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穩步進行。在財稅體制方面: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模擬試點,組織中央部門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考評試點;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覆蓋全部中央部門單位和大部分省級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建立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激勵約束機制;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所得的費用扣除額由原來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將超基數部分中央與地方負擔比例由75:25調整為92.5:7.5;繼續推進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調整住房轉讓的營
業稅和契稅,加大對房地產市場投機炒作的調控力度;調整資源稅和資本市場稅收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實施;出臺預算內投資、國債投資和主權外債等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啟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咨詢評估領域開始引入競爭機制。在價格體制改革方面: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初步建立;在東北地區開展兩部制上網電價改革試點;對部分高能耗行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水資源價格改革力度加大;一些地區進行了階梯式水價試點;有關部門提出完善石油定價機制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出臺。
5、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發展與規范。在商品市場方面: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部門開展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和貿工農一體化;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進一步發展;頒布實施《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在土地市場方面: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協議出讓行為逐步規范;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的嘗試;以完善二輪土地延包、加強土地流轉合同管理、開展承包糾紛仲裁試點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在勞動力市場方面:有關部門廢止了專門針對農民工的流動就業憑證管理制度,著手開展建設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的試點。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改革成果初步顯現,深圳開展對外貿易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在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方面:加大清理地區封鎖規定的力度,糾正各地設置行政壁壘、分割市場、妨礙公平競爭的做法;食品副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等專項整治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等專項行動取得積極成效;農業、文化、衛生、城管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全面鋪開。
6、社會事業改革有序展開。科技領域:6個部門所屬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通過階段性驗收;先后2批轉制的376家開發類科研機構制度建設深入展開,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教育領域: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鞏固;圍繞調整結構和提高質量,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正在形成;民辦教育規模明顯擴大,成為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舉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落實 “兩免一補”政策,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補貼力度。文化領域: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力度加大,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取得積極成效;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步伐加快;以國有電影制片單位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為重點,廣播影視事業改革勢頭良好;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繼續推進。衛生領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641個縣,共有1.63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試點著手進行,各地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方面取得新成效;以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不正之風為重點,加強了醫療服務監管。
7、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在就業方面: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體制、落實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在收入分配方面:各地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有關部門加大了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力度。在社會保障方面:吉林、黑龍江兩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進展順利;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部署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等工作;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年末全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7300、13500、10600、8000和5100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并軌工作穩步推進;已有17個省份出臺關于加快建立健全城鄉特困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政策,納入各類社會救助對象總數超過1億人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保障范圍進一步規范;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由上年底的8個增加到12個。
8、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在外貿方面:實現工業品出口配額招標商品全部公開招標;大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和“大通關”建設;進一步下放外貿經營備案登記權限;完善貨物自動進口許可和貨物進口許可證管理;取消羊毛、毛條、天然橡膠等商品的進口指定經營。在利用外資方面:修訂和實施《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外商投資項目;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監管辦法,建立外商投資審批責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發布實施《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和《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在“走出去”方面:有關部門聯合起草“走出去”戰略的總體指導文件;協調推動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以境外國有資產及境外并購監管為重點,加強和改善對境外企業的監管;調整境內銀行對境外投資企業融資性對外擔保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應對加入WTO后過渡期工作方面:認真開展WTO新一輪談判工作,為我國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完善貿易救濟措施等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初步建立覆蓋重點敏感產業的產業安全預警監控體系。
9、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增強。政府機構改革取得新進展:調整安全生產監管體制,設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了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改革國家統計局直屬三支調查隊管理體制;基本完成省以下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綱要》,大部分部門和地方出臺了貫徹“綱要”的實施意見;國務院頒布《信訪條例》,加大保護信訪人合法權益力度;繼續貫徹《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完善核準、備案制度;頒布《公務員法》,完善了公務員新陳代謝機制、競爭擇優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及監督制約機制;各級人大和政府的立法工作顯著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明顯增強;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更好地為基層、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加快建設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有關部門開展綠色GDP核算指標體系試點。行政問責制度進一步強化:加大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力度,有關部門抓緊制定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不少地方建立和完善了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過錯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是,2005年6月,國務院第96次常務會議批準上海浦東新區進行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并作出總體部署。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浦東推出跨國公司外匯資金管理方式改革試點,促進在華設立的中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設立跨境運作的資金中心、財務中心,完善國際化、市場化的投資環境,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中心建設,標志著浦東綜合改革配套試點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二、各地區自主創新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各地區加大了解決本地區突出體制問題的力度,推出了許多更具針對性、更富實效性、更有特色的改革措施,加大了自主創新的力度。
(一)著眼于振興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普遍加快了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步伐。黑龍江省政府按照推進國企改革決心不改、目標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2005年列入改制范圍的106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15戶已完成改制任務,32戶取得實質性進展。吉林省政府要求集中力量打一場國企改革攻堅戰,列入改革范圍的816戶國有工業企業已有696戶基本完成改制,已改制企業的國有股比重降至23%,對省直44戶國有企業實行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遼寧省政府決定除對全省地方煤炭等大型重點骨干國有企業實行國有絕對控股外,其他地方國有大型企業靈活實行國有相對控股、參股等改革形式,目前全省已有562戶國有企業完成了改制,占應改制企業的21.9%,兩個大型鋼鐵企業鞍鋼與本鋼實現聯合。
此外,吉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服務型政府機關建設的意見》;擴大了縣(市)級經濟管理權限,省直51個廳局向縣(市)下放或取消、委托的權限達546項,占原管理權限的30%以上。遼寧省政府出臺了專門意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二)著眼于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東部地區加大了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性體制創新力度。北京市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進年度計劃指標設置,積極創新政府考核指標,探索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與環境、行政效果、區縣功能定位差異等五方面指標,綜合評價各區縣的行政效能;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政會(商會、協會)、政事分開,其中海淀區組建公共服務委員會,代表區政府行使公共服務類事業單位的管理職能,取消相關委辦局舉辦事業單位的職能。上海市除積極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等外,重點推進了國有控股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衛生、水利、交通等領域管辦分離改革試點,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其中,成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承擔政府辦醫職能和市級公立醫療機構管理營運職能;淡化街道招商引資和經辦企業等職能,強化社區管理和服務職能。天津市加快市場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改革,實現政會脫鉤40家。江蘇省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特別是加快推進政事分開步伐,全省13個省轄市中已有8個市的市直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結束,省直101家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行政管理類和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也在一些地區取得成效。南京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浙江省各項改革均取得新進展,突出的有,在35個市(區)開展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實現26個縣(市、區)養老保險全覆蓋;建立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力推進市政公用事業產權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國完成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執法機構的改革;1449家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廣東省試行征地補償款預存制度,在全國率先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自由流轉;建立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頒布《工資支付條例》,進一步規范了企業的工資支付行為。深圳市委市政府強調改革是特區的“根”和“魂”,強化了改革工作機構,出臺了建立促進改革工作機制、加快體制創新的意見,積極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子。山東省29個縣(市、區)開展了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工作;17個市全部建立了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全面推行。福建省加快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步伐。海南省大力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臺了《省委常委會任用重要領導干部投票表決試行辦法》,對市縣、省直單位正職領導提名人選進行票決;在部分縣市進行全委會表決制、常委會票決制、綜合考評崗位淘汰制、引咎辭職制等改革試點;開展了政府雇員制試點。
(三)著眼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步伐,并在多方面顯現改革亮點。河北省啟動“擴權強縣”改革,在全省確定22個縣(市),賦予與設區市相同的11個方面62項經濟與社會管理權限;頒布全國第一部預算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省級預算管理規定》,推進預算管理的規范化;全面啟動省屬44個轉制科研院所的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河南省政府下發《加快全省市政公共行業改革的意見》,對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行全面部署;將國家級貧困縣“兩免一補”的范圍擴大到父母均為農民的學生;全省首批28家省屬科研機構進行了企業化轉制,27家科研單位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安徽省全面推行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持方式改革,使所有財政補貼農民資金實現“一卡式”發放;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取得突出成效;有關部門將該省確定為第一個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省。湖北省1069個鄉鎮(辦)中有912個開展了鄉鎮綜合配套改革,844個基本完成了行政機關改革任務,“七站八所”整體轉制取得積極進展;對一半縣(市)實行“擴權強縣”。湖南省出臺擴大88個縣(市)經濟管理權限的意見;實現了省廣播電視局和廣播影視的管辦分離。江西省啟動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探索水權市場;對21個國家扶貧縣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出臺專門意見,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省新聞出版局與省出版集團公司實現政事、政企分開和管辦分離。重慶市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決策聽證制度、行政首長問責制度;探索國有文化資產營運管理體制,組建了國有文化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四川省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全面展開,推行高速公路建管分離;失地無業農民全部納入低保和失業保險。云南省加快了重點領域的專業投資公司組建步伐,構建新型投融資平臺;組建了全省統一的產權交易中心,啟動了新一輪三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廣西自治區制定了《黨政機關政企分開工作實施方案》,指導各單位加快政企分開步伐。
此外,山西省的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陜西省的政府績效考評制度改革,甘肅省的推行政府部門首問責任制,內蒙古自治區的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寧夏自治區的推行政府問責制、規范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秩序,青海省的在國有企業實行期(股)權激勵試點、率先在全國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新疆自治區的在全區所有地州市開展采礦權有償出讓工作,西藏自治區的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改革,貴州省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成為當地改革的亮點。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