯著。

  其實在攀枝花,政府并不窮,財政收入占GDP的22%,去年達到55億,四川省內首屈一指。但當地百姓的生活卻讓人心酸。農民還住著毛氈搭建的屋子;一些國企職工、下崗職工在貧困線上掙扎;登記失業率高達12%;全市50萬人口,吃低保的就有2萬人,農村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還有10萬人。而另一方面,貧富分化嚴重,掌握資源的人收入極高。《經濟觀察報》引用攀枝花市長孫平的話報道說,這實際上是發展模式出了問題。財政不窮百姓窮,沒有讓百姓分享到改革的好處,這樣有些市民就用腳投票。尤其是精英,離開了這座城市。

  對于攀枝花,實現轉型第一個難題就是彌補巨額歷史欠賬,要用明天的錢來建設昨天的城市基礎設施。第二就是妥善處理與占市財政收入一半的攀鋼的關系。作為中央企業,攀鋼有權自己決定未來規劃,但如果攀鋼大肆擴張,攀枝花將難以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

  近幾年,攀枝花為了彌補歷史欠賬,財政支出常常高于收入一倍以上。規劃局局長黃雙華說,由于忽視基礎設施建設,攀枝花現在仍沒有高速路,民航剛開通兩年,城市建設必須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陜、蒙:富了城市,苦了農村

  2006年5月《瞭望東方周刊》一篇“‘百強縣’竟是貧困縣”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揭開了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等資源富集地區百姓極度貧困的背面。 榆林市是世界少有的礦產富集區,全市原煤、天然氣、原油等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占全國總量的30%。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煤炭探明儲量約占全國的1/6。近年資源開發使當地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脫貧速度遠遠滯后。去年榆林市財政收入已躍居全省第三位,下轄的神木縣成為西部百強縣,但是這個財政大市的12個縣市區全部是國家級或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還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全省最多。神木縣去年產原煤8200多萬噸,是全國產煤第一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位居陜西省第一名,但是這個縣仍有貧困人口12萬人,占全縣總人數的1/3左右。

  鄂爾多斯市財政收入突破90億元,下轄的準格爾旗是我國西部地區3個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旗縣之一,但是全市的8個旗縣也都是國家或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準格爾旗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陳文俊介紹說:“準格爾旗城里燈紅酒綠,農村卻很凄涼,不通車、不通電、點柴油燈的很多。有些地方村民們吃的是旱井貯存的雨雪水,有的甚至連旱井水也吃不上,到十多公里以外拉水、花錢買水。

  資源開發不但沒有使當地百姓迅速脫貧致富,反而正在制造許多生態危機和隱患。榆林市環保部門介紹,僅神木、府谷兩個產煤大縣32平方公里、4.2萬畝農田嚴重減產或無法耕種;十多條河流斷流,許多村莊出現水危機,有的要到十幾里外拉水,有的則要以每噸3元~6元的高價買水。在神木縣,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大規模綜合機械化開采的3個大礦形成采空塌陷面積24.72平方公里,已經造成14村856戶、3285人不同程度受災,損壞房屋1560間,損壞水澆地、旱地和林地37000多畝。

  資源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引發了大量社會矛盾。《 望東方周刊》報道,在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召鎮3個行政村,2005年6月村民為了讓村組織帶著大家一起爭礦,推選出罷免委員會,依法啟動罷免程序,罷免了原來的村委會、隨后又改選原來的村支部,選出支持爭礦、上訪的新“帶頭人”。新班子最大的任務就是以村組織的名義四處上訪。

  作者:天行健,邱恒明,楊政文

  鏈接:拉美:資源豐富,沖突加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是世界上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它的森林占地球上的四分之一,生物多樣性占40%。銅、鋁土礦和銀礦占世界儲備的三分之一,煤礦占27%,石油占24%,天然氣占8%,鈾礦占5%。它的水力資源占世界的35%。

  在這個地區,因為自然資源發生的大量社會沖突,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委內瑞拉最近的經驗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查韋斯政府執行新的石油政策,對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改革,使石油收入在推行社會政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各項社會計劃。2004年中因社會沖突增加,同時開展市政選舉的運動,反對派發動街頭抗議活動,執政聯盟修改了石油政策,改組了國家石油公司,在選舉中奪得了75%的職位。

  在玻利維亞社會沖突也不斷發生, 2004年5月圍繞著批準新的石油天然氣法社會的分歧加深,大多數人支持增加對石油公司的稅收。而石油部門的委員會則反對這項立法。這種對立加深以后,當局無法收拾混亂局面,2004年6月6日梅薩總統辭職,到9月6日才組成一個由最高法院院長維爾茨主持的過渡政府。這一個多月發生的沖突占當年5至8月社會沖突的58%。從那時起就準備進行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原則上確定在當年12月份進行。

  2004年8月份,厄瓜多爾在盛產石油的蘇古布里奧省和奧雷亞納省,居民的抗議活動造成新的社會沖突,雖然其規模不如玻利維亞那么大。當地居民的斗爭針對環境的污染和石油公司濫用權利,要求征收它們的利潤或是部分利潤。

  在90年代,秘魯以出口為導向的礦業大幅度增產,開采面積增加了5倍。其嚴重后果是帶來土地與河流的嚴重污染,很多人被迫離開了家園。在企業主利潤增加的同時,城市和農村的社區貧困化加劇,群眾抗議活動不斷,最后成立了“受礦業影響的社區聯合會”,其成員有全國18個區的1500個城鄉社區。在開礦地區先后發生了42起沖突。在阿亞瓦卡和瓦卡班巴兩省,英國礦業公司的布蘭科計劃影響到當地的水域,威脅到農民社區的生產活動和他們的生命。農民到礦區舉行大游行,要求公司撤走,參加政府召開的技術對話。由于政府沒有誠意,對話失敗。

  近年來,在中美洲地區特別是危地馬拉民眾要求限制礦業的開發。在危地馬拉的希帕卡帕,居民反對發放礦業開采許可證,各社區要求對是否開采礦業舉行一次公民投票,投票中大多數居民拒絕在那里開礦。在西部地區也舉行群眾抗議活動,建立了反對開采礦業的協調組織。類似的沖突已經擴大到整個拉丁美洲的山區,在智利和阿根廷有礦業活動的地區都出現了群眾性的抗議活動。

  作者:何塞·塞奧內出處:西班牙《起義報》2005年11月17日 編譯:魏文

 [1] [2] [3] [4] [5]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6,2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