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帶來國際偏見 中國緣何成替罪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6日 10:00 中國經濟周刊 | ||||||||
主持人:楊眉 嘉賓: 梁樹和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 副司長 楊邁軍 證監會期貨監管部 主任 陳東琪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副院長 Robert Perlman CRU(英國商品研究所)主席 Lawrence Eagles 國際能源署石油產業和市場部 主管 Ian Potter 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亞洲商品 主管 刻意強調“中國影響” 試圖推卸自己責任? 主持人:對于近兩年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上漲,有各種不同看法,但西方某些國家提出的、并在國際輿論界較為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是根本原因,甚至更有所謂的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真的是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制造者嗎? 陳東琪:就我個人觀點看,這種看法似是而非,存在非常明顯的偏見。過分強調“中國影響”,實際上是真正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的國家和投機商在轉移視線和目標,試圖推卸責任。 我們承認,自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經濟開始了時間跨度為50年左右的黃金增長期。我們已經走過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長階段。到2020年為止的未來15年,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將有所下降,但仍有可能實現8%的增長速度。快速的經濟增長產生快速的能源資源需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不能因此推斷高油價就是中國造成的。 首先,盡管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是石油的消費量僅占全球消費量的7%左右,大大低于美國的40%。中國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將明顯小于美國的影響。 其次,僅幾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時,美國不僅增加了消費,而且還大大增加了儲備。美國原油儲備量為6年來新高,今年5月20日這一周的儲備增加430萬桶,升至3.324億桶,高于歷史平均庫存水平。美國、日本、歐洲和其他一些儲備體系完備的發達國家大幅度提高儲備,直接擴大了石油需求,對國際油價產生了影響。 再次,美國對伊拉克戰爭后,作為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中東加劇了不穩定預期,為石油期貨的投機性炒作提供了機會。 還有,美元匯率與石油價格之間存在“景氣交叉”的關聯性變化規律。如美元持續貶值,國際炒家拋售美元買進石油期貨和現貨,促使油價上漲;今年以來美元幣值轉貶為升,石油價格隨之轉升為跌。 另外,俄羅斯的尤科斯事件、委內瑞拉等其他產油國的地緣政治因素等,也都是油價上漲不可忽視的因素。 Lawrence Eagles:一般人印象中,一談到石油價格就認為是由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的,但事實上,期貨市場因素發揮了很大作用。至于有人質疑,說目前的國際高油價是否是由中國引起的,中國是否應該對此負責,我回答“不是”。 首先,對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社會不應該抱有敵意,而應該持歡迎態度;另外,從人均能源消費量看,中國遠低于一些歐美國家水平;至于消費總量,獨聯體國家和拉美國家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因此,目前的國際高油價,中國需求只是一個方面,而非決定因素。 從石油供應量看,OPEC在控制產量,而非產能減少;同時,歐洲一些大的石油加工廠正在停產維修設備,煉油能力明顯不足,這也加大了國際市場的供求矛盾。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國際高油價,希望OPEC增加產量。目前預計,2005年下半年有可能恢復原有水平。 Robert Perlman:從國際社會的發展規律看,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過渡時期,也正是其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該時期的一大共同特點是,對于能源、金屬等商品的需求量一定是極大的增加,需求增長速度非常快,如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其國內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國內人均年銅消費量最高時曾達到12公斤;而一個國家一旦進入后工業時代,即服務業發展起來之后,對能源和金屬類商品的需求量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根據歷史統計數據分析看,任何一個時期,國際市場商品價格都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而發生較大波動。我們有一個圖表,是自1978年后銅的價格走勢圖,從中可以看出國際價格波動也異常明顯,而當時中國并沒有參與其中,也就是說,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的商品價格也同樣會發生劇烈波動。 國際金融玩家推波助瀾? 主持人:目前石油、銅等戰略性資源商品的現貨貿易,基本都是以相應的國際期貨市場價格為定價基準,如突破50美元歷史新高、攪得全球不安的高油價,就是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交易的一種中質油。期貨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一種高級形式,其投機性成分是顯而易見的,對此,國內也一直有人指高油價是“逼倉中國”,甚至更有“訛詐說”、“陰謀說”等。這種理解是否符合事實? Ian Potter:對于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有一個力量是不能回避的,即國際金融玩家。他們不斷涌現,在對市場成長發揮進步力量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波動。 能源市場上的金融玩家很多,如CAT,即商品交易顧問參與期貨交易,這類基金一般采用技術導向型的黑箱作業交易系統;再如銀行,即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作為經紀商或自營商以及委托人參與業務;還有對沖基金,有些基金是根據宏觀趨勢按照石油和天然氣的實際標價來交易,而有些基金則集中于能源的相對價值進行交易;除此之外,還有機構投資者和私人股權基金等其他形式的金融玩家。 近年來,金融玩家的投資方向,已經從原來的一般商品轉到能源商品的期貨買賣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增加能源儲備,金融玩家對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去年原油期貨突破50美元大關,并發生了2004年“6月汽油危機”,基金的持倉量明顯增加,投機者基于其預測觀點對市場變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梁樹和:可以肯定的是,當前的高油價不單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還收到投機炒作的影響。中國原油進口量只占世界貿易量的6-7%,對國際油價的影響非常有限。事實上,中國是國際油價上漲的真正受害者。如因為油價上漲,去年我國石油進口多支付了86億美元。 從全球角度看,現實中存在的“亞洲溢價”更增加了亞洲石油進口國的成本負擔。據了解,過去10年間,從中東出口到亞洲的石油價格,比出口到歐洲的石油每桶高出1美元,比出口到美國的高出3美元。 中國如何擺脫雙重受害者角色? 主持人:這種看似不平等的國際現狀,也許有其客觀的市場化因素。面對這種現實困境,中國真的就束手無策嗎?撇開國際偏見不說,如何滿足國內石油等能源需求的增長,依然是個嚴峻的現實話題。就國內而言,未來是否存在能源危機的可能?如何避免這種可能?期貨市場對此可以做些什么? 陳東琪:從長遠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不會誘發能源危機,因為中國有比較大的回旋余地。即使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2004年,中國能源自給率依然保持在94%左右。能源生產中,煤炭占76%,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份額的68%。至于中國的煤炭儲量,盡管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不同,如國家煤炭安全監督局、國土資源部和煤炭地質局分別為1145億噸、1892億噸和2000億噸,但有關專家提供分析數據說,中國的煤炭開采期還可延續100年以上。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對于中國未來能源需求的預測,都是描述了一個“不變的能源需求情景”,即假定未來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變、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不變、能源需求彈性不變等,事實上,目前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強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降低能耗,因此我們正面對一個可變的能源需求前景。目前中國經濟能耗增長為經濟增長的1.5倍左右,發達國家為1倍,可以預測,如果未來中國達到發達國家的能耗系數,即使經濟增長50%,也可以不增加能耗,中國未來有很大的節能空間。 中國政府正在逐步推行新的能源政策,基本方針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立足國內,節約為主。短期看,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如2004年全國每萬元GDP耗能比1990年下降45%;今年一季度,節能效果進一步提高,如噸鋼可比能耗,鞍鋼下降了3.7%,首鋼下降了12.1%,為歷史最好;噸鋼消耗新水,鞍鋼減少4.6%,首鋼減少33.8%,各主要生產線的水循環利用率達93%以上。 梁樹和:根據商務部等相關統計數據,目前我國的原油加工能力已達3億噸,加上在建項目,成品油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對成品油的需求。2003年和2004年,我國總體能源當量(包括天然氣、煤炭、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均不到5%。 2004年,我國石油勘探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凈增石油地質儲量12.6億噸,凈增可采儲量2.22億噸。2004年我國原油生產量為1.75億噸,換言之,我國剩余石油可開采儲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成品油進口總量不會有大的增長。 楊邁軍:目前國內期貨市場中的銅、大豆(資訊 論壇)等期貨品種,已經開始成為國際定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去年剛推出的燃料油期貨交易,也為未來正式推出石油期貨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從國際環境看,加入WTO和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使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在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增強,“中國因素”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日益凸現;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強勁,供銷兩旺,價格波動劇烈,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需求明顯增強。 目前,國內期貨市場的經濟功能進一步顯現,發揮了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期貨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明顯提升,與國際期貨市場的聯接更為密切,在全球定價權重影響力明顯增強。 包括石油在內的戰略性資源商品、農產品,以及股指和國債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是中國證監會未來開發期貨新品種的重要對象。 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依托上海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強化管理,開拓進取,目前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易所。如上期所的銅期貨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逐步成為現貨貿易的定價依據;上期所去年掛牌交易的燃料油期貨,參與面越來越廣泛,在亞洲市場逐步產生影響力,為我國開發石油期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中圖片由陳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