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財荷銀:技術性反彈可能出現 1060有一定支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14:22 湘財荷銀基金管理公司 | |||||||||||||||||||||||||||||||||||||||||||||||||||||||||||||||||||||||||||||||||||||||||||||||
一、市場走勢分析 (24/10/05~28/10/05) (一)本周大盤走勢回顧: 本周大盤呈現大幅破位下行之勢,滬綜指連續跌破半年線、1100點整數關口兩大重要支撐位。盤中尚未形成有效反彈,市場人氣低迷。周一小幅整理,股指波動區間較小;周
大盤一周大跌5.29%,兩市成交量同上周基本持平,滬深兩市日平均成交130億元。 (二)行情分析: 二級市場方面,本周大盤破位下行,雖然技術上已嚴重超跌,但反手做多者寥寥,投資者仍處于極度觀望當中。由于目前正當季報披露的高峰期,三季度業績的普遍下滑,使多頭底氣嚴重不足。其次,基金重倉股繼續殺跌。從最新公布的基金投資組合來看,港口、機場、醫藥等一、二線的核心資產股已被大幅減持。基金的重點已轉至小盤的消費和服務類股票。部分二線藍籌如驚弓之鳥,中集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深赤灣以及鹽田港等出現了少有的連續殺跌的行情。基金的大面積調倉,加速了大盤的下滑。另外,G股風光不在,成為盤中新的做空力量。本周大量股改股集中復牌,對大盤形成了不小的擴容壓力。除極個別的股票小幅填權外,其余的G股均呈貼權走勢。尤其是G上汽(資訊 行情 論壇)等龍頭股的大幅貼權,對投資者心理造成巨大沖擊,助長了空頭的氣焰,多頭只能節節敗退。目前市場缺乏持續漲升的熱點,藍籌指標股表現平淡,場外資金保持觀望,各路均線成空頭排列,上檔壓力沉重,空頭力量仍占主導地位。但在大盤嚴重超跌的情況下,仍有部分不甘寂寞的資金,尋找賺錢的機會。本周醫藥板塊、通信板塊以及石化板塊等紛紛表現,而且每天都有逆市漲停的個股。但這些局部的熱點,難以充分調動市場的做多熱情,空方能量仍控制著市場。 G股隊伍在繼續擴容,隨著股改的深入,市場預期將逐漸降低。后期市場最大的焦點問題是資金面的供需矛盾。十一五規劃也明確指出股市直接融資的重任不改,市場在與政策的博弈中繼續處于被動地位,未來一旦市場的再融資功能恢復,擴容的壓力就會隨影而至。而本月下旬隨著一批股改股的上市,將帶來市場資金的兌現壓力。新老劃斷IPO和再融資的擴容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做多的熱情。 綜合來看,受季報業績不佳,投資者對股改預期不斷下降以及擔心擴容加快等因素的影響,市場重心不斷下移。但連續的大幅殺跌導致股指嚴重超賣,后市大盤有望出現技術性的反彈。 (三)下周走勢展望 預計大盤短線弱勢仍將延續,下周大盤在1060點附近還會有一定支撐, 如股指繼續大幅殺跌,技術性反彈隨時可能出現,過分殺跌并不足取。 二、宏觀動態 (1)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李揚昨日表示,由于儲蓄大于投資,國內資金過剩成為長期現象,國內物價總水平不可能長期上升,通貨膨脹不可能成為中國的主要危險,反而應當高度警惕通貨緊縮問題。 他還表示,貨幣供應可能實現全年增長15%的目標,但是由于存貸款差額增大,市場上流動性過剩的狀況可能進一步惡化,利率水平不可能上行。由于中美利差擴大,盡管依然存在壓力,人民幣匯率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升值。 在金融所舉辦的“金融論壇”上,李揚對當前經濟與金融形勢進行深入的分析。他表示,M2的高增長很可能意味著經濟緊縮,儲蓄與投資的關系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而在解讀“十一五”規劃時,他認為利率市場化是當前重要的任務,但這需要資金離開銀行體系即“脫媒”后才能完成。 M2高增長或意味經濟緊縮 李揚說,上個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達到17.9%,這其實是經濟緊縮的跡象。在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可能意味著經濟緊縮而非通脹。這是因為,存款是貨幣供應量的主要部分,當儲蓄持續快速上升的時候,消費和投資行為有可能同時減少,從而在經濟體中產生緊縮行為。 另外,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差距逐漸擴大,即M1/M2的下降,意味著貨幣結構的流動性也在下降,也是經濟緊縮的表現。通俗的說,這表明不用的錢多了,用于投資的資金少了,這正是經濟緊縮的表現。 不會進入“加息周期” 李揚在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時表示,經濟增長仍保持著較好的勢頭,不會大起大落,但是增長率下降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他認為,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長期問題是儲蓄與投資的關系。從理論上說,問題不在于投資率的高低,而在于投資能否得到有效的國內儲蓄予以支持。在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決定了儲蓄大于投資是個中長期現象。 李揚說,儲蓄大于投資使得國內資金過剩成為長期現象,國內物價總水平不可能長期上升,通貨膨脹不可能成為中國的主要危險,反而應當高度警惕通貨緊縮問題。而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就需要通過長期的貿易順差來平衡國內需求不足,對應的就是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大力增加國內需求,但這是長期的任務,不能在短期內迅速啟動;另外就應當保持一定水平的投資,因為投資最終會轉化為消費。 利率市場化需要資金“脫媒” 李揚說,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后,利率市場化成為我們目前非常重要的任務,這是因為人民幣對外價格是匯率,對內價格就是利率,這兩者水平一致的前提是機制一致,因此兩者的改革是相輔相成的。 但李揚也認為,從國內情況來看,利率市場化恐怕要有些時間,因為如果資金都集中在銀行,利率是不可能市場化的。只有資金在市場中的份額足夠大的時候,銀行體系內部也要進行調整,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最終完成。所以,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基本途徑就是“脫媒”,即資金離開銀行的媒介。這就需要增加市場化融資渠道,如發展 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以及非存、貸款類金融創新。可能的話,還應該調整準備金(超額準備金、法定準備金)利率,使得真正的市場利率水平能夠凸顯出來。 在完善匯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李揚提出,應該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大力發展外匯市場,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增加外匯市場詢價交易方式、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增加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增加人民幣和外幣掉期交易,以及擴大銀行間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匯率浮動幅度等等。隨著匯率風險逐漸暴露和改革的逐步深化,還會有進一步的改革措施漸次推出。 整頓機構須防“道德風險” 在解讀“十一五”規劃時,李揚還特別提出,整頓有問題金融機構是當前維護金融穩定,從而維護經濟穩定的關鍵之點。當前解決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主要途徑是匯金公司,但是應當明確其法律地位及相關安排,避免資產管理公司的缺陷。在整頓有問題的機構過程中,應當體現正向激勵原則,不能產生讓“壞”公司搖身一變就成為“好”公司的副作用,應最大限度地防范“道德風險”。建議選擇優良公司給予注資,并通過它們來并購不良公司。鑒于原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理論上與如今的匯金同源,為完善國家處理有問題金融機構的機制,應盡快對其今后發展給出解決辦法。 (2)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證券公開發行前,履行信息預披露制度。如果證券發行失敗,發行人應負賠償責任 ○申請證券上市交易,應當向證券交易所提出申請,由其依法審核同意。證券交易所決定暫停股票上市交易的限定條件和權責進一步明確 ○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買賣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證券公司為客戶買賣證券提供融資融券服務,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監管部門在必要時可以采取準司法權 ○公司可以收購本公司不超過已發行股份總額的5%股份,用于獎勵本公司職工;在公司符合分紅條件而長期不向股東分紅等情況下,股東可以要求公司收購其出資,退出公司;當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公司權益而公司不予追究時,股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記者 璩立國 北京報道 昨日下午,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全體會議上,證券法修訂草案、公司法修訂草案分別以153票贊成2票反對2票棄權、154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順利通過表決。新修訂的證券法、公司法將從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修訂的證券法拓寬了證券法的調整范圍,為混業經營預留了空間。總則第二條規定:“證券衍生品種發行、交易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依照本法的原則規定”。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現行證券法只是作為股票現貨交易法的地位。第六條規定:“證券、銀行、信托、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業務機構分別設立,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這為今后我國金融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混業經營提供了法律支撐,同時也為銀行資金間接進入資本市場準備了條件。 新修訂的證券法賦予監管部門在必要時可以采取準司法權,對有證據證明已經或者可能轉移或者隱匿違法資金、證券等涉案財產或者隱匿、偽造、毀損重要證據的,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批準,可以凍結或者查封。 新修訂的證券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證券公司為客戶買賣證券提供融資融券服務,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這一修訂有利于提高市場的流動性。為加強證券市場的基礎性建設,充分保障公眾投資者權益,新修訂的證券法還規定設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并規定了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新制度。 關于證券發行,新修訂的證券法增加了證券公開發行前,要履行信息預披露制度。如果證券發行失敗,發行人應負賠償責任。關于證券交易,新修訂的證券法規定,一是證券不僅可以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還可以在國務院批準的其他證券交易場所轉讓。這表明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法律框架得以確立。二是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方式為公開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方式,證券交易品種是以現貨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品種進行的交易方式。三是提高了上市門檻。申請證券上市交易,應當向證券交易所提出申請,由其依法審核同意。證券交易所決定暫停股票上市交易的限定條件和權責進一步明確。這表明我國的證券監管體系開始向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演進。四是完善了“持續信息公開”。第六十九條規定,信息披露資料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行人、上市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發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有過錯的,應當與發行人、上市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五是修訂了限制性條款,依法拓寬了資金入市渠道。第八十三條規定,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買賣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這與現行證券法規定不得炒作上市交易的股票有了相當大的變化。 在法律責任方面,新修訂的證券法作出多達48條的規定,比現行證券法多12條,而且新的規定更加注重對違法行為處罰的可操作性。 獲得通過的公司法修訂案,完善了公司設立和公司資本制度方面的規定,降低了公司設立“門檻”。新修訂的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三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五百萬元。允許設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但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十萬元。新法還擴大了股東可以向公司出資的財產范圍,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募集設立方式。 新修訂的公司法對股份回購做出新的安排。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公司可以收購本公司不超過已發行股份總額的百分之五股份,用于獎勵本公司職工,用于收購的資金應當從公司的稅后利潤中支出,所購股份應當在一年內轉讓給職工。 新修訂的公司法十分重視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以查閱公司財務會計賬簿的規定;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時,可以實行累積投票制的規定;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的規定。在公司符合分紅條件而長期不向股東分紅等情況下,股東可以要求公司收購其出資,退出公司;增加了股東代表訴訟的規定。當公司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公司權益而公司不予追究時,股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公司和自身的權益。 (社評)為創新發展締造良好生態環境 公司法、證券法修訂草案歷經三審,于昨日聯袂順利通過表決。業界預言:兩法修訂案的通過,將為中國企業和資本市場的轉型鋪平道路,并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公司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細胞,公司的規范運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前提。我國公司法頒行于1994年,分別于1999年、2004年作過兩次修訂。但是,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的發展,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不修訂便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樣,現行的證券法于1999年施行,其時我國證券市場已經走過近10個年頭,2004年8月,進行了第一次修訂。如今,隨著資本市場和整個金融業的迅速發展,以及資本市場的自身制度變革,原有法律在許多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修訂完善早已是迫在眉睫。 正是立足于發展與改革的現實需要,新修訂的兩法充分體現出立法的前瞻性,為市場創新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比如,在新修訂的公司法中,打破了上市公司不得回購股票的限制,允許上市公司回購不超過發行總規模5%的股票,并可用于內部職工激勵。此舉將在股權激勵等諸多方面,給上市公司注入活力。又比如,新修訂的證券法對混業經營給予了法律支撐,這又為以后的金融改革預留了回旋余地。對資本市場來說,其更為直接的意義是,為銀行資金間接進入資本市場做好了準備。此外,新證券法還修訂了原來限制證券公司對客戶融資融券業務的規定,此舉為券商業務創新和提高市場流動性埋下了重要伏筆。人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再配之以相應的政策安排,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將迎來一個新階段。 新修訂的兩部法律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強調了對中小股東和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在新修訂的公司法里,賦予了持有公司股份3%以上的一個或多個股東提案權,同時要求完善股東訴訟機制,進一步擴大股東知情權范圍,以實現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與此相呼應,新修訂的證券法僅僅在法律責任方面就增加了10多條“新規”,強化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比如,健全了證券市場的持續信息披露制度,明確了違反持續信息披露制度的處罰和民事責任;重新界定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客戶三大禁止交易行為的內涵與外延,并規定了違法行為人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加強了證券市場的基礎性建設,如設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和規定了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新制度等。新的公司法和證券法在保護中小股東和中小投資者這一點上的高度一致,體現了一種以尊重中小股東為主線的全新的“股權文化”。從長遠看,這一新文化理念在我國現實土壤中的植根與成長,既是我國資本市場的幸事,也是市場經濟整體發展的福音。 從本源上說,證券法是公司法的延伸。法學界認為,公司法、證券法修訂草案連續兩次同時接受審議,體現了極強的相關性。在立法精神上二者相輔相成,在許多細節問題上,已形成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事實證明,只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作,我國資本市場才會有清潔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只有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才會給更多的公司提供優化資源配置、快速做大做強的平臺。為此,我們堅信,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證券法,將共同締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數以萬計的公司企業將由此茁壯生長,我國新興資本市場將從中獲得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3)最近幾年,全球經濟似乎總是擺脫不了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歐美股市在本世紀初的連續三年低迷,伊拉克戰爭、石油價格翻番以及颶風等自然災害,但這些都無法與可能爆發的禽流感更讓經濟學家和決策者憂慮。 盡管最近一些有關“H5N1病毒”或“禽流感”在亞歐各地出現的案例已經不斷見諸報端,但經濟學家仍然堅信,爆發一次世界性的“禽流感”、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喪生的可能性還“非常低”。因為,現在還無法確定“禽流感”一定會發展成為一種可怕的人與人之間傳染的疾病,并引發一場大規模的流行性傳播,盡管“禽流感”已經開始在亞洲和歐洲傳播,并導致60多人死亡。 一些醫學專家認為,即使禽流感不發展成為一種非常致命的疾病,但今后10—20年里,流行性感冒仍然會有可能爆發。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全球大約2000萬-5000萬人的性命,1957年,另一種流感再次爆發。1968年,一種“豬流感”爆發,大約有100萬人因此喪生。 美國可能損失930億~2170億美元 美國流行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邁克·奧斯特霍爾姆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最新的臨床醫學、流行病學與實驗室研究表明,目前的H5N1或者禽流感有可能引發類似1918年那樣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 他說,由此造成的旅游與貿易中斷而產生的損失將無法估算,一國、一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都可能面臨突然停滯的危險。 ING銀行分析師羅伯特·卡耐爾表示:“流行性傳染病可能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無疑會使經濟產出大幅下滑。但人們由于擔心傳染,可能改變生活與工作模式,這將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為了解禽流感可能造成的經濟殺傷力的規模,一些經濟學家正在研究2003年爆發的“非典型性肺炎”的影響及經濟后果。盡管與流感相比,“非典”是一種傳染范圍小得多的疾病,當時它使25個國家的8000人被感染,死亡775人,其中加拿大有44 人死亡。 卡耐爾說,“非典”使一些旅行和貿易活動中斷,特別是一些工作場所深受影響。“非典”使香港經濟GDP增長下降了2.6%,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也因“非典”失去了2.8萬與旅游業相關的工作崗位,經濟損失超過20億加元。亞太地區在這場持續6個月的“非典”疫情中,經濟總損失達400億美元。分析人士稱,如果再爆發一次類似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勢必將造成經濟災難。 卡耐爾說,“我們尚無法從GDP的角度量化潛在的經濟損失,但我們認為一個比較現實的估計是,美國GDP有可能下降10多個百分點。對于像歐洲和日本這樣經濟增長速度比較慢的經濟體,大規模的傳染病有可能使他們近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烏有。” 目前,全球經濟產出每年大約為41萬億美元,經濟年增長率為4%左右,世界經濟的損失注定將是一個無法估算的天文數字。 最新的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稱,如果美國15%的人口感染禽流感,經濟損失將達930億美元,如果感染比例達到35%,經濟損失則有可能飆升至2170億美元。 世界第二大保險經紀商———美國怡安保險經紀公司指出,這樣的大規模事件將無法承保,美國各大公司要對勞動力短缺有所準備,25%的雇員可能染病而無法工作。 防范禽流感需數十億美元 禽流感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達到今年8月下旬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的卡特里娜颶風造成的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主要是指美國經濟因人員傷亡導致的收入和生產損失,以及因此增加的防疫和醫療保健支出等等。 專家指出,美國經濟學家對禽流感可能造成的經濟后果的估算,其目的是為了敦促美國政府引起注意,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1999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稱,類似的流行性疾病可能使美國的死亡人數多達20.7萬,大約73.4萬人被迫住院治療,直接經濟損失達713億—1665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因商務往來中斷造成的潛在損失。 該報告作者之一、美國疾控中心高級衛生經濟學家馬丁·摩茲爾近日表示:“如果要考慮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性傳染病,我覺得有必要借鑒1968年的經驗。” 摩茲爾說,全世界可以做好充分準備,盡量避免“H5N1”病毒變異成為一種可怕的人際傳染的疾病,但我們不可能防止今后幾年不爆發某種形式的流行性感冒。他說,在20世紀,地球上爆發了3次大規模的流行性感冒,因此誰也不能保證在21世紀地球上就不再爆發類似的流行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傳染病爆發應急主管麥克·瑞恩10月21日表示,國際社會將大規模生產疫苗并采取其他措施,需要花費至少“數億美元”,以防范未來數月內人類流感的大面積爆發。 美國政府計劃為儲備禽流感防治藥物開支25億—30億美元,而國會批準的預算已達39億美元。而開發流感藥物的瑞士羅氏公司、英國疫苗巨頭葛蘭素史克公司將成為抗禽流感支出的主要受益者。 經濟學家還擔心1918年大流感重現的另一個原因是,當年的大流感中,死亡者最多的一部分是那些正處于生產力最高的人群———20歲—40歲之間,而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老幼者。奧斯特霍爾姆說,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可能是,禽流感如果爆發,投資信心將被摧毀,那么全球經濟將在數年內都處于動蕩不安之中。 三、一周市場基本概況
四、一周基金排名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