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10:32 金融時報 | |||||||||||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問卷調查 五、企業綜合運用多種避險工具應對匯率波動風險
為深入了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具體情況,中國人民銀行還對外向型經濟占比較高的十個省市的323家企業(包括中資企業、跨國公司,生產型企業和外貿公司等大中小各種規模企業)的匯率風險規避方式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2005年8-9月,貿易融資在各類避險方式中居首要地位,占30.8%,但占比同比略有下降。從貿易融資構成看,福費廷這一中長期貿易融資方式使用比例同比明顯提高(5個百分點),打包貸款等其他貿易融資方式比重也有所增加,反映出企業應對長期匯率風險的能力提高。 同時,企業避險方式更加多樣化,其中,使用金融衍生產品、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和投資外匯理財產品的使用比例依次為28%、6.1%和0.8%,同比分別上升0.8、1.6和0.5個百分點。由于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和交易主體擴大,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建立,企業使用遠期結售匯的便利度明顯提高,遠期結售匯在各類金融衍生產品中的使用量占比保持了絕對優勢地位。同時,8月份新推出的外匯掉期業務的使用比例也已達到3.3%,說明企業對新型匯率避險工具的適應能力和匯率風險管理意識都有所增強。 調查結果也揭示出當前企業應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中資外向型企業在匯率風險管理的人才和知識儲備上準備不足;金融機構開發新的避險工具的動力不足;企業使用避險工具的總體規模仍然偏小,與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相稱等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通過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展外匯市場、加強金融機構微觀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等逐步予以解決。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逐步趨于平衡,但我國國際收支順差規模大,累積時間長,有著深刻和復雜的內外原因。國際收支大額順差既是我國經濟達到一定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所出現的特征,也是我國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同時,國際收支大額順差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其中經常項目順差反映了國內消費增長相對較慢,國民儲蓄持續大于國內投資。此外,政策和體制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際收支順差。譬如一直延續外匯短缺時期確立的外貿"獎出限入"、資金"寬進嚴出"和產業"填平補齊"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國內資源價格未完全反映其稀缺程度,勞動保障和環境保護制度不健全,出口商品價格對資源、勞動和環境污染的補償不足,客觀上強化了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等。匯率對調節國際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僅僅由匯率來承擔調節國際收支的責任是不夠的,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大國經濟以內需為主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推動對外經貿、資源價格、外匯管理、勞動保障、環境補償等制度改革,使各項政策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六、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簡化核銷手續,提高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和個人因私購匯指導性限額,大幅簡化居民個人購付匯憑證和手續。開展大企業集團外匯資金集中管理試點,在上海浦東新區推出先行先試的九項外匯管理措施。規范和引導境內機構和個人以特殊目的公司形式從事境外股權融資和返程投資行為。二是對銀行實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改進匯價管理體系,擴大銀行間非美元貨幣匯率浮動區間和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價差。三是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擴大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支持境內銀行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性擔保,在邊境地區實行更加靈活的境外投資政策。2005年,境內企業境外投資經外匯局核準匯出45.6億美元,其中購匯26.6億美元,同比增長2.9倍。進一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規模與范圍,支持國內資本市場發展。2005年新批或允許增資的QFII為17家,批準投資金額22.2億美元。四是加強對短期外債等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和管理。強化對進口延期付匯、出口預收貨款等貿易信貸資金的管理和監控。嚴格控制中外資銀行短期外債指標,規范特殊類型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借款行為,將跨國公司使用境外關聯公司的資金納入外債管理。加大外匯檢查和反洗錢工作力度,打擊地下錢莊等非法外匯交易,推進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第三部分金融市場分析 一、金融市場運行分析2005年,金融市場繼續保持健康平穩運行,貨幣市場交易活躍,流動性充足,債券品種進一步豐富,企業海外融資較多,金融市場制度性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05年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包括住戶、企業和政府部門)融資結構變化明顯,企業債融資比重明顯上升,貸款和國債融資比重下降。全年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貸款、股票、國債和企業債融資的比為78.1∶6.0∶9.5∶6.4。 表3:2005年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情況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