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銅市研究 > 正文
 

銅市牛氣沖天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將以其結束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0日 01:11 經易期貨

    一、銅的生產

  1、國際市場

  銅的主要產地

  從地區分布看,全球銅蘊藏最豐富的地區共有五個:

  ①、南美洲秘魯和智利境內的安第斯山脈西麓;

  ②、美國西部的洛磯和大坪谷地區;

  ③、非洲的剛果和贊比亞;

  ④、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⑤、加拿大東部和中部。

  從國家分布看,世界銅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國、贊比亞、獨聯體和秘魯等國。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其銅金屬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4。美國、日本是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贊比亞和扎伊爾是非洲中部的主要產銅國,其生產的銅全部用于出口,德國和比利時是利用進口銅精礦和粗銅冶煉精銅的生產國。此外,秘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波蘭、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重要的產銅國。

  銅的歷史產量

  人類煉銅的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由于煉銅方法原始,銅的產量一直很低,17世紀出現現代煉銅法后,銅產量才有明顯增加。1928年,世界精銅產量為167萬噸。戰后世界冶煉工業發展較快,1950年全世界精銅產量只有315萬噸,1992年已達到1100萬噸。不同年代的生產發展速度不同:5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均遞增4.7%;60年代年均增速為4.2%;70年代則為2.07%;80年代進一步降為1.5%;90年代初、中期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和較高銅價的刺激,銅的產量大幅增長;2000年全世界年產銅達1468萬噸,主要生產國和地區的產量分別為:智利262.8萬噸、美國173.2萬噸,日本145.5萬噸,中國133萬噸,歐洲238萬噸;進入2005年后,全世界銅的年產量將超過1660萬噸,同比增長4.7%。

  2、國內市場

  銅的生產

  我國雖然銅資源貧乏,但卻是世界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之一,2000年銅產量達133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9.09%。目前銅生產地集中在華東地區,該地區銅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1.8%。其中安徽、江西兩省產量約占35%。

  2000年國內主要銅生產企業產量

序號

生產企業

產量 ( 噸 )

注冊

商標

1

銅陵有色金屬 ( 集團 ) 公司 ( 含金隆、張家港 )

214193

銅冠

其中金隆銅業公司

93273

金豚

2

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194225

貴冶

3

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151569

鐵峰

4

大冶有色金屬公司

62265

大江

5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

52949

紅鷺

6

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

20360

中條山

  根據商務部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僅我國銅材產量(2005年1-11月)為443.67萬噸,同比增長近10%,其增長趨勢仍沒有出現大幅減緩跡象。

  二、銅的消費

  1、國際

  2000年全球消費銅約1488.5萬噸,銅的消費集中在發達工業國。美國是最大的銅消費國,2000年消費292.3萬噸,約占世界消費總量的1/5,其次是中國175萬噸,日本132.7萬噸,歐洲438.5萬噸。2005年全球銅消費達1783萬噸,銅市場消費發生重大改變。僅中國增長就能夠達到460萬噸以上,總體水平上將超過歐洲,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與其它國家相對比較增幅明顯過快。

  從行業看,消費銅最多的是八十年代是電氣工業部門,九十年代至今是建筑業。據統計,早在八十年代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80年代中期的精銅消費中,電氣工業占 47.8%,機械制造業占23.8%,建筑業占15.8%,運輸業占8.8%,其他占8%。九十年代后,西方國家銅行業的消費結構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美國為例,98年銅消費中,建筑業占41.4%,電器電子產品占26.0%,運輸設備12.4%,機械制造11.2%,其他9.0%。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全球銅消費各行業分配比例發生巨大變化,建筑業異軍突起占工業總消費量的48%,電力、綜合工程分別占17%和16%其余行業所占比例明顯減少。

  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較2004年的3.8%有所放緩,但世界銀行預期仍將達到3.2%的高速增幅。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的原因包括:以美聯儲升息為代表的緊縮貨幣政策,高油價和高原材料價格,資源行業的產能限制,以及一些國家高速增長的投資周期的結束。

  2、國內

  從地區分布看,我國銅的主要消費地則在華東和華南地區,二者消費量約占全國消費總量70%。

  從行業分布看,銅消費最大的行業是電子電氣行業,建筑業、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也消耗大量的銅。銅消費結構和發達國家相比,不合理狀況十分突出:同發達國家相比對照,我國的電子、電氣行業與機械制造業消費的銅占總消費的比例明顯高于發達國家,而建筑業及交通運輸業消費銅所占的比例卻又大大低于發達國家。這種不合理結構亟待改善。

  三、銅的進出口

  世界主要銅出口國:

  ①、智利:世界上最大的銅出口國,生產的銅礦石和銅絕大部分出口,主要輸往美國、英國、日本等地;

  ②、贊比亞:輸往歐共體、美國、日本等,也有部分輸往中國。

  ③、秘魯: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位,年開采量占世界第七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五位,產品主要輸往美國、日本等國;

  ④、扎伊爾:所產銅礦石大部分供應出口,主要輸往西歐、日本和美國;

  ⑤、澳大利亞:其產量的1/4出口;

  ⑥、加拿大:是發達國家銅礦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出口量占生產量的70%左右。

  世界主要銅進口國:中國、美國、日本、歐共體。

  我國是個銅資源短缺的國家,精煉銅的原料自率只有40%,每年均需進口大量的銅精礦。銅的進口構成中原料進口占的比重較大,電解銅的進口增長幅度大于半成品(銅桿、銅管等)的進口增長幅度。出口則相反,銅的出口量很少,且主要以半成品、加工品為主。隨著出口關稅的逐步降低,近年來銅的出口量較九十年代初中期有一定增加。

  四、2005年銅市回顧

  銅價走出“牛氣沖天,刮目相看”的行情,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以中國因素結束。

  2005年,伴隨著世界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過程,拉動了全球主要有色金屬增量需求。受中國市場旺盛需求的因素影響,銅價格大幅上漲。金屬銅市場超越幾乎所有投資者想象的一年。LME三月期銅價由年初的3000$/t上漲到目前的4500$/t以上,漲幅超過了50%;而現貨/三月期升水則長期維持在150-290$/t的高水位。2005年銅價的飆升不僅超越了歷史,而且戳傷了絕大部分投資者的預期。由于銅市場沒有實現之前市場所普遍預期的供需平衡狀態,促使產量的大幅縮水,而精銅庫存則連續處于歷史最低水平,最終導致精銅出現的一路暴漲。加之全球利率的偏低和寬松貨幣政策,使得通貨膨脹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導致銅市“溢出價格”一飛沖天,達到5080美元/噸,加劇了對沖基金大規模購買商品進行保值交易。

  第一季度:基于通貨膨脹預期銅價溫和上升。1月4日LME銅價暴跌了238美元,而后基金在交易所庫存持續減少、美元繼續貶值、通貨膨脹嚴重和息差交易盛行的前提下,隨即展開大規模多頭增倉行動。從1月初到3月底,全球三大交易所庫存由13.04萬噸減少到了10.09萬噸,其中LME庫存只是小幅減少,但SHFE和COMEX庫存則在中美強勁消費的拉動下出現大幅下降。在此期間,美元仍在美國持續嚴重的經常賬戶赤字的影響下貶值,美元指數于3月11日跌至最低點。美元的貶值對銅價形成利多,同時也推動了對沖基金借機買商品的的理由。僅COMEX基金凈多由年初的2萬手最高增加到3月初的3.6萬手,基金通過購買商品來提高組合投資的風險收益率,以便于沖抵通貨膨脹造成直接投資的損失。

  第二季度:銅價深回調。這一時期,盡管中國的消費非常強勁,滬銅常常引領LME銅上漲,銅價還是在庫存大幅增加及美元觸底反彈的雙重壓力下出現了大幅回調。這一階段歐洲經濟表現非常疲弱,工業生產、工業信心、采購經理人指數等都跌落至年度最低點,導致LME歐洲地區庫存出現大幅增加——4月初到月底,LME庫存增加了1.5萬噸,其中僅歐洲地區就增加了14500噸,集中在鹿特丹倉庫。

  第三季度:通脹恐慌情緒導致基金大量買入商品進行通脹保值加快銅價上漲。由于受到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加導致貨幣本身的保值功能蕩然無存,持有貨幣只會削減自己的購買力。因此,更多基金尋求可以有效對沖通貨膨脹風險的投資渠道就成為戰略投資機構的普遍需求。進入2005年許多國際知名戰略投資基金對美國經濟前景擔憂和對人民幣升值報有極大期望。

  1、市場對于全球宏觀經濟仍將預期非常樂觀;

  2、美國熔煉公司Asarco罷工對精銅供給的嚴重干擾和美洲地區精銅產量減少;尤其是全球顯性庫存和隱性庫存大幅下降,顯現庫存降至歷史最低(7月26日僅為7.2萬噸),而ICSG估計的7月份全球隱性庫存也較5月份下降了8.83萬噸;最終推動了現貨升水達到200$/t以上的區域。

  3、由于中國市場沒有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無法自由買賣人民幣。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松動舉措,引發這些大型宏觀對沖基金的大鱷們紛紛瘋狂轉向商品期貨對中國資金進行圍剿,原油和銅就成為首選目標。最終為陳久霖和劉其兵所引發出來的“中航油”、“國儲銅”等風險事件埋下陷阱。他們在商品市場上大量進行買入并持有的戰略性投資,從而進一步推高了商品價格。金屬市場銅的利多信息被大量的集中制造出來:又成為國際大鱷們對空頭進行圍追堵截誘騙工具。經過的穩步上漲后,基本面信息也失去了它的參考意義。LME期銅市場生成的不確定性,不斷影響多空雙方對未來銅價走勢的分歧持續加劇。

  第四季度:瘋狂的爆漲。國儲局在LME 拋銅信息浮出水面,在宏觀經濟強勁、美國通脹加劇、供應持續受到嚴重干擾、庫存下降、等因素配合獵頭基金,令銅價重新獲得了上漲的動力。加之日本和德國、印度等國也迎來強勁的經濟復蘇增長,日本短觀經濟指標和德國IFO企業景氣指數都達到了年度最高點。而美國9月CPI環比增幅達到創紀錄的1.22%,從而引發了又一波基金在商品市場上的避險熱潮。進入10月精銅供應則遭遇了贊比亞的部分能源供應中斷、加拿大大鷹橋公司也發生了罷工事件的干擾。然而,真正觸發銅價瘋狂的導火索是由“中國國家物資儲備調劑中心交易員劉其兵”建立在LME12月合約上的13萬噸空頭頭寸引發成為國外資金圍剿的獵殺對象,盡管國家物資儲備局采取多種措施試圖平抑銅價,但并未收到顯著成效。在11月份,CRU、麥格里、標準銀行、ICSG等機構普遍修正了2004年作出的2005年供需平衡及價格走勢預期,調低了產量和消費預期,調高了價格預期。

  其它主要有色金屬工業也受此影響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主要表現有以下特點:

  2005年國內外銅市場運行的主要特點

  1、銅產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銅價屢次刷新歷史新高

  2005年精煉銅市場將會步入供需平衡,主要是預期供應的增幅將大大超過消費,例如麥格里銀行預期2005年全球消費的增幅為4.4%,而供應的增幅則會達到8.5%。因此,從基本面反映出來信息供需將達到平衡。但2005年全球精銅產量僅僅實現了小幅增加,如麥格里銀行已經將產量增幅預期調低到6.9%,而ICSG則估計產量增幅只有3%。全球產量增幅放緩主要是受到了美洲地區的拖累造成的。ICSG發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1-7月該地區精銅總產量為328.1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2.45萬噸;而7月份產量更是較去年12月份減少了6.48萬噸,幅度之大令人震驚不已。

  美洲地區產量大規模縮減的主要原因包括頻繁發生的罷工、技術問題、礦石品級下降以及銅鉬礦將更多的生產資源配置在價格漲幅遠高于銅的金屬鉬上面等。美國熔煉公司Asarco(每年銅銷售量為38.6萬噸)長達四個半月的罷工,加拿大鷹橋公司(年產13萬噸精銅)的罷工等對北美地區產量造成很大打擊。設備問題和地震等因素也導致該地區銅精礦產量出現明顯減少,智利國家銅業協會表示,因技術問題和礦石品級下降,預期今年該國的精銅產量會下降到540萬噸,較去年的541.3萬噸有所下降。

  對于我國來講,2005年1-11月,銅產量達到228.28萬噸,同比增長21.4%;預計全年我國銅產量將超過250萬噸,同比增長15.8%。

  從行業劃分來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最快、范圍最廣,從而精銅需求的增速也最快。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和居民用電需求的爆發導致全國連續幾年出現嚴重電力缺口,帶動發電和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產量的快速增長,例如,2005年上半年全國發電設備產量較2004年同期增長56%,變壓器產量增長14%,而電力電纜產量則增加了108%。同樣,電話、網絡和家電的快速普及更新換代則帶來了電氣電子業耗銅量的激增,例如,2005年上半年全國空調和冰箱用銅量較2004年同期增長了23%,月均用銅量由4.6萬噸上升到了5.5萬噸。而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導致該行業2005年上半年用銅量較2004年同期增加了12%。可以看出,中國一些重要用銅行業的消費增幅都快于GDP增幅,單位GDP耗銅量的增加使得中國快速增長的GDP能夠帶來更大量的精銅消費增幅。從利潤增長數據顯示,前10個月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利潤增長在所有工業利潤增長比例當中是最快的,達到116.5%。暴利驅動導致投資過熱,仍不能忽視。

  基于2005年世界銅產量將創歷史新高,一些權威機構調高銅產量預期。預計將超過165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為4.6%,增幅明顯。與此同時,2005年的銅市場也將載入世界銅市發展史中最輝煌的一頁。

  由于供應依然比較緊張,庫存降至歷史水平,以及基金的參與,銅價在2005年繼續大幅上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銅價格屢創歷史記錄,12月初達到4478美元/噸。同期,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三個月期銅在12月下旬達到42000元/噸以上。

  2005年銅價的走勢打破了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對高銅價的認知。隨著全球經濟不斷增長以及對原材料的需求擴大,致使人們對礦產品和能源產品等原材料的價值保值需求的衡量尺度超出預期,造成人們對二十一世紀最缺“資源”產生恐慌。在伴隨著銅價屢屢創出歷史新高的同時,國內外銅行業也發生了眾多對銅期貨市場的“影響事件”。

  2、消費需求狂熱

  2005年國內銅的需求繼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國內銅消費量將達到350萬噸,同比增長6.1%。

  國際銅研究組織(ICSG)2005年11月29日公布了2005年8月的世界銅的供需數據表明。國際市場對銅的需求也是由于受到美國經濟好轉的提振而表現得形勢良好。2005年上半年,世界銅消費量約為862萬噸,同比增長2%。預計全年消費量將達到1730萬噸左右,比上年增長5.6%,銅供應將出現60萬噸~80萬噸的缺口。

  根據ICSG的初步數據,8月份精銅市場產量過剩大約85000噸。這是2005年首個月份產量過剩,主要是由于傳統的夏季假期銅的消費疲軟。因此,8月份世界消費在季節性調整后預計表觀過剩減少到僅為8000噸。包括對前期公布數據的修正,2005年1-8月精銅產量合計缺口114000噸,經季節因素調整后,缺口達31000噸。相比而言,2004年同期產量缺口達765000噸(季節因素調整后686000噸)。其中,不排除有一些國際利益集團,大量囤積現貨變成“逼空籌碼”的隱性庫存。

  8月份世界精銅消費下降到年度最低水平,主要是因為歐洲(包括俄羅斯)和日本在8月假期間的消費量萎縮。正如7月份一樣,中國8月份精銅表觀消費依舊遲緩(和2005年上半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4%)。美國則是一大亮點,其消費連續3個月呈上升趨勢。和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8月份全球精銅消費下降了2%。除了亞洲增長2.8%以外,其他所有地區年比消費均下降。在亞洲,日本下降5%,南韓下降10%,臺灣下降11%,僅僅部分抵消了中國(增長12%)和印度(增長15%)消費的增長。歐盟消費依舊不振,年比下降10%。盡管美國消費有復蘇的跡象,但是北美洲消費年比仍下降了9%。

  在供給方面,今年前8個月世界銅礦產量與去年同比增長了3.2%:其中濃縮礦產量增長4.3%,濕法銅(SX-EW)下降了1.6%。8月份銅礦產能利用率增長到89%,今年前8個月平均值為87.4%,但仍低于2004年同期的平均值89.4%。已經飽受生產事故困擾的智利,從7月到8月其產量上升了12%,占了大多數的增長量。

  ICSG在報告中稱,今年1-9月全球精銅消費量超過產量190,000噸,去年同期供給缺口為862,000噸。同期全球礦山產量增長2.9%,銅精礦產量增加4%,精銅產量增長3.9%,原生精銅產量增長4.2%,再生精銅產量增加1.4%。

  3、銅精礦加工費持續攀升

  由于銅冶煉產能的限制,2005年全球銅精礦供應沒能繼續呈現過剩局面,銅精礦加工費隨之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現貨市場的銅精礦加工費(粗煉/精煉)最高達到每噸干礦220美元/每磅銅22.0美分。

  銅價高企,刺激了銅礦山的生產積極性,但過去數年銅精礦加工費長時間停留在歷史低水平,限制了冶煉產能的擴張,使得銅精礦加工費在2005年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4、暴利驅動,導致勞資糾紛不斷。銅礦大佬智利、秘魯分別通過礦業稅議案,從中截利

  ①、高銅價給銅生產企業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給帶來一個明顯的副作用。銅礦工人希望企業能提高其福利待遇,但勞資談判不暢造成2005年一波波的罷工事件。主要銅生產國和公司均發生了罷工事件,例如:全球最大銅生產公司智利國營銅公司、必和必拓位于智利的全球最大的埃斯孔迪達銅礦、全球第三大銅生產企業墨西哥集團旗下位于美國的Asarco公司、全球第二大銅產商菲爾普斯道奇位于智利的埃爾阿夫拉銅礦、贊比亞孔科拉銅礦公司、加拿大鷹橋公司、墨西哥Cananea銅礦、智利薩爾迪瓦銅礦等。

  ②、智利和秘魯在2005年先后通過了新的礦業征稅方案。智利將根據企業的銷售規模(銅銷售量和銷售額)分級征收礦業稅,而秘魯是根據年銷售額征收礦業稅。

  ③、加征礦業稅將增加采礦成本,減少礦業公司的利潤和工人的利益,同時對外資進入這兩個國家進行礦業投資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

  5、中國與智利簽署雙方自由貿易協定,并與亞洲主要消費國成立銅俱樂部

  2005年11月18日,智利外長瓦爾克和中國外長李肇星在韓國釜山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期間,簽署了《中智自由貿易協定》,中國主席胡錦濤和智利總統拉戈斯出席了簽字儀式。根據該協定,兩國將從2006年7月1日開始,全面啟動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進程。其中,占兩國稅目總數97%的產品將于10年內分階段降為零關稅。

  智利是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和出口國,而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銅進口和消費國,中智雙方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不僅有利于智利和中國,也有利于全球銅市場和價格的穩定。

  “2005亞洲銅俱樂部會議” 2005年2月23日在昆明召開,宣告“亞洲銅俱樂部”(ACC) 成立。占亞洲銅冶煉產量份額85%的中國(9家)、日本(6家)、韓國(1家)、印度(2家)的18家銅企業出席了該會議。亞洲銅俱樂部的組建旨在通過這一跨國區域性的非正式組織,加強亞洲產銅企業在生產組織、技術管理、原料供應、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溝通與交流,構建一個加快亞洲銅工業發展的國際合作平臺。

  6、中國的參與結果,導致銅價格出現飛漲

  2005年,由于受需求增長等多種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世界銅金屬價格被推入周期性上升通道當中。LME銅價一度突破4000美元/噸,并以4515美元/噸的價格連續不斷的創出歷史新高,進入有史來的最高價位區域。而全年銅平均價在3800美元/噸,比上年分別增長35%。

  我國市場銅價格與國際市場一直保持著連動慢節奏共振效應,不斷創紀錄水平。全年銅的預期平均價為3600元/噸以上,由于國內價格均為含稅價,國際市場價格則未含稅。因此,國內銅價格實際上分別比國際市場價格低1.2%。這種價格伴隨著國際投機資金和對沖基金的對抗,導致上海與倫敦兩地市場價格曾一度出現倒掛局面。

  7、我國銅進出口貿易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給銅價注入強心劑

  ①、2005年,我國有色金屬進出口貿易較快。銅加工材出口的大幅增長改變了我國有色金屬產品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格局;預計全年銅加工材出口量有望達到45萬噸左右,同比增長約15.4%。2005年中國大型的銅冶煉企業加大投資銅加工行業。主要項目有:江西銅業集團22萬噸連鑄連軋銅桿生產線2005年4月份開工,3.8萬噸精密銅管項目9月份開工;銅陵有色集團公司建設10萬噸銅板帶項目和1.2萬噸漆包線生產線;大冶有色公司10萬噸銅板帶項目2005年10月份開工;云南銅業成立了銅材公司和合資企業,2005年銅及其合金材產能達到6萬噸,2006年擴至8萬噸, 2010年該公司銅深加工材產量將達到30萬噸。國內骨干冶煉企業投資銅加工業的特點是:投資和建設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因此,有利于提高內銅加工行業的總體水平和銅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中國銅資源的進口已經轉向了原料進口,加工費的提高使得中國冶煉產出正超預期的迅速增長。中國的精銅產量據報告11月份達到了24.76萬噸,年率產量有望達到270萬噸以上,是從未有過的最高產量;前期的最高產量是今年三月份,但是仍然比11月份低20.12萬噸/年。預計全年有色金屬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將達到4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出口額約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4.5%;進口額約3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

  1-11月,累計進口銅精礦3,686,609噸(實物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進口量。預計全年進口銅精礦390萬噸,同比增長40.5%。

  1-11月,累計進口銅116.419萬噸,同比增長15%。預計全年進口量在135萬噸左右,同比增長12.5%。

  ②、從初步計算可知,除銅精礦進口之外,今年1-11月我國月度對外凈進口需求折銅均量為25.6萬噸,10月份由于進口價格倒掛高位引起的需求階段性縮減以及國產銅產量上升,11月精銅(含合金)的凈進口量縮減至近10萬噸,廢雜的影響不大,國產銅比前11月平均增加了2.5萬噸。

  ③、由于儲備局國內拋銅的因素,價格格局已經出現重大的變化,對物流影響大致可作如下評估:

  銅與合金進口:我們估計應當全面轉口,減除特殊余量,進口流縮減7萬噸。

  廢雜進口:估計低含銅量的進口能相對持續,但光亮絲等廣東地區高含銅量廢雜的進口也會大幅度縮減,估計進口流縮減折銅量為4萬噸。

  銅材進口:由于貿易對手相對不易,價格維持對于后續的截流量應當更加明顯,由于有退稅的原因,銅材的出口將逐步大量上升,尤其是銅管與箔,而進口則相應縮減,平衡下來減半估計凈進口縮減2.7萬噸。

  粗銅進口:縮減1萬噸左右。

  銅產量:銅精礦原料依舊充足,月產量維持22萬噸,但考慮江銅的檢修原因,12月應當在20.5萬噸左右。同時考慮手冊出口已經比國內價格有利2000元/噸以上,我們估計保持目前格局,出口政策不變的情況下,2006年1季度的月均來料加工出口量應該擴大1.5萬噸左右。

  中國海關公布1-11月精煉銅、銅合金、廢銅和銅礦砂進出口數據(單位:噸)

進口

11 月

1-11 月

百分比變化

陰極銅

9,848

116,419

15.0

精煉銅

69,301

1,162,106

5.7

銅合金

5,616

56,233

-5.8

廢銅

425,398

4,422,141

24.7

銅精礦

417,144

3,686,609

40.5

出口

11 月

1-11 月

百分比變化

陽極銅

5214

3,633

~

精煉銅

19,374

100,288

-17.6

銅合金

0

281

-32.7

  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1月銅進口同比增長6%至1,336,348噸;據海關此前公布數據顯示,1-11月精煉銅進口同比增長15%至116.419萬噸。

  1-11月中國有色金屬產量一覽表

品種

數量(噸)

同比變化( % )

數量(噸)

同比變化( % )

精煉銅

247,600

28.0 

2,282,800

21.4

659,400

19.7

6,678,800

18.4

氧化鋁

809,300

33.5

7,800,900

22.3

247,200

1.7

2,405,400

1.8

224,900

36.1

2,112,700

26.6

10,714

25.6

112,010

16.9

42,600

5.2

422,900

6.8

精礦

數量(噸)

同比變化( % )

數量(噸)

同比變化( % )

62,800

2.8

657,800

10.3

9,003

21.8

80,229

3.9

194,500

28.5

1,645,900

12.0

62,500

37.1

561,900

11.2

  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陰極銅進口同比減少35.8%至68,787噸,銅精礦進口同比增加39%至417,144噸;中國1-11月銅精礦進口達到369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0.5;同期陰極銅進口總計為116萬噸,同比上升5.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精礦進口國之一,供應商包括南美、蒙古和澳大利亞。

  ④、在今年前11個月內有關于中國進口需求放緩的擔憂,但是11月份的強勁進口使得這一擔憂被緩和了,11月份中國的未加工銅凈進口量(精銅,合金和陽極銅)仍然強勁 – 11月份超過24萬噸,同比增長28%。這一定程度上由于國內期貨市場前11個月連續的對空頭擠倉,當時國內現貨價高達42200元/噸,同期LME現貨價創下4600美元/噸的高價。反向跨市套利全線潰敗,催生銅價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通過無數血的教訓來驗證并低估了國際利益集團的力量。事實上,中國月度進口數據很大程度上受LME/SHFE相對價格的波動影響。因此,簡單的表觀需求(生產量+凈進口+期末庫存-期初庫存)對實際中國消費的測算可能是存在著許多的不準確性。

  ⑤、考慮到國內市場普遍的看跌氛圍,尤其是國內遠期價格嚴重貼水的格局,表明國內的隱性庫存水平(不包括在保稅區內的隱性庫存)是很低的,否則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借出交易,事實上大規模的借出交易并未發生。截止12月中旬,只有“國儲局”通過拍賣和交割方式,初步完成了11萬多噸的集中拋銅交易。

  ⑥、龐大的進口數量,無法滿足巨大胃口,擴大進口來源地范圍,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2005年1-6月中國進口精銅產地國別(2%以上)

國別

智利

哈薩克斯坦

日本

菲律賓

贊比亞

比例

46.29%

13.08%

7.31%

4.91%

4.01%

國別

韓國

波蘭

秘魯

澳大利亞

印度

比例

3.74%

3.40%

3.18%

2.67%

2.74%

  根據上述評估,可以得到基本性預期結論,如果價格結構保持不變,剩余的一個月月度折銅凈進口量不會比11月縮減多少,銅企業生產量維持不變,消費量因高位階段性縮減2萬左右,則凈平衡量有可能短缺13萬噸左右,也就是說這些量需要庫存供應來彌補。“國儲局”拍賣行動就是有利的證明。

  中國銅材每季度凈進口量比柱狀圖

   銅市牛氣沖天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將以其結束

中國銅材每季度凈進口量比柱狀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截止12月底,國內銅現貨價格已經運行在42500元/噸左右,倫敦現貨價格在4550美元/噸,國內0603期貨合約42500元/噸附近;倫敦3月底合約為4450美元/噸上下,滬銅與LME期銅比價關系為9.32,價格差異現狀引發了供求與消費格局悄然連動的改變。

  8、其他影響因素:國儲連續拋銅平抑銅價,中央政府配合連續出臺政策制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引發銅市創下天價。

  ①、2005年11月16日、23日、30日,以及12月7日,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舉行了每次2萬噸的儲備銅公開競價拍賣活動,累計成交51160.704噸,以平抑銅價和彌補一些國內需求缺口。與此同時,國儲局還在上海期交所0512和0601兩個期銅合約上拋售了4萬噸準備交割的銅。然而,事與愿違,銅價不僅未能受到打壓,反而被強勁增長需求推升到令人詐舌的高度。據許多媒體普遍報道:國儲局此舉是為了挽救其在LME建立的大約20萬噸虧損空頭頭寸才進行拍賣的。盡管最終的結果是不僅理想,實物交割了約5萬噸,其余向遠期移倉。平穩度過了交割期,但誰又能肯定這些遷移到遠期的合約不會再次遭到基金的狙擊呢?或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完美結局吧!

  ②、對于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的政府物資儲備機構,因嚴重缺乏對國際基金的了解認識一旦信息暴露,最容易犯下致命的錯誤。

  2005年1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制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從生產工藝、建設規模、自由資金、自給原料、環境保護等方面限制銅冶煉行業的過快擴張。12月9日,經報請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發出了《關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有關措施的通知》,要求從2006年1月1日起,停止廢銅或銅精礦等產品的進口加工貿易,以此來限制精煉銅及銅合金的出口。

  ③、銅價及銅精礦加工費的快速上升,給銅冶煉行業帶來豐厚利潤。促使國內銅冶煉行業出現大肆擴張的苗頭,國家有關部門重力出擊,以避免銅冶煉像電解鋁行業那樣出現產能過剩、原料價格高漲等不利于國內市場的局面。

  中國需求的放緩被國內消費商對高價格的抵制以及隱性庫存沒有大量釋放。

  中國國家儲備局(SRB)2004年至少在國內釋放了30萬噸庫存。2005年通過拍賣和交割總計釋放了20萬噸,成交近14萬噸。

  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導致進出口數量的明顯縮水,進料加工來料加工受到限制,調高下游銅材出口關稅的政策出臺實施。

  中國需求在2005年總體增長速度放緩是現實的(過去數年連續保持了2位數增長),中國需求維持6%的增長已成定局,這意味著銅資源(精礦/精銅/廢銅)凈進口需求可能會額外增加16萬噸/年。考慮到2004~2005年國內生產商/貿易商/國儲局庫存的集中釋放,一旦有新的庫存建立,暴利的驅動,必然要導致進口需求還會繼續增加。許多業內人士并不認為中國需求會崩潰,持續性仍將是中國穩健發展的首要選擇。

  中國作為銅凈進口國,依據正常邏輯思維來推斷國內價格對LME期銅的結果應該是升水(銷區和定價中心的關系),事實上這種情況卻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來源于2004年以前國內遠期的升水結構使得基于遠期信用證下的點價進口所形成(國內遠期價格高于近期,可以作為進口的空頭保護),另外信用證項目下的國內進口貿易商多帶有融資目的,可以承擔一部分的進口虧損(作為融資成本)。然而,在進入2004年下半年以后,國內市場開始進入劇烈的倒基差結構,到2005年第四季度突然達到極度膨脹的地步,使得保值淪為不可能,這使得中國的進口規模季度波動性加劇,同時,國內大量資金進行著買SHFE拋LME的反套利交易。一方面投資者必須看到反套利交易的獲利機制是現實存在的;另一方面大家必須意識到反套利交易商只是轉嫁了國內的投機空頭轉而拋售到倫敦,這部分空頭對于倫敦的定價而言就是純投機的(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性出口精銅去LME交割),這種對沖的組合結構/機制通利用常非常簡單逼倉形式攻擊對方的弱勢環節。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新出現的投資者往往會成為倫敦市場國際巨型基金狩獵者的捕殺對象。

   銅市牛氣沖天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將以其結束

走勢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④、中國宏觀調控導致信貸規模一定程度上的緊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放緩(但絕對不是減少),這些政策方面的緊縮更多的是針對建筑部門以及高能耗部門,對銅的消費會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可以認為05年銅的需求增長不會達到和超過10%的理由存在著一定的誤差。

  在低比價區域,中國進口規模將明顯受到限制,會有一定規模的國內投機拋盤通過反套交易商轉嫁到LME市場,而此時倫敦的下跌陷阱則越來越深;

  高比價區域,中國將逐漸恢復進口規模,國內投機拋盤的止損會帶動反套利拋盤在倫敦的離場,這為倫敦市場的多頭離場或者選擇多翻空進行角色的轉換提供了一種渠道。在高比價區域值得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可能出現的大幅下跌。

  到目前為止,對于國內主力投機空頭犧牲離場和跨市套利交易傷殘離場同時發生的替代變動,為進入2006年的第一季度繼承者們,已經開始孕育著難得一遇的潛在收益,如果目前市場結構隨著時間延續而出現這種情況,這將預示著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的某種轉換的征兆。

  2005年反套交易的不可持續性或者反套交易規模限制在比較低的水平上這是市場變化的征兆之一,這意味著:

  A、國內現貨對倫敦現貨的比價關系維持在合理的水平(即期進口點價虧損在2500元/噸左右);

  B、國內遠期對近期的貼水和倫敦遠期對現貨的貼水維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使得所謂的反向套頭寸往后期月份遷倉,也不可能有利可圖)。

  C、促成銅價屢創新高的主要動力國際利益集團,(也就是一些對沖基金)不斷利用手中現貨籌碼為其保值而進行的持續逼倉頻繁得手。

  D、假如進行角色轉換,,可以想象一下國內主力投資者在LME進行大量買進作多進行正向套利,可能得到的結果,并不會因為國內投資機構選對方向,就能在國際“大鱷”面前“從中漁利”,同樣會存在著“第二個住友事件”的可能性。究其原因進行簡單的推理,說明這一市場所體現的“搏弈”屬性更加突出。

  五、2006年銅市展望〖中國因素〗

  根據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2006展望的預測,2005年世界銅礦產量預計將增加到1498萬噸,比2004年增長3.1%,即46萬噸;2006年世界銅礦產量預計將增長5.1%,即76萬噸,達到1574萬噸。沒有預期到供給的事故,主要是在智利和美國,導致2005年產量比ICSG以前預期的減少。

  2005年世界精銅(包括原生銅和再生銅)產量預計將增加到1634萬噸,比2004年增長3.1%,即48萬噸;2006年世界精銅產量預計將增長8.1%,即132萬噸,達到1765萬噸。前幾年積累的銅庫存預計將足以解決2006年精銅礦產量和精銅產量增長的不等。

  2005年世界精銅消費量預計下降1.4%,即23.7萬噸,達到1645萬噸。中國和印度的強勁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被北美洲和歐盟的下降抵消了。2006年世界精銅消費量預計增長5.5%,即大約90萬噸,達到1736萬噸,主要消費領域預計將增長。

  盡管2005年世界精銅消費下降,但是精銅產量仍不能滿足需求,上述年份發生的產量缺口延續到2005年。根據ICSG 的預測,2005年世界精銅供需缺口預計將達到12萬噸,但是2006年世界精銅供需將過剩30萬噸。初步預估顯示,溫和過剩將持續至2007年。不過,有跡象表明之后3年的產量不足,目前世界商品交易所的精銅庫存處于3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世界銅研究小組(ICSG)2006-2009年評估預測

   銅市牛氣沖天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將以其結束

世界銅研究小組(ICSG)2006-2009年評估預測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中國因素構成

  1、冶煉產出局面正在逐漸改善,供需加速朝著平衡或過剩的方向發展開始凸顯;

  在全球范圍內,2005年對于精煉銅市場將是一個從缺口到平衡轉變的年份,2005年內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過剩,除非需求出現崩潰;而進入2006年以后精銅市場將進入過剩。

  根據11月18日消息,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周五預計則顯示的不夠樂觀。2005年中國銅消費量將達到350萬噸,同比增長6.1%;電解鋁消費量將達到650萬噸,同比增長9.2%。2006年中國銅產量將增長8%至270萬噸,銅需求將增長8%至380萬噸;電解鋁產量將增長6.7%以上,為800萬噸以上,電解鋁需求710萬噸,增長9%。同時預計2006年中國銅供應仍將存在約有130萬噸較大缺口,而電解鋁則仍有大約90萬噸的過剩。

  TC/RC初煉/冶煉費用的大幅上漲而同時精煉銅的供應依然緊張,這表明了行業的供應瓶頸已經從礦產環節轉移到冶煉環節。

  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全球銅礦供應已經明顯改善,礦產出的增長會延續到2006年,之后才會逐漸放緩的趨勢。

  根據ICSG數據顯示,全球產能利用率在2003年以來的繁榮期內依然維持在較低的水平,04年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到82%。這意味著冶煉商對本輪繁榮周期非常謹慎。在沒有新建冶煉產能的前提下,2005年主要廠商停產維修結束以后,如果產能利用率回升到86%的水平,全球精銅供應將增加80萬噸;如果回升到88%,供應增加120萬噸。

  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冶煉產能的擴張將銅價推向“牛氣沖天”位置,在成為吞噬著供應增加部分的同時,也成了國際利益集團可以“要挾”的對象。中國目前正在建設和準備上馬的銅冶煉項目產能高達240萬噸/年,相當于國內現有產能的總和。主要的擴張項目包括江銅30萬噸(07年),云銅15萬噸(05年),金川15萬噸(06年),銅陵20萬噸(06-07年);印度INDO25萬噸(06年)。TC/RC費用的下跌是必然的,冶煉產能的瓶頸最遲在2006年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在隱性庫存沒有釋放之前,庫存的偏少有利買方實施逼空行情的出現,價格風險沒有完全釋放體現出來,但持續升高的價格只能會吸引來更多的投機者進場拋售。

  倫敦市場在6月份以來,出現了一大波罕見的擠倉行情,但是即使是現貨的高升水,加上歐洲/美洲消費的疲軟,這并沒有吸引隱性庫存的釋放。

  顯性庫存依然處于危險的水平,LME/SHFE/COMEX加總庫存水平不到10萬噸,這相當于全球不到2天的消費量!因此,任何微小的供應中斷或延期供貨(由于船期或者其他非可預測因素)都會導致價格受到沖擊。

  銅庫存與價格對照圖

   銅市牛氣沖天即從中國因素開始必將以其結束

銅庫存與價格對照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極低的庫存水平,產生了對潛在的市場操縱行為的砝碼。畢竟通過控制不多數量的現貨,可以一定程度控制全球貿易定價,這實在是太誘人了。客觀地講,隱性庫存一定是存在的,且在必要時一定會浮出水面(至少可能達到60萬噸以上,這也僅僅相當全球兩周的消費量,主要是貿易商/生產商以及國際各種類型的基金等等,他們并沒有將銅原料使用在生產加工領域,更多的選擇行為舉措便是倒賣原材料投機交易,用以獲取高額價差收益。從而必定會存在大量的這種成規模的隱性庫存,一旦暴露,令市場會變得更加可怕)。但是市場主要空頭在近期選擇聯手操縱可能性也在逐級增強。LME庫存的增加正在驗證這一事實。一場決定生死的重大戰役必將伴生著“風險事件”的結果而宣告牛市的衰落。雖然LME監管部門最近表示暫時不會對銅市高升水進行調查,在經歷了住友事件虛假繁榮以后,相信交易所對潛在的操縱風險不可能袖手旁觀。采取靜觀其變的策略仍需等待良機。

  如果不存在西方集團聯手的操縱,隱性庫存的釋放只是時間和價格的問題,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體現“重大風險事件”發生的階段,低庫存并不意味著價格不會下跌,換言之,高庫存并不意味著價格不會上漲。庫存釋放與囤積往往是一些國際超大型基金借機轉換角色打壓或者推高以及壓低銅價的慣用手法,并潛藏于轉勢結構之中。

 [1] [2] [3] [4]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