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2005年影響中國經濟十大企業(yè)事件(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21:26 工人日報企業(yè)周刊 | |||||||||
事件三: 【標題】春秋啟航:廉價航空沖破行業(yè)壟斷
【時間】2005年7月18日 【影響度】旅行社靠航空公司提供低廉的票價來獲取利潤航空公司則依靠旅行社為自己帶來大量客源。表面上雙方是互贏的但實際上航空公司處于強勢位置旅行社受到的牽制較多自建航空公司旅行社想借此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 【評論】在旅游業(yè)進入微利競爭時代之后旅行社進入航空領域更被業(yè)界視為開辟了一個新的贏利空間。春秋集團董事長王正華:我們做的是“草根”企業(yè)就是在縫隙中求生存。 【事件回放】 7月18日上午9時整,春秋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20首航飛機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飛向煙臺。這開辟了中國低成本航空的“處女航”,同時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旅游加航空的運營模式。 這家航空公司是由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建立的,這家旅行社也是中國首家獲準籌建航空公司的旅行社。春秋國旅董事長王正華介紹,創(chuàng)辦航空公司是由于不愿再為航空公司“打工”,讓航空公司白白賺去客座率接近90%的包機利潤。 此后,中青旅副總裁劉廣明表示,中青旅正在尋覓擁有航空產業(yè)經驗的投資者共同成立一家合資航空公司。此外,廣東中旅、武漢東星等內地多家旅行社也都躍躍欲試。 奧凱航空是中國內地首家民營航空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劉捷音明確表示,旅行社自建航空公司,受到人才市場不成熟、飛機引進無自主權、市場準入開放度低、相關配套產業(yè)改革滯后等多種因素制約,在資金實力、市場經營上存在著很大風險。而且,中國的旅行社整體規(guī)模偏小,目前運作建航空公司的旅行社算是國內比較有資金實力的。但是,航空產業(yè)是一個投資巨大、回報期很長的產業(yè),“旅行社建航空公司能撐多長時間,不好說”。 王正華還有這樣的信念:現在航空業(yè)已經從原本的豪華開始向大眾化發(fā)展,低成本航空公司是一種必然趨勢,而目前國家的相關政策也在開放,再結合我們的旅游產品就更有優(yōu)勢了。 目前,全球共有低成本航空公司60余家,共計有1200余架飛機。歐洲有20余家低成本航空公司,營運著500余條航線,亞太地區(qū)已經有近20家,計劃組建的近10家。 國外低成本航空公司已經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今年“五一”前低成本亞洲航空(泰國)公司開通了曼谷至廈門的航線并推出單程388元的超低票價;亞洲馬來西亞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也將在年內開辟重慶、沈陽航線。 不過也有人認為,現在的旅行社“一窩蜂”辦航空公司,更大的可能是“高價轉手賣‘牌照’”。政策放開,旅行社可以申請獲得經營許可證,前期可以不掙錢,但是可引入外方戰(zhàn)略投資者。目前,外資還無法單獨涉足國內航空公司,只能以合資的方式進入,控股比例不能超過25%。一旦政策對外資進一步放開,旅行社手中的經營許可證就吃香了。 【專家點評】 路風:一段時間,中國大的壟斷行業(yè),是不讓民營資本進入的,F在,民營資本進入了壟斷的民航業(yè),這個方向是好的。而與此相關的安全和“賣牌”問題,則對政府的監(jiān)管能力提出了新考驗。開放競爭是改革的方向。僅從技術的角度出發(fā),壟斷狀態(tài)下,由于成本不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壟斷者不會采用中國技術,大多購買國外技術,這對中國技術進步是沒有好處的。也許,民航開放,對中國制造自己的飛機提供了機會。經驗已經證明,競爭成本加大,中國技術就有機會發(fā)展。 高世楫:中國的幾乎所有市場只要能夠擴大市場準入都能夠通過競爭提高行業(yè)的效益。希望春秋集團進入航空業(yè)的同時,國家對航空行業(yè)對航線、定價等經濟監(jiān)管的方法和手段適時進行調整,鼓勵競爭,提高效益。 聞道:低成本航空打開壟斷行業(yè)大門,春秋堅持,奧凱退出。低成本的關鍵不在航空企業(yè),而在民航總局手中。因此,打破壟斷的關鍵也就在于削弱民航總局干預企業(yè)經營的權力。 張少杰:所有產業(yè)都存在著細分的市場,春秋航空就找到了它的細分市場――旅游航空市場。在民航總局忙著發(fā)布“禁折令”的時代,航空公司始終陽奉陰違的行為就表明了這一市場的吸引力,F在有新的航空公司明確地將自己定位于這個細分市場,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事件四: 【標題】海爾放棄收購:美泰克白給敢不敢接 【時間】2005年7月20日 【影響度】如果不是像海爾這樣的中國企業(yè)在全球市場的迅速發(fā)展,美泰克也不會淪落到如今的破產邊緣。而海爾面對收購機會的冷靜,更是體現出中國企業(yè)的成熟。 【評論】 專門從事跨國并購事務的律師事務所Jones Day合伙人斯圖爾特:“這是一輪并購浪潮的開端。中國企業(yè)開始放眼全球,私募基金急于分出勝負,這些因素將推動上述趨勢! 易凱資本王冉:“海爾和私募基金的合作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聯想是獨家收購IBM,私募基金入股是之后做出的融資安排,他們拿的是聯想的股票。而海爾聯手的這兩家從一開始就參與了收購,他們拿的是美泰克的股票! 張瑞敏:“并購一個企業(yè)后,用我的品牌還是用他的品牌。海爾的選擇是堅持自己品牌。如果說聯想的國際化是歐美式的,海爾就是日韓式的。”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海爾集團經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驗。6月14日,海爾美國貿易公司和兩家私營證券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和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V LP向美泰克發(fā)出的初步非約束性報價。海爾及其合作伙伴除了出價12.8億美元外,還承諾承擔美泰克9.7億美元的債務,使得收購總報價達到了22.5億美元,高于此前Ripplewood開出的21億美元的報價。但是海爾沒有正式發(fā)出收購請求。對于這次海外收購,海爾并未提前知會國內媒體。 7月初海爾集團副總裁喻子達表示:“我們一直保持低調是因為要警惕美國財經界掀起對中國企業(yè)跨國并購的抵制風潮。” 7月18日美國第二大家電巨頭惠而浦突然殺入競購大戰(zhàn)報價為每股17美元(高于海爾的每股16美元出價)總價13.3億美元。而且惠而浦也承諾承擔美泰克9.7億美元的債務使得總報價達23億美元。為了確保收購成功惠而浦此后又兩次提高了報價達到27億美元。 7月20日美泰克宣布海爾及其合作伙伴BainCapital和Blackstone集團已經退出了對美泰克的競購。 其實在面對美泰克克的資產海爾美國公司CEO賈邁爾就稱:“海爾感興趣的不是美泰克的品牌而是其在美國的制造資產和產品線!倍捞┛说膶嶋H情況是從2003年到2004年在銷售額幾乎不變的情況下美泰克的利潤從1.2億美元降低到虧損900萬美元。2004年底美泰克凈負債超過8億美元在冊員工18000多人。對于海爾來說這個包袱并不輕。更可怕的是導致美泰克克迅速虧損的成本高漲、新產品行業(yè)衰退等因素都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消除。 當時,海爾謹慎地派出兩位高級副總裁去美國現場考察評估,其中一位副總裁問,美泰克13個的工廠都虧損,我們有沒有信心扭虧;如果人家白給,我們敢不敢接。另一位副總裁回答說,沒有。于是,海爾放棄收購。 面對機會先看到成本在收購過程中又首次聯手美國投資公司海爾雖然沒有完成大步跨入美國市場的目的其所表現出的企業(yè)成熟程度還獲得對手的尊敬。 【專家點評】 路風:這是中國企業(yè)成熟的一種表現。 高世楫:相比中海油的高調,海爾的并購出擊要穩(wěn)健和成熟得多。這本是商業(yè)運作中的基本規(guī)則。 聞道:TCL大肆收購之后如今面臨困境,不得不賣掉優(yōu)質資產。而聯想在收購IBM PC一年之后,進行整合。幾個案例綜合起來看,可以發(fā)現,中國企業(yè)在海外收購上的成熟程度在增加,但是也困難多多。 王煒:海外收購光有勇氣是不夠的,更多的需要能力。 張少杰:在中國的家電企業(yè)中,海爾是最有資格收購美泰克的。但在美國的收購與在中國的收購截然不同,在那里很難使用海爾所擅長的“休克魚”手法。于是海爾選擇了放棄。和當年大舉進軍金融業(yè)時的海爾相比,現在的海爾要成熟了許多。 事件五: 【標題】南汽收購:收拾羅孚爛攤子考驗能力 【時間】2005年7月22日 【影響度】在中國汽車業(yè)內,當初“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yè)政策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在市場換不來技術之后,能否通過大手筆的收購買來想要的核心技術,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評論】 英國《獨立報》闡述南汽贏得羅孚競購戰(zhàn):“羅孚的監(jiān)管方普華永道對上汽提出的收購條件感到難以接受,同時認為英國當地一家競購者的承諾難以實現,因此最終選擇了南汽!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fā)言人稱:南汽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較高的出價,并且沒有附加任何相關條件。 【事件回放】 7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以5000萬英鎊及無附加條件的方式,成功競購了英國“百年老廠”羅孚汽車公司及其發(fā)動機生產分部。 此番收購,一波三折。南汽是國內最早看中羅孚的企業(yè),當初欲與羅孚在國內成立合資公司,但由于資金實力有限,便希望上汽為其提供約10億元的貸款,三方共建合資汽車公司。但據稱,上汽更希望成為整個項目的大股東,占有50%的股份。于是,上汽撇開南汽單獨與羅孚談判。2004年11月22日,羅孚公開上汽10億英鎊的收購計劃。 然而,今年4月7日,羅孚宣告破產,上汽隨即對外發(fā)表聲明,明確表示不會收購羅孚的全部資產。破產后的羅孚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托管。 7月13日,南汽單獨向羅孚發(fā)出收購要約;第二天,上汽便聯合馬格瑪控股提出收購要約。無論從報價還是承諾雇傭人數等方面看,盡管上汽都處于絕對優(yōu)勢,但羅孚最后還是選擇了南汽。 目前,擺在南汽面前的問題的確不少,最要緊的是資金問題。5000多萬英鎊只是收購價格,而要使這個破產的企業(yè)重新運轉,未來投入將更大且不可預料。在羅孚產品的產權方面,MG羅孚有75、45、25高中低檔車型。但此前,上汽斥資6700萬英鎊獲得了羅孚75、25兩款轎車和全系列發(fā)動機的知識產權。這意味著,盡管南汽擁有羅孚的這兩款車型生產技術和設備,若要生產還得從上汽手中購買其知識產權或者選擇合資生產。 南京汽車集團誕生于1947年,曾經風光無限。最近的3年,南汽卻陷入低潮,被擠出中國五大汽車制造商之列。南汽此番競購羅孚的指導思想是:兩三年內走出新道路,努力不被強勢企業(yè)重組。其規(guī)劃師張財法更表示:“如果這一仗打贏,南汽就可以翻身!憋@然,對于羅孚這個沒落貴族,渴望重整旗鼓的南汽充滿期待。 縱觀寶馬收購路虎、通用參股菲亞特、戴克控股三菱等購并案例,收購方不僅沒有能挽救被收購方,相反都幾乎無一例外地遭遇了舉步維艱。自1994年被德國寶馬購買之后,羅孚每年虧損達6億英鎊,使得寶馬不得不將其出手。南汽能否收拾好羅孚這個老牌的英國汽車工業(yè)爛攤子,目前還是懸念。 【專家點評】 路風:不管南汽還是上汽,關鍵問題要考察他們購買羅孚的目的。上汽沒有自己的開發(fā)能力,在受到很大壓力的情況下,短期內想形成自主開發(fā)能力,設想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南汽想的是通過海外并購,獲得開發(fā)能力,來打自己的翻身仗。出于這種考慮而并購,是很危險的。因為,自主開發(fā)能力是買不來的,能力是自己在開發(fā)的過程中,經驗積累的結果。 并購是強者吞并弱者,強者的目的一般都是出于擴張市場的考慮。南汽和上汽的并購,并不是為了擴張市場,他們的著眼點在于獲得開發(fā)能力,這種希望很可能落空。想要擁有開發(fā)能力沒有捷徑,只能自強。 張少杰:通過收購來獲得技術,是制造業(yè)企業(yè)爭取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的基本途徑。用自己的市場能力來謀求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可以拿到一些,但很難完整。因此,南汽選擇的途徑是正確的。但比較起來,在這場收購戰(zhàn)中,可能是由于上汽有收購韓國“雙龍”的經驗,他們的生意好象做得更精明一些。 聞道:中國在市場換不來技術之后,能否通過收購換來技術?英國羅孚如果有先進的技術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下場。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呀!
事件六: 【標題】中海油失手:競購尤尼科遭阻擾 【時間】2005年8月2日 【影響度】盡管傅成玉在收購失敗后,很委屈地說,任何大型企業(yè)都是有本國政府的支持。但是當企業(yè)背后是中美兩國的時候,情況將會復雜許多。 【評論】 總裁傅成玉在接受《經濟學家》雜志采訪時說:“(這件事的之后)我或者成為英雄,或者成為烈士(martyr)! 德意志銀行的大衛(wèi)•赫伯:“如果中國希望獲得尤尼科公司,那么它一定會得到!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23日凌晨,中海油公司總裁傅成玉通過電話向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董事長查爾斯•威廉姆森(Charles Williamson)進行了口頭報價。5小時后,中海油以傳真形式,正式向尤尼科報價,185億美元(加5億美元違約補償金)。 尤尼科的大部分資產都在亞洲,但它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美國石油公司。在美國,這家公司排名第9。不過,其油氣儲量有半數在亞洲地區(qū),頗令包括中海油在內的一些國際石油公司動心。 此前的4月4日,美國第二大石油巨頭雪佛龍公司已經開出約170億美元(現金加換股)的收購價格,并與Unocal簽訂了意向合同。并于6月10日獲得美國交易委員會同意,按照計劃,這項交易還要在7月底的股東大會上討論。 中海油的報價比雪佛龍高出15億美元,而且是全現金要約,中海油還承諾接收尤尼科所有的債務(約16億美元),并保證收購后不裁員。作為一家市值只有225億美元的企業(yè),中海油已經頃盡全力,未留任何退路。 但中海油的誠意并未打動美國人。在此后40多天的斡旋中,中海油竭力把這次收購打上企業(yè)行為的烙印,包括傅成玉致信游說美國議員?墒窃8月2日,面對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中海油還是不得不退出此次收購。一位歐洲石油分析師把這種轉變歸因于中海油的國資身份。他說:“中海油的收購反映出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不斷增加的依賴以及對長期石油供應的渴望! 不久前,傅成玉公開解釋,收購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他們認為,尤尼科若被中海油收購會威脅美國石油產業(yè)的戰(zhàn)略安全。 【專家點評】 王煒:盡管收購失利,但不影響傅成玉成為央視年度經濟人物的候選人。因為此舉的眼球效應,他還很有可能當選年度十大經濟人物。 高世楫:在中海油競購尤尼科過程中,美國國會、商界和傳媒的種種表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部分人的偏狹和蠻橫。但作為一個希望在全球商業(yè)市場上參與競爭的中國企業(yè),中海油更多地應該反思在操作上是否很到位,比如從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合并為什么能夠帶來增加值和諧調效應,特別是中海油在很多人眼中本身就是出身不好,即是一個中國的國有控股企業(yè)。傅成玉本也不必有烈士情懷,這畢竟是一筆生意。 聞道:國企背景的中國企業(yè)如何進行海外擴張?第一次難免準備不足,萬事開頭難嘛!這些障礙也許并非針對性障礙,而是普遍性障礙。有障礙才是正常的,沒障礙倒要多加小心。 張少杰: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失敗,有政治問題,也有策略問題。作為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國企,不受美國人待見是正常的,何況還是資源型產業(yè)。就算不是國企,人家就讓你買了?我看未必。所以不用委屈。問題是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大企業(yè)要在國際上建立自己的企業(yè)形象,要建立自己的公眾親和力。我們可以看看微軟、沃爾瑪們在中國是怎么建立親和力的。我們的大企業(yè)在國內可以“跑部錢進”,到了國外,人家不吃這一套。唯一的辦法是做好“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爭取公眾的了解和支持?梢哉f,我們的大國企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 路風:美國政府給中國政府上了嚴肅的一課。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這個事件不是一件單純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的企業(yè)事件。在目前大肆出售中國企業(yè)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需要從中吸取的教訓是,政府一定要捍衛(wèi)國家安全。而且,中國企業(yè)與外國企業(yè)有差距,但這不是出售中國企業(yè)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