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俞越:創新才是中國期貨市場的生命力(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14:04 新浪財經 | ||||||||||||||||||||||||||||||||||||||||||||||||||||||
二、“十五”時期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與差距 “十五”時期,中國期貨市場雖然有所發展,但發展的速度實在太慢,步伐實在太小。五年一回首,當我們審視中國期貨市場本身時,我們悲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問題如毒瘤般依然纏繞在其身上,束縛了它前進的步伐;當我們與走在前面的歐美期貨市場比較時,我們感嘆,國內期貨市場與“老大哥”們的差距竟然越拉越大;當我們瞧瞧當年還來大陸學習經驗的韓國、臺灣地區期貨市場時,我們驚嘆,這些“小老弟”們突飛猛進,早已把我們甩在了后頭;當我們與國內證券市場、保險市場、貨幣市場等其它金融市場對比時,我們慨嘆,幾乎同時出生的兄弟市場的規模和成長速度已遠遠高于期貨市場;當我們反思中國經濟五年得失的時候,我們哀嘆,“中航油事件”、“中儲棉事件”、“大豆風波”、“鐵礦石漲價事件”、“高價買石油”、“國儲銅事件”等一系列風險事件已昭示:期貨市場的發展滯后將使中國經濟面臨巨大風險時束手無策。 總之,“十五”期間,中國期貨市場發展中問題不斷涌現,我們與國外期貨市場差距也越來越大,這直接甚至危害中國經濟快速、安全增長,阻礙中國期貨市場走向成熟。 1.期貨市場發展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的安全與質量受到嚴重威脅 五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平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但中國期貨市場卻完全沒有趕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表明,2003年,中國GDP占世界GDP的4.268%,進出口總額占全球進出口總額的5.583%,但中國期貨交易額僅占世界期貨、期權交易額的0.15%,可見,與我國龐大的經濟規模相比,期貨交易額有多么微乎其微。另外,放眼全球其它發展中國家,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它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可能慢于我國,但它們普遍重視期貨市場發展,期貨市場近年發展迅速。目前,印度期貨市場由國家遠期市場委員會監管,全國共有24家交易所,其中3家全國性交易所,21家地方性交易所,共有97種品種被批準上市。遠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期貨市場發展也如火如荼,2003年,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巴西商業與期貨交易所的交易量高達1.74億手和1.14億手,分別排到全球交易所40強之第五位和第六位,遠高于國內期貨交易所的排名。因而,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速度都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因為國內期貨市場發展滯后,可交易品種過少,功能不能完全發揮,沒有力量爭奪國際商品定價權,使得中國經濟質量令人擔憂,中國經濟安全更缺乏保障,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事情時有發生,成為媒體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 第一,近年來,我國經濟外貿依存度越來越高,糧食、有色金屬、能源等大宗原材料進口越來越多,被國際上稱為“中國因素”,但“中國因素”并不屬于中國,反倒被國際炒家利用,因此,我國大宗原材料進口陷入了“一買就漲”的怪圈。而且,我國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商品極少凝聚本土的品牌與核心技術,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于是形成了“高買低賣”、“賠本賺吆喝”的局面,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并造成了中國經濟規模大、質量低的現狀。例如,2002年至2004年,大豆、原木、紙漿、羊毛、棉花、鐵礦砂、錳礦砂、銅礦砂、鉻礦砂、氧化鋁、紙及紙板等11種主要進口初級產品進口量大幅增加,而進口價格也明顯上漲,其中八種產品這三年中的平均進口價格漲幅均為兩位數(從13%到99%不等),而鐵礦砂、鉻礦砂、氧化鋁三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漲幅競高達三位數,分別為146%、154%和111%。2005年,我國鋼鐵企業被迫接受了進口鐵礦石價格71.5%的漲幅,使得鋼鐵冶煉業大受其害。 為什么“中國因素”不屬于中國?因為中國沒有國際商品定價權。眾所周知,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是依據一個或幾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成交價格升貼水而定,如國際原油價格由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和新加坡紙貨市場原油價格加權而成。鋁、銅、鉛、錫等金屬的價格主要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確定,棉花價格確定于利物浦,煤炭價格形成于紐約商品交易所,尿素、小麥價格形成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石腦油價格由東京交易所確定。反觀國內,一方面,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太少、規模太小、參與交易者缺乏代表性,市場規則不成熟,國際化程度太低,所形成的期貨價格缺乏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國內企業數量較少,又缺乏團結起來奪取定價話語權的動力,因此,總體來講,我國期貨市場規模小、國際化程度低,無法發揮國際市場定價中心作用,這是造成我國經濟質量低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期貨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使我國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嚴峻挑戰。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國內企業正面對著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巨大風險時,只能選擇國外通道參與國際期貨市場交易,但我國缺乏熟悉國外市場、經驗豐富的期貨人才,缺失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缺少對國際期貨市場內在運行機制的了解和研究,這樣“客場作戰”,自然很容易被經驗老道、資金實力雄厚的國際投機基金抓住把柄,它們炒作所謂的“中國因素”,使我國企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價格風險,并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表3所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企業海外套期保值重大風險事件頻頻發生,共損失人民幣近百億元,還有一些企業如榨油業采購海外原材料,頻頻遭遇期貨價格拉動現貨價格上漲,也因為成本大幅提高蒙受災難性打擊。 表3 “十五”期間企業境外期貨交易風險事件
資料來源:根據報刊公開報道整理 2.法律法規與監管體制嚴重滯后,成為期貨市場發展的“絆腳石” 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金融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發展期貨市場,比我國期貨市場還要晚好幾年,但如今它們在交易規模、功能發揮、國際影響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我們。為什么韓國和臺灣地區期貨市場能異軍突起?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則是重要原因。臺灣地區1992年1月通過《境外期貨交易法》,提供境內投資者參與境外期貨交易通道,1997年3月通過《期貨交易法》,1997年9月正式成立臺灣期貨交易所,隨后才開始進行境內期貨交易,如上所述,通過先立法再構建期貨交易所和開設期貨經紀公司,使得各市場主體能夠在游戲規則下自由發展,這為近十年臺灣地區期貨市場的活力四射奠定了良好基礎。 另外,比較一下與中國期貨市場幾乎同時產生的證券市場,我們看到,雖然市場問題錯綜復雜、陷入困境,但其立法步伐卻已大大領先于期貨市場。從1999年開始,以《證券法》、《公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也已基本構建,《證券法》、《公司法》甚至于2005年通過了修訂案,證券公司、上市公司、投資基金等市場主體行為大為規范,這為證券業和證券市場“重振江湖”做好了制度準備。 然而,中國期貨市場五年來依舊在重復“無法可依”的悲劇,期貨立法呼聲很高但“千呼萬喚出不來”,期貨市場各行為主體缺乏最高層次的法律約束,期貨市場的發展缺乏最基本的制度支持。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期貨法》就曾進入八屆人大的議事日程,但不知何種原因,使得全國人大對此項立法不夠重視,遲遲不見進展。目前,1999年頒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是期貨市場最基礎的法規,再加上“一個司法解釋”、“四個辦法”,構成了法律法規框架,但它們都是清理整頓階段的產物,較少把促進期貨市場發展作為立法的準則。“十五”期間,中國期貨市場快速發展,國際期貨市場深度變革,“條例”、“辦法”早已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現狀,它甚至已成為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前進的障礙之一。 “十五”期間,期貨監管體系初步理順,但是,從總體上看,證監會的部分人員還未走出清理整頓階段的監管模式,依舊以“規范”作為主要監管原則而忽視“發展”的重要性,由此便產生了當前期貨市場監管的一些“缺位”、“越位”和“錯位”現象。什么是“缺位”?制度建設滯后、該管的沒管,便是監管者“缺位”;什么是“越位”、“錯位”?不該管的還要管,證監會履行交易所和協會的部分職能,交易所履行期貨經紀公司的部分職能,這便是監管者“錯位”和“越位”。五年間,期貨監管部門“缺位”與“越位”時有發生,例如,境內投資者參與境外期貨交易已成路人皆知的事實,類似于“期貨工作室”、“XX基金網”的私募投資基金成為期貨市場投資者中重要部分也已被媒體屢屢報道,但監管部門遲遲不能推出相關政策法規,使合理的現象合法化,這無疑是監管者“缺位”的明證。如果部分監管者的監管思路不轉變,監管方式不改變,那么從某種程度上說,監管部門可能成為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絆腳石”。 3.品種結構單一,沒有建立長效推出機制,大大影響了期貨市場交易規模 期貨市場的發展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期貨品種的推出也應該順應市場的變化。市場中出現的風險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期貨品種來分散和轉移市場風險。以美國為例,在19世紀后半期,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農產品期貨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上市了包括谷物、棉花、咖啡、可可、糖、柑橘等多種農產品;進入20世紀以后,美國期貨市場的品種創新由農業領域轉向了工業領域,逐步推出了金屬、能源等期貨品種;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國際金融市場利率、匯率風險增大,美國又率先推出了金融期貨,金融期貨發展非常快,其交易量在全球期貨市場占有90%以上的份額。 從世界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金融期貨與期權產品必然是未來期貨市場的核心品種。以歐盟、美國、英國為代表的主要期貨交易中心均已完成了由商品期貨向金融期貨的品種轉型,2004年,全球金融期貨、期權交易量占總交易量的92%,一些交易所如歐洲期貨交易所、香港交易所都已經演化為純粹的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所交易的品種中,商品期貨也是極少一部分。 反觀國內期貨市場,加上“十五”期間推出的幾個新品種,目前仍然是以農產品、工業品為主的結構,能源品種僅限于燃料油,金融期貨、期權尚未起步,這種傳統商品期貨“一統天下”的品種結構早已滯后于國際期貨市場。國際期貨市場現有商品期貨品種269種,金融期貨產品逾百種,我國僅有11個商品期貨品種。即使與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相比,我們的品種推出速度也令人汗顏。印度近年來品種推出速度很快,2000年6月推出了股指期貨,2001年6月推出了股指期權,2003年6月推出了利率期貨,印度期貨市場的品種結構大大領先于我國,因此,我國期貨市場品種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不僅如此,與國外成熟期貨交易所根據市場需求自主開發、推出新品種的模式相比,國內期貨品種的推出機制也令人擔憂,其實,國內品種結構單一的現狀,絕大部分原因來自于落后的品種推出機制。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品種推出批準權賦予證監會是非市場化行為。按照目前《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二章第17條的規定,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復期貨交易品種需由中國證監會批準,由此可見,我國品種推出審批權在證監會之手。然而,如美國等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的品種完全由交易所根據市場需要自行推出,只需在監管部門核準備案即可,因為實際上交易所對市場主體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品種和合約最為清楚。因此,國內把品種推出批準權賦予證監會不是一種市場化行為,而是一種行政性行為。 第二,證監會并未建立品種推出長效機制。目前的品種推出審批過程過于繁瑣,一般而言,交易所先將合約設計報告給證監會,證監會又將其申報給國務院,國務院則需要征詢國家相關部委、現貨管理部門以及有關省區市意見。綜合各方面反饋后,國務院再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由于其中隱含著部門、地區之間的利益之爭,使得品種推出時滯相當長,有些品種甚至在這種冗長的審批程序中被“高高掛起”。最復雜的時候,上市品種的推出甚至要通過18個部委的同意,中間只要有任何一個部門提出異議,新品種的誕生就要“卡殼”。依照“條例”,證監會擁有最后審批權,但其是否用好審批權值得商酌。證監會至今仍未建立起長期的品種推出規劃,未出臺公開的品種審批標準與程序。因此,品種結構單一、推出機制滯后是中國期貨市場“十五”期間發展緩慢的首要原因。 正因為品種結構單一,對于大規模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而言,中國期貨市場缺乏吸引力,因而又大大影響了交易規模,成為制約增量資金進場的重要原因。“十五”期間,我國期貨交易量與交易額雖然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處于頂峰的2004年,當年30569手的交易量也遠低于1995年63612手的交易量,交易規模根本談不上完全恢復。與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比起來,我國期貨交易量和交易額顯得更加微小,極大地受到了品種和資金量的限制。從圖2可以看到,五年來,我國期貨交易額才逐步與GDP和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持平,而美國的期貨、期權交易額是其GDP的十倍還多,我國期貨交易量和交易額與國民經濟總量相比,都實在是太小。 圖2 我國期貨交易額與GDP、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其中2005年期貨交易額、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估算值 4.交易所組織形式混亂,利益分配不均衡,制約了期貨經紀行業的規模和質量 在150多年的世界期貨市場發展史中,絕大多數期貨交易所實行的是非營利性的會員制組織形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會員制期貨交易所掀起了一股公司化的浪潮,公司制期貨交易所成為了市場的主流趨勢,NYMEX、HKEX等重要交易所正在或已經完成公司化改造。而且,即使在如CBOT這樣的老牌會員制交易所,目前依然充滿活力,交易所與會員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都非常明確,CBOT對會員的手續費也收得相當低,是一個真正為會員提供服務的交易平臺。 而我國期貨交易所的組織形式和體制卻比較混亂,特別是“十五”期間,因為交易所體制混亂,利益分配機制嚴重失衡,經紀公司會員大受其害,嚴重制約了期貨經紀行業的規模與質量。這一混亂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期貨交易所組織形式的本質值得商酌。我國《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七條指出“期貨交易所不以贏利為目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期貨交易所注冊資本劃分為均等份額,由會員出資認繳”。由此可見,我國期貨交易所組織形式是會員制,實行自律性管理。但實際情況卻是,期貨交易所每年盈利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會員有出資義務卻不享有利潤分配權利;會員大會雖然是最高權力機構,但交易所法定代表人總經理以及副總經理都由中國證監會任免。由此可見,與真正意義上的會員制交易所相比,我國期貨交易所“會員制”值得商酌;第二,因為期貨經紀公司會員權利與義務不對等,造成交易所與會員在利益分配機制上嚴重失衡。在整個期貨市場的組織結構中,期貨經紀公司作為一個交易聯結的紐帶,從業人員最多,提供的服務以及承擔的風險最大,相應的,期貨經紀公司理應獲得期貨市場大部分的利潤。然而,目前,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僅享有交易手續費收入的20%—30%,而且是唯一的贏利渠道,而交易所除了享有70%—80%的交易手續費收入以外,還享有結算手續費、固定的會員年會費和席位費收入。據統計,2001年我國三大期貨交易所的盈利合計突破3億元,而180家期貨公司當年的盈利僅區區4000多萬元。利益分配失衡情況可見一斑。 因此,目前國內形成了大交易所、小期貨公司的局面,期貨公司已經淪為交易所的“打工仔”,交易所美其名曰為會員制的非盈利性組織,卻成了期貨市場的“贏利大戶”。在這樣的情形下,期貨市場的主體和根基——期貨經紀公司長期缺乏養分而逐漸枯萎,長此以往,中國期貨市場怎能健康發展? 5.期貨經紀公司受到諸多政策性約束,規模小效益差,離“具有競爭力現代金融企業”還相距甚遠 與清理整頓時期相比,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在“十五”期間的經營效益有所好轉,但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其它金融企業相比,期貨公司從企業規模到資產質量、贏利狀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中國期貨經紀行業有180家期貨公司,但所有公司總注冊資本僅有60億元,整個行業保證金總量僅100至150億,行業規模之小可見一斑。 期貨經紀公司不僅規模小,其經營效益之差更是令人驚嘆。既然是現代金融企業,怎么可能在貧困線上下掙扎?但這就是事實。表2中數據顯示,五年來,2001年全行業微利,2002年全行業虧損,2003年至2004年,全行業贏利但贏利水平遞減,而且,2005年第一季度期貨經紀全行業虧損2400萬元,虧損面達70%,第二季度全行業又虧損1500萬元,年度全行業虧損也幾成定局。五年中有兩年全行業虧損,三年贏利中贏利水平又較差,即使在利潤總額最高的2003年,全國180多家期貨經紀公司的平均利潤也不到80萬元,尚不及一家稍大一點的餐飲企業每年利潤額。因此,境況如此的期貨經紀行業,離“國九條”中提出的“打造成有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目標,實在是相差甚遠。 表4 “十五”期間期貨經紀公司主要經營財務指標(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期貨日報》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是期貨經紀公司受到諸多政策性約束。一方面,期貨經紀公司只能從事經紀業務,不允許自營,更談不上代客理財和境外期貨經紀業務,因此,業務結構非常單一,一旦市場上客戶減少,資金量有所縮減,期貨經紀公司就面臨著生存危機;另一方面,正因為期貨經紀公司業務結構單一,只能靠收取交易手續費獲得贏利,于是乎各期貨公司之間的手續費競爭日益激烈,導致了手續費惡性競爭的慘痛局面。其實,當前我國期貨市場交易手續費已經很低,與美國期貨市場相比,有些品種的手續費水平還要低。但就在國內手續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有些公司為了增加交易量和交易額,竟然規定只要客戶交納交易所交易手續費就代理交易,這無異于一種自殺行為,長期的手續費惡性競爭使得期貨公司的發展陷入了一個“虧損——手續費競爭——更虧損”的陷阱。 期貨經紀業久處困境,經營績效每況愈下,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壯大負面影響巨大。首先,它是部分期貨經紀公司違規操作,出現誠信危機的誘因之一。2004年7月,正湘行期貨公司因大量挪用客戶保證金,引發眾多投資者追討保證金。同年8月,原嘉陵期貨公司董事長劉崇喜挪用了公司大量客戶保證金近1億元分倉炒作滬銅,爆倉虧損超過3000萬元。2005年2月,萬匯期貨董事長兼總經理嚴芳和副總經理卞明,在挪用該公司海口營業部2800萬元客戶保證金后失蹤。這一系列違規挪用客戶保證金的行為,雖然是個人貪欲所致,但從一個側面看,其實都與期貨經紀業業務單一、經營慘淡有關。其次,利潤微薄的現狀使得期貨經紀公司缺少資金投入到研發部門,期貨公司的研發力量極為薄弱,這既造成投資者交易缺乏理性,又導致沒有專門研究人員對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全面的研究。市場越低迷,越不重視研發;越不重視研發,交易越充滿純粹的投機,行業問題越缺少解決方案,從而使整個期貨經紀業陷入一種悲慘的惡性循環之中。 6.對外開放步履艱難且頻頻受阻,市場功能發揮受到制約,缺乏實力角逐國際商品定價權 “十五”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國內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早已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股,國外商業銀行甚至可以在內地部分城市設置分支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QFII制度的引入,使得證券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有利于市場的活躍。不僅“引進來”,中行、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也使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同樣屬于金融市場,與信貸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等相比,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卻顯得過于緩慢,而且還由于各種原因頻頻受阻。其一,目前僅有 31家國有企業獲得境外套期保值資格,其它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沒有一家擁有此授權。但是,面對國際市場價格風云變幻,各種各樣的企業都需要通過境外套保規避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的價格風險,這種低層次、小范圍的開放顯然不能滿足國內諸多企業風險規避的需求;其二,期貨公司代理外盤業務尚未起步,雖然根據CEPA允許內地期貨公司2006年在港成立分支機構,但“內地期貨公司可以通過在港分支機構開展境外期貨業務”還受諸多限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三,境內投資者投資外盤,境外投資者投資內盤的閘門都沒有打開。與證券市場對外開放B股市場、引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相比,期貨市場至今沒有任何動作打通國內外市場,實際上,投資者的需求普遍存在,這就催生了一些私募基金通過一些非法渠道投資海外期貨市場;其四,CEPA實施以后,證監會發布《港澳服務提供者申請期貨經紀公司股東資格審核》,但截至2005年底,僅有銀河期貨與荷蘭銀行集團聯姻成功。全球最大衍生品經紀商之一的瑞富集團本意與經易期貨成立合資公司,但因為不幸遭遇瑞富期貨破產,此計劃提前夭折。相比而言,期貨業引進外資的頻頻受阻,前景不容樂觀。 對外開放步履艱難嚴重影響了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這直接導致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受到制約,同時也使得我國期貨市場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國際商品定價權的角逐,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主場”不對外開放,不可能打造成為國際商品定價中心。要把我國幾個交易所打造成為國際性定價中心,一個前提條件是要集中全球最大的買家和賣家。如LME就集中了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商、加工商、貿易商,只有這樣,定價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才能有效顯現。然而,目前我國不允許境外投資者進入國內市場,期貨市場只是自家人“自娛自樂”甚至“自娛不樂”的場所,這怎么可能發現具有國際權威的基準價格。因此,“主場”的封閉首先就堵住了打造國際定價中心的路;第二,“客場”缺乏自己的通道,很難參與國際商品定價權的角逐。既然沒有“主場”,國內套保企業只能選擇“客場作戰”,但它們都只能通過境外期貨經紀商入場交易,顯然,在這種代理權外移的情況下,企業的交易頭寸、交易方向很容易被實力雄厚、信息源豐富的國際投機基金掌握,于是就造成了國內企業頻頻被投機基金們頻頻逼倉、損失慘重的惡果。既“客場作戰”又借對方通道,談何角逐國際商品定價權? 7.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期貨市場投機風氣較濃,影響了期貨市場功能發揮 根據世界掉期與衍生品協會(ISDA)的研究報告,世界500強中有92%的公司有效地利用衍生品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風險,這些公司分布于全球26個國家,從宇航業到辦公與電子設備批發業,涉及行業十分廣泛。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世界500強中美國共有196家公司,其中運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的占94%;日本共有89家公司,其中運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的占91%;法國共有37家公司,其中運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的占92%;英國共有35家公司,其中運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的占100%;德國共有34家公司,其中運用衍生品工具控制風險的占94%。另外,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貨投資基金在全球利率期貨交易頭寸所占比例就占到50%左右,其他品種也達到約10%—20%,近幾年,投資基金在國際期貨交易中的頭寸比例越來越大,有些投機基金在期貨、期權市場上異常活躍。由此可見,國外成熟期貨市場的投資者中,參與套期保值的各類企業以及期貨投資基金所占比例較高,個人投資者相對顯得較為弱小。這一方面可以使得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的比例相對合理,有利于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發揮,一方面亦可使期貨交易者更理性地研究相關品種供求關系和價格波動情況,有利于避免投機風氣過強和“非理性繁榮”危及期貨市場。 但反觀中國期貨市場,卻是多年呈現出“散戶行情”,缺乏大型機構投資者。在需要進行套期保值的企業中,一部分因為合約設計不合理不想參與期貨交易,一部分想參與交易卻因為政策限制進不來。而且,國內期貨投資基金尚未起步,一些私募基金不得不“猶抱琵琶半遮面”,得不到法律法規的認可。因而,投資者結構極不合理,與國際成熟市場的差距較大。 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交易所會員行業結構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反映上市品種的行業供求信息,使得某些品種成為炒作的對象,不能反映基本面供求信息;第二,會員的地區結構也不合理,各地與品種供求相關的企業不能參與期貨交易,難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的權威、合理期貨價格。第三,與證券市場相比,沒有期貨投資基金,期貨經紀公司沒有自營資格,使得期貨市場上缺乏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專業化的投資也不能得到發揮;第四,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都不充分,且兩者之間結構失衡,部分品種投機者占主要地位,一方面使得市場缺乏流動性,容易被操縱;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非理性繁榮”,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上近95%的交易者是中小散戶,只有5%的機構投資者;而在國外成熟的期貨市場上情況正好與此相反:95%都是機構投資者,只有5%是中小散戶。我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散戶投資者資金量小,無法承擔市場上套期保值著所轉移過來的風險,從而影響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功能發揮;另外,若市場上存在的為大量小資金量的散戶,則多為不理性的、“跟風”似的投機行為,無法像機構投資者那樣能準確地把握和判斷市場行情,作出理性的、成熟的決策。 8.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如鳳毛麟角,使期貨業發展大為受阻 我國期貨市場通過多年的從業資格培訓及考試,在人才的數量上雖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來講,我國期貨市場從業人員的水平還很低,高素質的從業人才嚴重缺乏。從圖3可以看出,2003年期貨從業人員中博士以上學歷僅占0.5%,碩士以上學歷者占6%,學士以上學歷者為33.6%。然而,期貨作為高端的衍生品交易市場,需要大量的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技術分析、操作和研發方面的人才,現有的人才儲備肯定不能適應期權和金融期貨推出后的中國期貨市場。而像國內一些大型的證券公司研發力量相當強勁,高級專門人才云集,一些公司擁有十幾名或數十名博士,有的公司甚至還擁有自己的博士后流動站。期貨業與證券業相比,高級專門人才真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 人才儲備是一個金融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的必備條件,特別是對于期貨市場這樣一個高風險的金融市場,更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發人員隊伍和高素質的經理人隊伍。目前期貨業的人員素質較差,高水平人才較少,很多公司不重視研發,甚至沒有研發部門,這種現象將危害中國期貨市場的前途。還有一些職業經理人目光短淺,對市場沒有長遠把握,做出挪用客戶保證金、卷款潛逃等短期行為,嚴重影響了期貨業的信譽。在這種情況下,期貨市場與期貨經紀業都深受其害:一方面,沒有高水平、高素質的研發力量和經理人隊伍,期貨公司就缺乏力量引導投資者進行理性的交易,自身的經營管理質量、風險控制水平也會受到影響,這會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和期貨行業的整體信譽;另一方面,期貨市場從業人員中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這將使市場與行業的所存在的問題容易被忽視,即使發現問題,也沒有力量去研究和解決它,另外,也將沒有足夠的力量投入到對國外期貨市場最新趨勢的研究。這些,都將阻礙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甚至會使整個市場的發展迷失方向。 圖3 高素質期貨從業人員依然缺乏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