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普華永道中國不良資產投資者調查(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14:43 《商務周刊》雜志 | |||||||||
調查結果的啟示一言蔽之,資深和財力雄厚的投資者都渴望大力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市場,只是對缺乏明確的規范、連貫性及交易機會之稀少感到困擾。 據我們估計,外國投資者預留了800億—1200億人民幣(合100億—150億美元)在未來3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國投資者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充滿熱忱: 幾乎所有受訪者預期會投資5年以上; 所有受訪者都把中國視為亞洲的(即使不是第一優先)重要市場; 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交易機會將在1至3年內增加。 不過,由于直到今天與外國投資者達成的交易仍寥寥可數,從調查結束至今的3個月里,我們發現許多投資者的態度似乎有所改變。從我們與投資者的討論當中,我們發現他們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樂觀情緒,已經因為交易機會稀少而轉為悲觀。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的不良資產賣家目前面對的最大難題,是怎樣調整現有的體制,吸引外國投資者繼續留下。很多外國投資團體為迎接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機遇已經投入了龐大資源,但市場至今依然缺乏穩定的基礎。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資金總是流向交易流量穩定和有利可圖的地區。如果中國不能營造有利于資金流入的投資環境,投資者可能會轉向其他相對成熟的市場,譬如日本(亞洲現時最大的不良資產市場)、韓國,甚至德國和東歐等不良資產交易比中國穩定的新興市場。 有鑒于此,我們不禁發問:中國是否需要或想要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我們發現答案有可能是“不”。原因是: 相對于中國的經濟規模,800億—1200億人民幣(100億—150億美元)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中國確實不渴求這些資金; 向外國投資者出售不良資產雖然可以實時帶動資金流動,卻要放棄長遠回收工作所獲得的溢利; 當外國投資者開始對其購入的不良資產進行回收后,可能會危及相關債務人的現狀; 資產管理公司需要保全本身的就業機會。 盡管如此,我們相信中國的決策者應該會繼續向外資開放市場。因為: 中國應該只能透過處置不良資產回收8300億—12400億人民幣(1000億—1500億美元),雖然其中的相當大部分可能是資產管理公司透過自己的回收行動和向本地投資者進行出售而收回,但本地市場根本無法完全消化這么龐大的供應; 外國投資者為收購不良資產準備的800億—1200億人民幣,既有助中國解決相當一部分的不良資產問題,又可以把大部分的出售和回收溢利留給本地市場,是一個從政治角度看較為折中的方案; 即使把800億—1200億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出售予外國投資團體,資產管理公司與中方合作伙伴仍然可以在回收過程中擔當積極的角色,從而把部分收益留在本土; 綜觀外國投資者所采取的回收方法,顯示務實的協議交易可以一次性地解決相關債務人的問題,需要訴諸法律行動或提起清算的個案絕無僅有; 如此迅速的回收過程,相對于資產管理公司和本地投資者通常受制于政治因素和漫長的回收過程,外資的參與變相縮短了清理不良資產業的總體時間; 外資的參與也有助為中國的不良債權業引進其迫切需要的國際慣例和專業知識,實際上是作為試點,促進中國新興的債務重整市場的發展。 我們相信這些效益遠遠超出中國官員和監管機關對外資可能沖擊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憂慮,同時促請有關當局加大力度深化不良資產處置的改革,創造有利于外國投資的環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最近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發布通知,說明對外轉讓不良債權的程序,顯然是向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相反,如果中國的不良資產賣家沿用目前的處置方式,我們相信外國投資者的興趣將大大減退。因此,我們相信2005—2006年是中國能否順利解除外國投資界憂慮的關鍵時期。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