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北京城的貧富分異:貧富遷徙路線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0日 12:37 中國新聞周刊

  轉型期的中國,貧富分異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在城市中,住房問題將這種差異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梳理京城的這種現象,探尋的是這一現象的標本意義,在計劃經濟年代,居住空間是向權力傾斜,而到市場經濟年代,則涂上了資本的色彩。這種分異在權力和資本的共同推手下,已呈現出日益加劇的態勢。

  “香港模式”所示范的一種貧富不混居,但共享公共空間的居住方式,或許是消融貧
富分區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新路徑。

  50年前,家住北京老城區平房的,難分貧富;20年前,若還住在城區老胡同里,很可能家境已經不濟了;到今天,如果你沒擁有一套近郊的商品房,那就是相對落伍者了

  北京的貧富遷徙路線圖

  ★ 本刊記者/黃艾禾

  4月1日,在北京當建筑設計師的黃元,終于買下了他的新房。應該說,是搶到了他的新房。想買房,已經想了好幾年了,但沒想到,到真正拍板買的時候,卻趕上了北京的房價正在猛漲。據北京市建委等部門聯合發布的數據,今年1~2月,北京商品住宅預售交易平均價格為6776元/平方米,同比上漲997元,漲幅為17.3%。到了4月份,北京四環以內已經基本沒有7000元以下的房子了。

  黃元買的房子,位于靠近西四環的地方,價格為8200元,去年開盤時還是7000元。現在一套房子買下來整個要花近130萬元。黃元打算用20年時間來償還。今后,他每月都要向銀行交3000多元。

  如果按今天社會學家的通常意義上的劃分,黃元應該可以劃到中產階層。在北京,能買得起商品房的人,對于還住在北京市舊城區里破舊平房里等待拆遷的低收入者來說,應該算是“富人”了,可是相對于住在香山腳下富人別墅區里的人們,他們也只能算“窮人”。

  今年2月份,地產界的兩位老總任志強和潘石屹有過一場著名的關于“窮人區富人區”的爭論。任志強以他一貫的直率風格指出,“過去中國都是‘窮人區’,現在出現‘窮人區’和‘富人區’是很正常的。”對此,潘石屹反駁說,“我不贊成新城市的建設中分窮人區和富人區。”他舉例說,在開發建外SOHO時,嘗試讓整個區域和城市融合。而任志強又反駁說:“也許小潘認為建外SOHO是窮、富混住的區域,那么我所說的窮人就與小潘認為的窮人不是一回事。我所說的窮人是中國目前收入水平最低的30%的城市家庭(按國家統計局的分類),這30%的低收入家庭,除因拆遷補償而進入商品房住宅區的之外,(能買商品房的)幾乎為零。”

  50年代:貧富混居的老城風情

  何京京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北京的。到了今天,她也在想:我究竟算是窮人,還是富人?

  何京京還記得她在60年代在北京上小學時的情景。那時,她住在北京地安門。她家的院子,屬于一座舊王爺的府邸,解放后被政府改為科學院的宿舍大院。在她所住的那條街上,這樣的大院有不少,比如交通部的、外交部的。所有大院的孩子,和在胡同里居住的普通平民的孩子一樣,在一個學校、一間教室里上學。

  那時,貧富的差別并不大,但卻有官民的差別。何京京記得,院里科學院副院長的家,房子是非常大的。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在文革十年中,北京城基本沒有蓋新房子。何京京明顯感覺到北京人口劇增給住房帶來的壓力,那就是,四合院中搭起了越來越多的小房子,搬進來越來越多的住戶。

  文革結束后,北京市開始了一輪新房建設,最早的標志性的房子,是“前三門”。

  80年代:舊胡同里留下了窮人

  4月3日,任志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時,向記者描述了這個過程:“1978年時,北京市的住房人均是低于3.6平方米,事實上就是房荒標準。1978年的啟動,基本以國有資產為主,國家財政撥款。統一建設,然后誰有錢誰買。那時都是單位買,買了后再進行分配。因為是財政撥款,就這么多錢,分配這么多面積,所以前三門的計劃標準是很低的。那時我們的層高是2米9,前三門的房子都沒有廳,鄧小平同志參觀完了后說,房子沒有廳是沒法用的。我們說,造價是控制的,沒有錢去做廳。小平就提出,把層高降下來。可以建一個4平米的廳。所以現在北京房子的層高,大部分是2米7。”

  從這時開始,北京的各個單位,只要有一點辦法,都在蓋房。在《北京地產十五年》中,北京澳林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楊建平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在1998年北京市停止福利分房之前,北京各大部委只要是自己院子里還有地,就都會搶著在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前蓋房,并盡快分配給員工。有地、有資源的,房子會蓋得好一些,蓋出的房子相當于今天市場上的板樓,而土地、資源有限的,就只能湊合建一些塔樓了。

  所以,在當時,能不能住上好房子,關鍵是看你進了一家什么單位。

  1982年,當何京京一家搬到中關村的一棟科學院建的宿舍樓時,覺得那房子簡直是天堂。

  何再沒有回過她在東四曾經住過的大雜院。她的一個鄰居回去過,回來說,那個院子,生活還是那個樣子,只是人都變老了——他們的子女,單位分了房都搬走了,院子里有錢的,有辦法的也都搬走了,“上樓”了,只剩下老人和沒錢的人。

  何京京覺得,北京舊城區中的胡同平房,從那時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像“窮人區”了。

  進入新世紀:花錢買套好房子

  1998年,國務院發布了23號令,即《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北京福利分房制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的。任志強對本刊記者這樣回憶道:“1998年以前,北京市的個人購房,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幾。1998年以后才大幅上升。北京是到2000年3月才最后徹底停止福利分房。我估計,2000年以前,北京的住房仍有50%的公款市場。2000年以后,私有購房一下子就上來了。”

  何京京周圍的朋友們,也大都是從2000年開始陸續買房的。何京京曾問他的一位朋友:為什么你已經有了單位分配的一套住房,還要買房?是為保值嗎?

  “不,我純粹是為了提高

生活質量。”她的那位在媒體供職的朋友回答。

  這時的商品房,不再受計劃經濟年代投入不足的所謂“標準”限制。“從2002年以后,富人區好房子開始出現。沒有福利分配以后,房子的個性化越來越突出,競爭使得

戶型和設備越來越好。”任志強說。

  究竟這幾年有多少人買了房搬到了近郊的商品房里,很難統計。因為北京存在大量的“人戶分離”,人走了,戶口卻沒有走。任志強估計,在西城區的80余萬城市居民中,大約遷出去了20余萬。

  何京京看到,現在住在機關院老式樓房里的越來越多是租房子的外地人,和一堆一堆的老年人。

  “有錢的人都買房搬走了”,何京京的愛人嘆道,“咱們這里快成了窮人區了”。

  

 [1] [2] [3] [4] [5]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7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