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中儲棉10億元資本所剩無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07:45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黃庭鈞 楊寧 李俊義 據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每年9月到來年8月31日,是所有與棉花相關企業最忙碌并不乏喜悅的時節———“棉花年度”,卻是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最痛苦的時光。這家即將迎來
追逐暴利推波助瀾 由于國內主要產棉區遭遇大雨,棉花大幅減產,加上國內棉紡行業發展迅猛,需求強勁,2003年8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高,以至國內棉花市場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現一股“炒棉熱”。 在這個背景下,2003年10月,中儲棉突然決定進口15萬噸棉花;隨后幾個月又陸續進口了10多萬噸。而據一些紡織業內人士反映,中儲棉在與外商簽訂進口合約,乃至棉花陸續進口后,作為業務指導部門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曾勸說該公司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盡快以合適的價格組織銷售。但是,中儲棉一方面將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價而沽;一方面將部分棉花銷售給作為中間商的各地省級棉麻公司,助其層層加價。 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中儲棉的突然大量進口,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際棉價。 而據記者了解,中儲棉內部還制訂了一些獎勵辦法,動員并鼓勵員工高價賣棉,價格越高,獎金就越多。一個本應承擔平抑價格、穩定市場,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國有企業,其時已甩開膀子為正在興頭上的“炒棉熱”推波助瀾。 10億元本金虧折過半 棉花價格的非理性暴漲,積累著大量的市場風險。2004年3月份開始,國內棉花價格開始逐漸走低,國內不少參與炒作棉花的貿易企業相繼被套牢,被寄予調控市場厚望的中儲棉也不幸被套。 作為我國棉花購銷體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于2003年3月的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注冊資金10億元人民幣,然而業內人士目前的估計是,由于此次進口棉花被深度套牢,注冊資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至少虧折了一半。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儲棉尚有20萬噸進口棉花在手里。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的不高于13100元/噸的價格收儲,其虧損在6億元左右。 而根據中國棉花網公布的動態行情,1月11日,國內標準級棉花價格為11789元/噸。以這個市場化的價格來計算,中儲棉虧損已近10億元。也就是說,按現在的市場行情,中儲棉10億元注冊資本已虧得所剩無幾。 巨額虧損何以形成 中儲棉總經理雷香菊元旦前對記者確認了這一虧損事實。不過,她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國家的宏觀調控。 業內不少專家則分析指出,在當時的行情下,中儲棉在很短時間內如此大量進口,既十分倉促,也不合時宜。“其結果,不僅推動了紐約期貨市場棉花價格連續拉出幾個漲停板,更助長了國內棉花市場的炒作之風。”一位專業人士說。 對此,雷香菊解釋稱,因為中儲棉管理總公司“是政策性公司,主要是調控市場的”,“我們的業務受發展改革委指導”,因此“我們每進一次棉花都要經過發展改革委同意”。 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有關部門,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一直反對政策性儲備公司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對中儲棉進口20多萬噸棉花,財政部事先并不知情。發改委則表示,中儲棉此次經營進口棉花主要是企業經營行為,發放進口配額是給企業進口的機會,在配額量內進多少,何時進,按什么價進,均由企業自行決定,盈虧也由企業自行承擔。中儲棉負責管理國家的棉花儲備,其棉花儲備業務由發展改革委指導,其經營性業務則不屬于發展改革委指導的范圍。 知情人士則透露:“進口這批棉花,中儲棉內部并沒有經過計劃、論證等科學決策過程,而是由主要負責人個人決策的。按當時的行情,進口20多萬噸棉花所需資金不少于50億元,由于是中儲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行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不可能全部供應資金,以致中儲棉后來出現資金支付困難,部分棉花在到岸后無法提貨,無端地又增加了一筆滯留費用。”由于缺乏資金無法提貨,有些棉花在到岸后被迫在港口滯留長達3個月時間,滯港費、滯箱費就高得驚人。 記者了解到,虧損發生后,中儲棉曾希望有關部門按他們的成本價格收儲這批棉花,但中儲棉的這一“企業虧損、國家埋單”想法終被否決,最后在多方協調下,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噸收儲這批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