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3)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10:32 金融時報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六、國際收支保持順差格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運行平穩

  初步估算,2005年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經常項目順差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

  外債規模增速放緩,短期外債占比有所上升。截至2005年9月末,外債余額267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長8%,增幅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其中,中長期外債余額1235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8億美元;短期外債余額144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8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53.8%,比上年末上升4個百分點。短期外債余額上升較快,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與貿易相關的債務相應增長較快。

  外匯儲備保持較快增長,增幅有所下降。截至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為8189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89億美元,增長34.3%,增幅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一至四季度分別增加492億美元、519億美元、580億美元和499億美元。

  2005年7月21日以來,新的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至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8.0702元人民幣/美元,最低達8.1128元人民幣/美元,其中67個交易日升值、46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升值、貶值幅度均為萬分之七。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8.0702元人民幣/美元,對歐元為9.5797元人民幣/歐元,對日元為6.8716元人民幣/100日元。初始調整后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0.49%,對歐元、日元分別累計升值4.53%和6.32%。

  第二部分貨幣政策操作

  200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強總量調控,優化信貸結構,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金融企業改革和金融市場建設,改進外匯管理,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金融平穩運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密切關注經濟金融形勢,及時監測分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外匯占款、財政庫款及現金等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靈活安排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組合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操作節奏,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預調和微調的作用,有效對沖外匯占款增長,同時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1-2月份,通過多種工具組合及時熨平春節前后短期內的流動性波動,同時保持公開市場操作力度,3、4月份央行票據發行規模有所增加,對沖力度進一步加大;5-8月份,配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前后出臺的一系列貨幣政策,適當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適度下行,為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流動性相對寬松的低利率環境;9-12月份,鑒于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總體運行平穩,美聯儲連續加息后中美利差進一步擴大,中國人民銀行適時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促進貨幣市場利率合理回升。總的來看,公開市場業務實現了預期的操作目標。

  2005年共發行12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27882億元,年末央行票據余額為20662億元;開展正回購操作62次,收回基礎貨幣7380億元;開展逆回購3次,投放基礎貨幣368億元。全年累計回籠基礎貨幣35924億元,累計投放基礎貨幣22076億元,投放、回籠相抵,通過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13848億元,凈回籠基礎貨幣量相當于2004年的2倍多。

  專欄2:外匯掉期

  外匯掉期(ForeignExchangeSwap)是交易雙方約定以貨幣A交換一定數量的貨幣B,并以約定價格在未來的約定日期用貨幣A反向交換同樣數量的貨幣B。外匯掉期形式靈活多樣,但本質上都是利率產品。首次換入高利率貨幣的一方必然要對另一方予以補償,補償的金額取決于兩種貨幣間的利率水平差異,補償的方式既可通過到期的交換價格反映,也可通過單獨支付利差的形式反映。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外匯掉期市場迅猛發展,全球外匯掉期日均交易量從1989年的1900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9440億美元,從1995年起,全球外匯掉期交易的日交易量已超過外匯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至2004年,分別為外匯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日交易量的1.5倍和4.5倍。2005年8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

  外匯掉期也被中央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用于從市場上收回流動性或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一些國家(如瑞士、德國、英國、新加坡、泰國等)中央銀行都曾(或正在)使用外匯掉期作為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以瑞士中央銀行為例,由于瑞士政府財政赤字很小,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政府債券工具,因此瑞士央行曾主要運用外匯掉期來調節銀行體系的流動性,1993年瑞士央行未平倉外匯掉期合約金額最高曾達到基礎貨幣的50%左右。

  2005年11月底,經過連續12次升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從1%上升到4%。同期,美元一年期Libor也達到4.70%左右,高出相應期限的人民幣貨幣市場利率2-3%。外匯資金運用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傾向于增持美元資產,提高盈利能力,緩解人民幣流動性帶來的短期投資壓力;同時,為規避匯率風險,商業銀行希望在未來仍然能以當前匯率水平換回人民幣,并愿意從美元資產的投資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補償交易對手。在這種情況下,2005年11月25日,為適度回收流動性,保持貨幣市場利率的平穩運行,中國人民銀行選擇國家開發銀行等10家銀行開展外匯掉期交易,央行即期賣出美元,同時約定1年后以相同匯率買回美元,并相應收取美元與人民幣的利差補償。該次掉期交易量為60億美元,央行收回基礎貨幣484.83億元人民幣。

  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達4.5%,且市場普遍預期3月份將進一步升到4.75%的水平。伴隨美元與人民幣利差的進一步拉大,商業銀行希望通過外匯掉期交易買入美元、投資境外美元資產,提高資產收益率和資產配置效率的意愿越來越強烈,相應愿意補償交易對手的利差也就越大。

  二、充分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一是3月17日將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下調到0.99%,同時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為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促進商業銀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流動性管理水平。二是協調本外幣利率關系,減輕人民幣結匯壓力。針對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持續上升的情況,五次上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其中,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上限累計提高2.125個百分點至3%,一年期港幣存款利率上限累計提高1.8125個百分點至2.625%。三是修改和完善人民幣存貸款計結息規則,允許金融機構自行確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種類的計結息規則,為商業銀行加強主動負債管理和業務創新、改善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發揮信貸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加強和改進中央銀行“窗口指導”,積極改進信貸政策實施方式,提高信貸政策實施效果,促進信貸資源合理配置和國民經濟結構優化。一是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指導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方針,加大對農業、增加就業、助學、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等經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

  加強地區間再貸款調劑,擴大對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的支農再貸款限額。二是調整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從3月17日起,將原有住房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對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的城市或地區,引導商業銀行適當提高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商業銀行存貸期限錯配、信貸資金結構和流向預警監測分析,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擴大流動資金貸款。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的信貸集中狀況以及信貸風險進行動態評估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發揮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正向激勵作用,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

  四、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穩步推進,成效顯著。通過財務重組、內部改革和不斷發展,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財務狀況顯著改善,盈利能力明顯提高,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相對獨立的內控體系和完善的風險防范體制初步形成,業務創新取得成效,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建設銀行以每股2.35港元發行305億股新股(含超額配售部分,相當于發行后總股本的13.5%)籌資715.8億港元(折合92.3億美元),于10月27日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中國銀行繼續推進經營管理機制的轉換,為上市創造條件,并于2005年底順利完成引進戰略投資者購股交易的交割。中國工商銀行于10月28日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480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各持有50%的股份,產權主體明確,初步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國農業銀行正結合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研究制定股份制改革方案。

  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先行試點8省(市)的改革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正逐步深化;21省(區、市)的改革試點開局良好,正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各項經營財務指標有明顯改善:一是各項扶持政策逐步落實,歷史包袱初步化解。截至2005年末,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經嚴格審查考核,共完成了8期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票據的發行工作,共計對28個省(區、市)的2263個縣(市)發行專項票據1599億元,占全國選擇專項票據資金支持方式的縣(市)個數和專項票據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4%和96%;同時,對吉林、陜西農村信用社共發放專項借款2.6億元。此外,中央和地方對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的財政、稅收等扶持政策也逐步落實到位。截至2005年末,考慮專項票據置換因素,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為14.8%,比2002年末下降了22.1個百分點。二是增資擴股進度較快,資本充足率快速提高。2002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為-8.45%;2005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提高到8.03%、12.93%和8.78%。三是結束連續10年虧損,經營財務狀況明顯改善。2004年,全國農村信用社實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軋差盈余,2005年又實現盈余180億元,與上年相比增盈75億元。四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支農資金實力有所增強。截至2005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32573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66%。貸款余額22354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60%,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0071億元,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同期,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87%。

  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效果良好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有貶有升,彈性增強,反映了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化,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規律。

  隨著市場對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信心的不斷增強和外匯市場體系的日臻完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有所弱化,主要表現在銀行遠期結售匯簽約額由凈結匯轉變為凈售匯;外匯流入速度有所減緩,外匯儲備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由于人民幣匯率初始調整幅度和出臺時機適當,從微觀看,各類型進出口企業均較好的適應了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宏觀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表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明顯提高了我國經濟的活力和應對改革及外部沖擊的彈性。

  專欄3:企業基本適應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2005年11月,為進一步了解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企業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問卷方式對進出口總額排名居前的19個省(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2004年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96%以上)中具有進出口自營權的1113戶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各類型進出口企業積極應對并較好地適應了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匯率改革后出口和出口訂單繼續增加,出口價格提高,出口潛力強。企業綜合運用多種匯率避險工具,應對匯率風險能力增強。

  一、企業進出口繼續增加

  2005年11月份,72.9%的樣本企業出口同比增長或持平,其中,增長幅度在10%以上的企業占樣本的16.2%,76.3%的企業出口環比增長或持平。78.3%的企業進口同比增長或持平,84.4%的企業進口環比增長或持平。從增幅看,出口同比、環比增長5%以上的企業占比分別高達21%和12.2%,依次比進口高3.7和3.5個百分點。從企業規模看,進出口規模較小的企業出口同比基本變化不大,進出口規模越大的企業出口擴張能力越強。

  二、企業出口訂單繼續增長

  2005年11月份,72.7%的樣本企業出口訂單同比增長或持平,同比增幅在5%以上的企業占比高達17.4%;81.4%的企業出口訂單環比增長或持平,環比增幅在5%以上的企業占比高達8.6%。進出口規模較小的企業出口訂單增長同比基本沒變化,進出口規模越大的企業獲取出口訂單的能力越強。

  三、企業出口產品價格提高

  2005年11月,84.8%的企業出口價格同比上升或持平,其中,出口價格同比上升3%以上的企業占比為12.1%。各規模企業均有一定上調價格的能力。從進口看,74.2%的企業進口價格同比上升或持平。

  四、企業日趨積極應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8-11月,選擇"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中間消耗"、"提高品牌影響力"、"通過談判、維護出口產品價格"和"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的企業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且選擇"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企業比例呈上升趨勢,11月份成為企業首選。選擇"減少出口產品產量"或"減少出口、增加國內銷量"的企業占比較低,且呈下降趨勢。

  圖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企業的應對措施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3)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