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文:我國企業年金何去何從(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8日 14:38 中國養老金網 | |||||||||||||||||||||||||||||||||||||||||||||||||||||||||||||||||||||||||||||||||||||||||||||||||||||||||||||||||||||||||||||||||||||||||||||||||||||||||||||||||||||||
中國社會科學院 鄭秉文 二、DB與DC之爭:本質是兩個制度安排之沖突 ——帶來不同的經濟結果和社會前途
(一)、養老金的四個世界與法律制度兩個淵源 從前文大量數據可以看出,歐美之間企業年金資產占GDP的比重差距很大,家庭金融資產的比例也存在很大差距。為什么英美的企業年金必歐洲大陸的要發達?為什么美國的企業年金中DC型比例發展速度要快與歐洲且DC比重也大于歐洲?為什么DC型比重大的國家企業年金占GDP的比重就大?原因在哪里? 對于這些問題,西方學者也在不斷的探索之中。英國牛津大學著名養老金專家G·克拉克(Gordon Clark)教授所做的貢獻具有典型性,他利用他太太是養老金公司律師的方便條件,走訪了許多英語國家養老基金內部外部的相關專家,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一本重要著作《養老金資本主義》,書中他對此做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論述 。在他看來,歐洲大陸的養老金發展水平遠不如英國,是出于第一個檔次的階段,這要歸結為歐洲大陸沒有英國的盎格魯-薩克遜(Angolo-Saxon)傳統等原因,就是普通法的傳統。但是,與美國比較起來,英國又遜一籌,雖然美英同屬盎格魯-薩克遜傳統,但事實上,戰后以來尤其是70-80年代以來,美國養老金的發展速度已遠遠將英國甩在了后面,英國與美國相比不在一個檔次上,因此,克拉克教授為區分英美之間的差距,稱美國為盎格魯-美利堅(Anglo-American)傳統。克拉克大聲疾呼,歐洲應該趕超英國,而英國應該迎頭趕上美國;它們三個經濟體在養老金上形成了三個梯次。 無論是公共養老金還是私人養老基金,作為資本主義標志之一,其規模大小具有重要意義,較大的規模就必定形成一個產業,對金融制度結構形成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金融管理理論與實踐變革的關鍵催化劑,進而成為主導全球證券市場的新型金融工具的一支重要生力軍;這是因為,巨額的養老基金將極大地影響民族國家和全球的經濟結構和運行質量,并且對公司治理結果具有重要影響,因為員工通過養老金而占有生產資料,受托人、受益人、代理人和發起人之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養老金資本主義,進而對資本主義的“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影響:員工通過養老金購買的股票擁有公司,而眾多的養老基金依賴于發達的金融市場,而發達的金融市場依賴于發達的養老金資本主義,而發達的資本市場離不開龐大的養老金資產,換言之,眾多受益人依賴的就是養老金資本主義。這就是盎格魯-美利堅傳統下的養老金資本主義的本質。 克拉克認為,正是由于說英語的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擁有英國式的普通法傳統,所以,它們在養老基金的性質、結構和監管上十分相似;所以,它們的養老金就比歐洲大陸國家和拉美國家更為發達;所以,美國就能成為許多類似J.P.摩根等全球性巨型一流的金融公司的所在地;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正在發生向盎格魯-美利堅養老金模式的轉變。 世界上法律起源主要可以分為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和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兩大法系;繼受英國式的普通法系傳統的國家主要是說英語的一些國家;而歐洲大陸法系的傳播則主要是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等。所以,絕大多數繼受大陸法系的亞非拉國家的養老金水平與歐洲大陸本土相比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實際存在著養老金的四個世界,而不僅僅是克拉克所說的三個檔次。 不同的法系傳統是導致不同養老金發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眾多學者的研究對此已經給出了驚人的相同答案。 不同的法律傳統不僅可以對養老金制度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問題的表象,根本問題在于其對財產制度和金融市場所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那么,我們如何解答這個經濟現象? (二)、兩個法系傳統導致兩個不同的經濟結果 有研究表明,無論采用何種測量方式,普通法系國家的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都比大陸法系國家的發展水平要高,例如,1960至1992年普通法國家比大陸法國家人均實際GDP增長率大約年均多出0.5%左右 。此外,一般來說普通法系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也比大陸法系高出一些。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英國在整個70年代的經濟自由度比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要低,但從8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恢復,到90年代便回到普通法系6個國家的平均位置。據筆者猜測,這很可能是80年代撒切爾夫人采取大規模改革措施帶來的結果。 表2: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國家經濟自由度比較
普通法和大陸法兩個不同法系之所以導致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果,是因為這兩個法系之間具有較大的差別: 第一,它們對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能力不同。普通法系的彈性比大陸法系更大一些,比較更能適應金融發展的要求,在法律彈性與滿足金融發展需求的能力之間,后者出現的缺口要大于前者,所以,后者由于缺乏有效的彈性和適應性而難以支持金融的發展。 第二,它們對私有產權的保護程度不同。從對債權人和股東的保護程度來說,盡管各國的法律差別很大,但一般公認的是,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對其保護程度為最強,而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為最弱;從對投資者保護程度的執行效果來看,也是普通法系的英美等國表現得最強,而在大陸法系中,以法國為起源的法系國家表現最弱,以德國和北歐各國法律體系為起源的國家表現居中; 第三,它們對資本市場的促進作用不同。由于上述等原因,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的資本市場一般都比大陸法系的國家要更為發達一些,而大陸法系國家的資本市場一般都比普通法系的國家要落后一些,其中,尤以法國為起源的大陸法系國家的資本市場發展速度為最慢,并且資本市場的整體成熟情況對其經濟體的整個發展階段的依賴程度要更強。 (三)、大陸法系的僵硬與繼受國家的相對落后 1,大陸法系在后進國家占統治地位 世界上的法系可以主要被分為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以歐洲大陸法系,這是從大的方面來劃分;但從小的方面看,它們還可以被細分下去,例如,大陸法系還可再分為法國法族、德國法族,也有學者在繼續劃分除北歐法族;還有學者將之劃分為更多的5-6種之多;甚至僅就《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又可分為比利時模式、盧森堡模式、意大利模式、西班牙模式等多達8-9種以上 。 如同普通法系中存在著盎格魯-薩克遜與盎格魯-美利堅之別那樣,采取普通法系國家之間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同樣,采取大陸法系的國家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即使采取同一個法族例如《法國民法典》的國家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之間也存在差異性。 據法學家的研究,在大陸法系中,兩個最典型的不同法族是《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前者比后者更為僵硬一些;于是,采取法國法族的國家在經濟上普遍要比采取德國法族的國家略遜一籌。由于《法國民法典》比《德國民法典》早誕生了近100年和其它許多歷史原因(例如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拉美殖民地的擴散傳播),繼受法國法族的國家數量遠多于繼受德國法族的國家數量,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經濟現象:德國法族的繼受國數量較少,散布在歐洲和東亞,經濟較為發達,而數量較大的相對落后的國家均為法國法族的繼受國,它們幾乎遍布拉美和非洲。 這里以《法國民法典》為例來看其歷史傳播的軌跡與現代經濟狀況之吻合。 《法國民法典》誕生于拿破侖作為第一執政時期的1804年,因此也被學界稱為《拿破侖法典》。200多年來,《法國民法典》廣泛傳播,經久不衰,歷經嬗變。 《法國民法典》最先在歐洲開始廣泛傳播開來: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摩納哥、瑞士、馬爾他、羅馬尼亞、葡萄牙、波蘭、拉托維亞、俄羅斯、德國的部分地區,后來又被北美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等許多國家廣泛繼受。 在非洲,約有21個法國前殖民地國家基本完全繼受了《法國民法典》;在亞洲大約有5個,如越南、老撾、柬埔寨、敘利亞、黎巴嫩等。 在中南美洲,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墨西哥等比較早的繼受了《法國民法典》,并維持至今未變。有些國家例如玻利維亞,它是南美州第一個制定民法典的拉丁美洲國家,1831年民法典基本上是《法國民法典》的翻譯版,只不過在其中加了一些西班牙法和西印度群島法。可以說,在整個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世界里,《法國民法典》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 《法國民法典》傳播到了世界七大洲中除大洋洲和南極洲之外的五大洲,受其影響的政體和經濟體多達48個之多,以目前世界上181個國家政體計算,占據了約26.5% 。 可以說,《法國民法典》是世界上最長壽、傳播最廣泛的民法典。如果說它借助于武力占領和殖民統治而得以傳播還不足以證明其先進性的話,那么,在對上述幾十個國家和政治實體進行統計之后發現,在法國的干擾因素消失后仍適用法國模式的政治實體有21個,占總數的約56.7%;為此,有法學家認為,“這一過半數比例誘使我相信《法國民法典》的先進性,但一看這名單上的國家要么是歐洲的法學小國,要么是非洲和亞洲的后進國家”。“正因為《法國民法典》的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在其傳播過程中,它攜帶的法國因素與受影響國的當地因素雜交” ,于是,法國民法典就成了大陸法系中“統治”大片落后國家與地區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民法典了。 2,大陸法的僵硬與缺乏彈性導致企業年金制度不發達 大陸法不僅對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表現出不盡人意的僵硬性,而且法國本土的無數次修訂與繼受國嬗變過程中也同樣顯示出缺乏適應性。 第一,《法國民法典》在法國本土和海外變異200多年,但總體來說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的需求。 為了與近在咫尺并日益強盛的德國進行競爭,《法國民法典》自誕生以來就不斷修改,僅在法國本土就修改了百余次;據初步統計,至1999年,已全部或者部分修改條文855條,占全部條文的37.5 %;已全部或部分廢除的條文184條,占全部條文的8.06 %;新增條文456 條,占全部條文的20% 。其中,大規模修改就至少有兩次,一次是1904年3月在《法國民法典》100周年之際,法國司法部曾設立近百人的委員會提出新民法典的草案]。 另一次是1945年,法國為二戰中的失敗所震動,成立了由12位教授、法官、律師和公證人組成的民法典改革委員會重訂法國的民法典,目的是為了抗衡年輕的、影響日益擴大的《德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這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使之在物權法和債法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是,至今為止,《法國民法典》的信托精神還是始終沒有樹立起來,遠不適應金融市場的需求,無論是私人養老金制度還是公共養老金制度,其落后程度和改革的屢次夭折,即使在歐洲,法國也是最落后的國家之一;經濟上大國與金融市場上的侏儒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法學家考證,《法國民法典》在200多年的嬗變和五大洲的傳播歷史中變異不大,尤其是19世紀各國建立的民法典,有的幾乎是完全抄襲《拿破侖法典》,有的是拿它當藍本而斟酌損益,有的是用它做參考而自立門戶。它們幾乎沒有一個是不曾受過《拿破侖法典》之影響 。于是,這些繼受國的金融市場也好,養老基金也罷,在世界上都應屬第四個檔次,只有拉美幾個國家由于特殊原因,其公共養老金(或稱社會保障)制度十幾年來發生了較大改革。 第二,正是因為其僵硬的特點才使《法國民法典》萬變不離其宗,成為一面旗幟。 200年來,世人對《法國民法典》的解釋、評論、褒揚都從未間斷過;確實,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一部法典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制定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考慮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平衡,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但是法國本土的不斷改進和海外各國的變異并未觸動法國法族的內核,萬變不離其宗,于是,《法國民法典》流傳至今,長壽不衰,既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法典,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法典,成為大陸法系的一面旗幟。正如拿破侖晚年被囚于圣赫勒拿孤島時所言:“我的光榮不是在打過四十次的勝仗,因為滑鐵盧之一敗便可使它們完全被人忘記了。但永久不能被人忘記,而且可以與時間共存的,卻是我的《民法典》” 。 (四)、法律制度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 學界對普通法和大陸法這兩大法系的評價由來已久,二戰后對其爭論除了發生在法學界以外,也不乏卷入了許多大思想家如哈耶克、韋伯等世界級大師。在我國,對《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價值評斷與爭論也非常激烈;幾年前我國在民法典編撰過程中還曾引起一場激烈的大討論:有學者強烈反對以《德國民法典》為基礎編纂我國的民法典,而有學者則偏向于《法國民法典》為基礎;對這場論戰甚至有學者將之稱為是“世界民法典編纂史上的第四大論戰”。誠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集中在編撰體系與立法技術上等,是“對德國民法模式說不”,“打破德國民法模式”,還是傾向于法國模式,甚或雜取百家,為我所用。由于這個爭論主要是圍繞著我國民法典編纂起草思路而展開的 ,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不同法系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同影響的文獻,尤其還未看到不同法系對我國經濟和福利制度不同影響而展開討論的文獻。 法律制度對經濟結果是有很大影響的。戰后以來出現的法和經濟學的研究日益融合趨勢起碼就說明了學界試圖對其做出理論詮釋而做出的努力。如果說“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出現證明了經濟學向法學和其它研究領域正進行著擴張,那么,法學對經濟學的結合于交叉更是令人矚目,于是,出現了一個新學科“法與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它包括法律—經濟學(Law—Economics)、法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The Law)、法律的經濟學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法律的經濟方法(Economic Approach to Law)、經濟分析法學(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法律經濟學(Legal Economic)、經濟法理學(Economic Jurisprudence)等,這其中包括以產權制度和法律制度關系的“產權經濟學”、以經濟制度演變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制度經濟學”,等等。法與經濟學的融合和交叉進入70年代以后已成為一個潮流,據悉,美國大學法學院幾乎形成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即每個法學院至少必須有兩名經濟學教授 。 其實,從法律制度入手來研究和觀察經濟現象這本來就是經濟學的本來面目,這一點,無論是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馬克思,還是當代西方經濟學,都是如此。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其本質來說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有關財產、契約、政府管制等法律問題的綜合闡述,從而給出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的研究說到底也是對其經濟現象中法律制度的一個總結,那就是,法的關系根源于物質的經濟生活關系;在馬克思看來,法律關系的背后必有一定的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又是通過法律制度反映出來的,因此,法律與國家都是以人們的物質生產及其相互關系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 。 記得還有一位經濟學家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好的法律制度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壞的法律制度將是對國民財富的一種剝奪。 說到底,經濟研究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是個制度安排問題,而制度安排則是個法律制度的選擇及其社會安排問題。既然秩序與自由、效率與公正,它們的社會結果來自于法律制度的選擇,那么,不同法系產生不同的經濟結果就是自然的了。 不同的法律制度對養老金制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財產制度和財產關系上。 那么,為什么不同法系對養老金制度和福利制度會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就養老金制度來說,這兩個法系的本質區別在哪里?為什么對其影響的差異性如此之大? (五)、不同法律制度下的監管方式對其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不同的法系對企業年金的監管方式具有不同的傳統,而不同的監管傳統則對企業年金的發展又將產生不同的作用;由此推動下的不同資本市場成熟程度和企業年金發展水平又要求具有不同的監管方式。這里引用的一個圖形對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做了很好的解釋。 圖4:不同法系傳統下企業年金發展水平與監管 從上圖的橫軸和豎軸之間的對應關系中,我們可以發現法律制度與企業年金(資本市場)之間具有某種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可以成為分析法律制度與企業年金二者關系的一個工具;利用這個工具,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企業年金在不同法系環境下的適應程度,同時也可以發現企業年金(包括資本市場)監管模式與法律制度二者之間也具有很大的關聯性。這些關聯性如下: 第一,普通法國家里,經濟開放度相對較高,資本市場和企業年金的發展水平一般也高于大陸法的國家;這一方面說明了普通法傳統對企業年金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同時,其經濟環境一般都比較成熟,資本市場比較發達。 第二,普通法與大陸法對企業年金的監管方式也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前者的監管制度比較靈活,更為強調協商過程的作用,強調對第三方監管和私人部門權力積極性的利用。正是這種靈活的監管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年金的發展。 第三,這個關聯性還可以從反面來解釋:正是由于普通法對資本市場和企業年金的發展更具有誘發作用,或說企業年金對普通法更具有適應性,所以,這些大環境的總和共同又影響了監管體系的干預方式,改變了法律對企業年金的監管模式;而這種靈活的監管方式又進一步促進了企業年金和資本市場的繁榮,深深影響了企業年金的內在本質。 第四,大陸法國家更傾向于許可證制度等數量因素的限制與監管,從而導致協商作用的發揮受到較大限制,私人市場的行業監管能力就比較弱,空間較小,監管的彈性就相對缺乏,于是,企業年金等金融機構的數量就相對較少,資本市場也相對不發達;這反過來又進一步限制了金融的發展。 (六)、兩個法系中的信托因素是關鍵 1,兩個法系對養老基金產權的不同解釋 養老金資產權利來講,大陸法與普通法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財產的絕對一元所有權,而后者則存在著財產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就是信托問題。可以說,信托是普通法和大陸法之間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大陸法排斥信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堅持的財產不可分割的原則,這是繼受信托的一個基本障礙。 第一,普通法系存在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信托”。信托概念源于英國的衡平法,它是通過對受托人施加衡平法上的義務來獲取受益人的財產權的;這是英美法系的一個獨特的制度,在大陸法系就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類似相對應的制度和概念;在普通法系忠,盡管管理人是法律上的所有人,但其權利受到另一個財產利益即受益人的財產利益的制約,即“財產管理人”和“財產受益人”是分離開來的。于是,信托的概念是建立在雙重所有權概念基礎之上的: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權,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權。 但大陸法系堅持的是一物一權主義,即“物權法定主義”強調的是財產的絕對一元所有權,它堅決維護財產權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一項財產不應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財產所有人,并且財產的處理權和管理權均由“合同”來決定,不承認同一財產權的分離,即使在共同所有人的情況下,每個“共有人”都是整個財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絕對所有人。 第二,大陸法系中強調的是“合同”,沒有“信托”概念。與普通法系占主導地位的英美相比,大陸法系的產權制度決定了歐洲大陸的信托概念非常之弱或說基本不存在,而“合同”的概念卻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從而導致這樣一個現實,即源于合同法理論的“債”的概念逐漸成為大陸法系理論的核心之一,合同概念的范疇比較廣泛,甚至包含某些類似信托的制度安排,例如通過第三方利益合同來實現類似于信托的財產制度的安排等,進而,在絕對的一元所有權原則之下,“合同”的作用逐漸取代了一切,并由此發展成一整套完善的代理制度,這樣,就出現了寄存-保管-委托-代理等一系列特殊的合同。但是,歐洲大陸法系的這些類似于信托的委托代理制度與普通法系中的信托制度還是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那就是,它不具有信托制度中的靈活性,而顯得比較僵硬。 2,“信托”與“合同”的本質區別 第一,信托的本質。信托文件與合同文件的本質區別在于當事人與財產權之間法律關系的不同。信托的本質是一種獨立的財產管理制度。所謂信托關系是一種以信托財產為中心的法律關系,即一種由他人進行財產管理、運用或處分的財產管理制度,這個制度要求財產權的概念具有四層含義:一是對財產的實際使用權;二是獲取財產收益的受益權;三是實施對財產的管理權;四是對財產的處分權。這四種權利各有具體的、豐富的內容,可以形成不同的范圍和不同的層次。這四層含義意味著財產權的復雜、分立、獨立和分離:委托人將其財產交由受托人管理、受托人與受益人完成對財產權內容的分配,即委托人享有財產權當中的占有、使用和處分權;受益人享有財產權當中的受益權。 于是,信托合同就與普通合同具有許多不同之處。 第二,信托合同和普通合同的主要區別。信托合同與普通合同存在許多區別,主要有三:一是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即信托文件是由委托人和受托人作為訂立人設立的,而受益人并不作為訂立主體體現在信托文件當中,即信托文件契約訂立主體和信托當事人并不完全一致;而合同文件是當事人之間合意的契約性文件,其契約訂立主體和合同當事人是完全一致的。二是財產權利確立基礎的區別,即信托當事人與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承載的依據是不同的,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內容、財產權利(債權)實現是以契約形式約定的方法取得,即通常所說的合同自由原則;而信托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內容、信托財產所有權及所有權權能的分配是直接根據法律規定實現的。三是適用的法律關系的區別,即信托法律關系雖然可以通過合同形式設立,但與普通合同相比,它的特殊型還在于,普通合同要求當事人之間應當支付對價,即合同都是有償的;而信托合同是委托人單方面交付信托財產,并不要求受托人支付對價;在未作約定的情況下,受托人履行對信托財產的管理義務是無償的。 3,養老金信托與非養老金信托的2個本質區別 商事信托形式的出現是工業化社會——即使在大陸法系國家——的一大發明;養老金信托的發展是20世紀信托擴張的一個必然結果。在許許多多的商事信托類型中,養老金信托被更多地吸收進入傳統的信托法,成為信托靈活性在養老金制度運用中養老金法和信托法融合的一個成功典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國內稅局1921年就曾要求,除非養老計劃資產完全投資與保險合同,否則應采取信托的形式;1974年美國頒布的《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強制性要求企業年金的全部資產應以信托的形式持有。 養老金信托與非養老金信托之間有2個明顯的區別: 第一,養老金結構采取信托形式就等于保護了基金財產的獨立安全性。根據英國Air Jamaica Ltd v.Charlton(1999)的判例,英國樞密院及其判例認為,“信托是提供養老金的一個工具,因為準確地講,如果受托基金持有人喪失支付能力,受益人對基金依然享有權利,根據其賦予的財產權可以申請養老基金中他的那個份額。采用信托機制為其帶來的額外優勢就是養老基金持有人必須要執行嚴格的公平原則。 ” 第二,信托制養老金具有完全的繼承權。由于信托制常常與DC型相聯,而DB型則不傾向于信托制,所以,一般來說,英美國家的實踐是,DC型信托制養老金在投保人死亡時,類似儲蓄的賬戶資產可以完全由指定的遺屬受益人予以繼承,而DB型養老金則按照事先的約定行事,有的企業和國家規定的條件稍寬一些(例如年金產品的形式),有的嚴格一些,主要在于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協調和談判。 (七)、養老金模式與法律制度的互動關系 1,不同的企業年金制度對法律制度的需求傾向是不同的 第一,養老基金的融資形式與養老計劃的法律組織形式。財產權利的法律組織形式是一種制度安排。養老金的信托模式管理就是一種特有的法律組織形式。企業年金或稱養老基金的DC還是DB,是養老基金財產關系的一個金融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種融資形式。 第二,DC對具有信托概念的法律制度具有天然的訴求。由于DC制度是基金積累制的,余額就很大,是呈滾雪球式的,并且周期很長,一般都是30-40年,這樣就要求其投資回報率較高一些才可行,否則,低于通脹率就不能成立。DC的這些金融特征必須要求其資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將其財產管理權游離之外才能滿足上述要求;于是,DC型的養老金制度對其法律組織形式的需求必然是信托式的,并且,在長達幾十年的產權游離期里資產營運的每個環節必須實行專業化管理,由不同的專業化機構對每個環節進行專門管理,交給專業機構進行營運才能達到超過通脹率的收益率只有這樣,DC才能成立。 第三,DB對信托制度沒有必然的要求。雖然從理論上講DB也可以采取信托形式,但由于DB是非積累性的,即收即付,實際余額較少或幾乎沒有,養老計劃的收入大體等于支出,所以就基本無需投資管理,即使略有盈余,對資產流動性的特殊要求也無需進行長期的像DC那樣幾十年的終生投資的策略安排;由于制度(養老計劃)收入基本等于支出,這就意味著制度收入基本為零,于是這也就意味著出現了一種債務債權關系,即雇主對雇員的一種負債。“債”的屬性自然符合大陸法“物權法定主義”所強調的財產絕對一元所有權,對大陸法所強調的財產權一致性和唯一性具有強烈的訴求,所以,歐美絕大部分DB計劃都是雇主單方繳費,而雇員則無需繳費,這就是DB計劃的一個內生性,實際就等于在雇主與雇員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老板欠工人的養老金。所以,在養老計劃內部,實際形成的是一種“合同”關系,而非DC下的共同主體投資的關系。在這樣條件下,對雇主手里只有把少量的余額來說,一個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金融機構,也簽訂一紙合同,這就又一次形成了另一個契約關系,而遠非信托關系。于是,對DB模式下大權在握并風險獨擔的雇主來說(在DC下投資決策一般是通過協商共同決定或雇員個人分散決策),他的訴求自然也是大陸法就完全可以了,而無需什么別的信托制度的要求了。就是說,在DB制度所產生的沖動,事實上是一個“雙重合同”制:雇主欠雇員的,金融機構欠雇主的。 第四,DB的本質是一個“三重合同”的債務關系。DB的“雙重合同”關系——內部是雇主與雇員之間,外部是雇主與金融機構之間——到此還沒結束。如果考察美國和英國成立的國家擔保公司來看,事實上還存在一個“一對一”的合同關系即企業與國家之間的合同關系。國家為防范DB造成的潛在社會風險而強制要求所有DB型企業年金為其繳納保費,或全部DB計劃自動加入國家再保險公司,這樣,他們之間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合同關系:一旦這個企業出現支付危機,擔保公司就要對其“接收”或稱托管,為該企業工人退休者支付養老金。所以,DB的本質事實上是一個“三重合同”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債務“連帶”關系,是一個工人與企業、企業與機構、企業與國家的“三重債務鏈”的關系,說到底DB計劃是一個最終由國家最終買單作擔保人的工人與國家之間的債務合同關系,而遠非DC型計劃的信托關系那樣簡單,因為DC型制度下的關系事實上是個工人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關系當中,國家的責任只是維護市場的公平性,是個監管人即裁判員而已,而不可能卷入其中成為一個運動員。 2,不同的法律制度框架對企業年金不同類型的發展取向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一,縱向看——歷史上兩大法系導致了兩種不同的養老金結果。嚴格意義上講,企業年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只有100多年的時間。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是,由于歷史局限性,二戰前基本只存在DB這一種形式,甚至在相當長時期人們根本就不知道DB和DC這一對概念為何物,人們對企業年金的認識也很粗淺,歐美當時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當DB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甚至成為一個障礙的時候,DC便出現了。這是發生在戰后的事情,準確地講是70年代。歐美雖然同站在一條起跑線上,但是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美國DC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歐洲,到今天,在短短的大約三十里,DC已風靡美國,而歐洲則是步履蹣跚,起色不大,基本還是以DB為主(英國情況稍好)。 第二,橫向看——當今歐美企業年金的不同發展趨勢帶來的啟示。歐美企業雇主放棄DB和轉向DC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壓力幾乎是相同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要求勞動力跨國界和跨部門流動時具有良好的便攜性;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要求雇主要輕裝上陣;勞動市場的多元化和就業崗位的靈活化等。在這些特征方面,DC比DB的適應性更大,這就是70年代以來DC打敗DB的根本原因:市場需求。但在同樣的需求面前,歐美之間卻出現了不同的供給,即不同的法律制度對DC型企業年金的供給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是歐洲的需求小于美國嗎?答案正好相反:歐盟是當今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一體化組織,是成員國之間勞動力流動最大最頻繁的一個區域組織,是對企業年金便攜性“一體化”程度要求最強烈最迫切的一個區域組織 ,從純粹的市場需求角度講,DC的發展速度應遠快于美國。但事與愿違,究其原因,我們不能不說大陸法系起到了相當的負作用。 3,“好”的制度安排對企業年金具有正面的促進和優化作用 即使在70年代以前,美國和英國的DB型養老金也比歐洲大陸其它國家發展得要快許多,無論從覆蓋率還是從資產占GDP比例上——正是這個原因才致使這兩個國家不得不為眾多的DB計劃和龐大的DB計劃成員成立擔保公司;換言之,普通法造就了一個養老金文化的氛圍,進而成就了一個龐大的養老金資本主義。進入70年代以來,盡管導致歐美之間DC不同發展速度的原因較多,情況復雜,但不同的法系傳統是一個不可否認的重要因素:美國得益于信托文化與信托制度的法律環境,而歐洲受制于信托法律制度的缺位。當經濟社會發展對DC產生需求時,不適宜的法律制度環境必將阻止和抑制DC的發展。 無論是70年代以前的DB還是后來的DC,美國企業年金制度獨領風騷而令歐洲側目,一個關鍵因素是不同的法律制度的結果。 4,不同的法系造就了不同的資本市場 由此看來,不同的法系對養老金具有不同的直接影響;而不同的養老金發展水平對資本市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不同的法系造就了不同的資本市場。 一般來說,采用普通法國家的資本市場都好于大陸法的國家,即凡是股市較好的國家一般都是采用普通法的國家。普通法較大的彈性為企業年金留下了較大發展空間;信托傳統為眾多DB迅速涌向DC轉變創造了客觀條件,并成為資本市場為數不多的幾只長期性資金之一和戰略投資者。 反過來說,DB和DC這不同的企業年金制度對兩個不同的法系具有不同的追溯要求。如果一國企業年金是DC型信托制,那么,30-40年的資產長期性決定了它必須要求其財產制度需具有安全性,對安全性的制度訴求必然導致其財產的相對獨立性即財產的管理人與所有人之間的分離,或稱財產權的幾十年的“游離”,而管理人對財產暫時管理權的競爭必將導致其投資收益的最大化,而最大化收益的追求必將導致其采取“謹慎人”策略。于是,信托型企業年金計劃采取的一般都是謹慎人投資原則,這個投資原則與長期性養老基金的投資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它的利益;相反,數量投資原則一般都發生在股市不太發達的國家,而這些國家的養老基金一般都是DB型的,因為DB型養老基金則一般都是非長期性資金,自然無需采取謹慎人原則。 這就是不同法系條件下資本市場不同結果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八)美國案例:1974年立法對資本市場和養老金的促進作用 1,美國DC制度對其資本市場的促進 據美國ICI研究所2006年2月9日披露的數據和2005年度報告的統計,截止到2005年,全世界共同基金資產總規模為17.28萬億美元,美國就占55%即近10萬億美元(亞太非洲為11%,歐洲34%),而1974年在頒布《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時只有358億美元 ,30年時間增長了300多倍。據估計,在這10萬億美元中,養老金大約占一半以上并絕大部分以信托形式持有。以經典的DC型企業年金401(k)為例,1990年資產為3.85千億美元,2004年激增到2.1萬億美元。還有一組最新的數據:2003年美國全國退休資產為12萬億美元,其中DC計劃2.9萬億,DB計劃1.8萬億,個人退休賬戶(IRC)3萬億,聯邦政府養老計劃1萬億,地方政府養老計劃2.3萬億,年金產品1萬億;而1990年全美退休資產才僅為4萬億,上述其它各項分別是9千億,9.2千億,6千億,3.4千億,8.1千億,3.9千億 。 美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的歷史說明,制度是重要的,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有什么樣的結果;規則是重要的,只要規則變了,游戲結果就要隨之發生變化;還說明,制定制度和規則的政府更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制定反了游戲結果就翻了,規則制定錯了社會長期利益就違背了。 美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首先得益于企業年金的蓬勃發展;而企業年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DC型信托制的迅速膨脹;而推動DC型信托制企業年金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立法主要是1974年的《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 那么《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是怎么規定的呢? 2,美國《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的強制性規定 美國1974年頒布的《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對企業年金的信托形式做了嚴格的強制性規定。第29章《勞工》第403條第1103款《建立信托》第a節《以信托形式持有的計劃資產與受托人的權利》明確規定:“除了b節規定的《例外》以外,計劃的所有資產都需以信托形式由一個或多個受托人持有。受托人的任命如同本章第1102(a)所規定的,既可以信托工具的形式也可以計劃工具的形式,還可以任命個人,如果他接受任命的話。受托人享有排他性的壟斷權利來經營和管理計劃的資產”。第b節《例外》是這樣論述的:“本款第a節不適用于(1)該州允許經營該項業務的保險公司發出的保險合同和保單的計劃的任何資產;(2)類似保險公司的任何資產或由類似保險公司持有的計劃的任何資產;(3)……計劃資產以一個或更多的由第26章第408條規定的托管賬戶的資產” 。 美國資本市場之所以有今天,公司員工之所以養老資產充足(截止到2004年,美國5400萬個家庭中9200萬人持有共同基金,60歲員工的平均退休賬戶余額為17萬美元 ;),1974年頒布的《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ERISA)確立的信托制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沒有1974年這個法案,就沒有美國今天的養老金市場。 美國1974年《雇員退休收入安全法案》說明,立法導向是重要的,立法內容是重要的。 獨家聲明: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鄭秉文教授授權中國養老金網和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作者本人或中國養老金網的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致電:(86-10)82628888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