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飼料作物。常稱黃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烏豆。
專題摘要:一季度,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1000萬噸,同比增長30.4%,進口大豆中八成以上來自美國。作為黑龍江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被稱為國產大豆“最后守望者”的九三集團,今年第一季度成為進口大豆最多的黑龍江企業。[評論]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首批151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是以大豆加工為主導,集國際貿易、資本運營為一體的大型大豆經營加工企業集團。
集團總部位于哈爾濱經濟開發區,下設8個直屬分公司(分廠)和兩個控股公司,總資產27億元,年加工大豆700萬噸,銷售收入逾100億元。
集團主要產品有大豆食用油、豆粕、大豆胚芽、大豆保健食品等三大系列20余個品種,其中食用油在黑龍江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以黑龍江地產大豆為原料的系列產品通過德國基因時代和中檢集團非轉基因身份保持認證(IP認證)。
作為黑龍江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被稱為國產大豆“最后守望者”的九三集團,今年第一季度成為進口大豆最多的黑龍江企業。
“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中在沿海地區建有分廠的只有九三集團。2004~2007年,九三集團在沿海的大連、天津、廣西三地上馬了大豆壓榨項目,以方便對進口大豆進行加工,每年加工能力450萬噸。
消息人士透露,黑龍江一季度進口的大豆主要來自兩家企業,一家是九三集團,另一家是黑龍江地方儲備糧公司,其中九三集團一季度共進口42.3萬噸大豆。 [全文]
九三糧油是中國本土最大的大豆壓榨企業,此前在國外轉基因大豆壟斷中國市場之時,它以堅持加工本土非轉基因大豆而被外界所關注。
對于如今的轉向,田仁禮更多的是無奈:在其背后,是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價格嚴重倒掛的現狀,以及隨之帶來的產區大豆加工企業大規模停產的事實。[全文]
11日,海關總署發布預警報告,今年一季度我國大豆累計進口量超過1千萬噸,同比增長30.4%,其中黑龍江省同比增幅高達84.5倍。葉檀表示,國家收儲成了政府掏腰包,享受甜頭的卻是美國農民,她建議嚴格區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實行定向收儲。
葉檀強調,大豆進口數量大增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國家收儲,而是外資操控國際產業鏈,國家喪失了主動權。她建議,嚴格區分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實行定向收儲。[全文]
幾年來,面對國內大豆市場的不斷“淪陷”,一系列措施不斷出籠,但國產大豆似乎被套在一個死結里,越掙越緊,依舊難解今天國產大豆逐漸被擠出市場的現實——國產大豆的機會還有多少?
國儲收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但卻加劇了國內對于進口大豆的依賴;另一方面,提高進口關稅,雖然對國產大豆起到保護作用,但又對國內的油脂企業形成沖擊。似乎無論采取哪種政策,都無法兼顧各方,始終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由于中國等國家的需求強勁,美國農業部最新的油料作物預測報告(4月10日)顯示,2008/2009年度美國大豆出口將達到創紀錄的12.1億蒲式耳(1蒲式耳約等于27公斤),約合3267萬噸,種植面積也將達到創紀錄的7600萬英畝。
在廉價進口大豆的沖擊下,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在東北大豆主產區收儲的600萬噸如何消化將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如果進口大豆的增勢不減,最近兩年內都將很難實現順價銷售。 [全文]
中國對進口大豆的旺盛需求不僅幫了美國農場主的大忙,也間接為美國的農業巨頭孟山都公司帶來了滾滾利潤。
由于中國市場需求的旺盛,在今年3月發布的油料作物展望報告中,美國農業部將2008/2009年度美國大豆出口的數量上調到3225萬噸,而2006/2007年度美國大豆出口的數量是3159.8萬噸。 [全文]
今年初以來,由于國外植入了抗病蟲害基因的轉基因大豆生產成本低,加之中國大豆種植規模小而分散、品種不一、成本居高不下,導致非轉基因的中國大豆出現了銷售困難的局面。
國產大豆在洋大豆低價沖擊下面臨的嚴峻形勢,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探索建立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產業合力,從而拯救危機中的中國大豆產業。[全文]
2004年,因為大豆價格的先漲后跌,加上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國內壓榨企業損失慘重,有近70%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與此同時,企業在那一年集中采購進口大豆,喪失大豆的定價權。
一業內人士指出,就市場而言,低價進口菜籽的沖擊將使國內油脂價格上漲有限,甚至喪失對菜籽的定價權;中長期來看,國內菜籽對外依存度加大,這將不利于國產菜籽菜油產業的做大做強。
雖然國家收儲不是一個新事物,但對于國儲大豆來說,卻是頭一遭。因此,在進口大豆低價大量涌入之下,高價收儲大豆是不是在自找麻煩?
劉兆福承認大量國產大豆待在糧庫里,會讓進口大豆進一步蠶食國內市場。田仁禮說,現在東北市場外資的食用植物油市場份額已經占到60%左右,在大豆國家收儲之前,外資的市場份額還只有40%左右。 [全文]
進口大豆成本價跌破3000元/噸后,黑龍江油廠再也無利可圖。同時,由于市場無豆可買。11月中旬,幾乎全省的油廠,都停止了收購和加工。據黑龍江大豆協會統計,這些企業本來每天可以加工1萬噸大豆。
企業從收購市場上的消失,更鞏固了國儲在收購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陳彥貴說,在齊齊哈爾當地,進入國儲的指標被反復炒賣,最初的時候,20元就可以買到一噸指標,后來漲到了50元一噸。 [全文]
從2007年開始,國內很多媒體都在關注國際農業資本對國內大豆和食用油市場的爭奪。而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11月,海關總署更發出預警,指出外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
然沒有擋住國際資本巨鱷對大豆市場的逐步蠶食,目前又面臨與大豆相關的一切行業失控的局面時,是否能夠背水一戰,爭奪大豆定價權,化解民族產業危機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