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買樓真特別,可以討價還價”;“自由選擇,自由砍價”;“‘自由市場’徹底打破買樓陳規”;“自由市場,由你開價”……這是近期報紙上醒目的房地產廣告的說辭。
記者買樓記
為搞清樓市“自由市場”究竟怎樣砍價、砍價幅度到底有多大等問題,記者扮成買家走訪了廣州的許多樓盤,了解到一些真實的情況:多數樓盤都或多或少在價格上有著浮動的空間,少則幾千元,多的高達數萬元(每套房)。
幾天前,記者隨睇樓車來到北部某個樓盤,聽完售樓小姐的介紹,看過樣板房之后,記者選定了一套76平方米的(15樓)套房,售樓小姐很快計算出:總價約54萬元,優惠價約47萬元。此后記者對售樓小姐說:“我很喜歡這套房子,就是價格太高了。”“那么,你認為多少錢合適呢?”售樓小姐忙問。記者說:“根據這套房的地理位置及質素條件,應該在35萬元左右。”售樓小姐接口說:“如果你成心要買,價格問題可以和我們經理進一步磋商。”記者一看有戲,就跟經理“磋商”了約30分鐘,基本敲定在40萬元價位上。
不但如此,記者在其他樓盤也都遇上類似的情況,講的都是類似的話,只是砍價的空間有大有小而已。
“砍價”是一種銷售策略
就樓市中存在的砍價問題,記者采訪了做這類廣告的樓盤的銷售部經理。其中一個盤的銷售經理說:“宣傳而已”。而另一個盤姓譚的經理卻說:“這是我們的一種銷售策略,就像到市場購物買菜一樣,可討價還價。因為現在的樓市供過于求,是買方市場,買者選擇余地很大,賣者就以交通、環境、價格、折頭、配套等來吸引客戶。可以自由討價還價,則是我們用以吸引客戶的手段。”
記者在采訪廣州市方圓集團市場策劃部梁經理時,他說:“‘自由市場’砍價,是種炒作,是一種相對冒險的行為(也帶有不正當競爭的成份)。廣州房地產發展到今天已是微利時代了,價格的透明度也比較大,一分錢一分貨,同一地段相同質素的價格都差不多,價格波動的幅度不能太離譜。”
廣州市升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市場推廣部黎經理認為:“這種砍價方式售樓違背了房地產的定價原則(定價原則———根據成本價、物業特性、推廣周期、銷售費用、利潤等因素,由專業公司審定出參考價),對品牌形象的影響較大,上億元的生意,不能沒有規矩。”
一種銷售方式,一種策略,又是一種方法論,目的在于把房賣出去。
“砍價”背后的思考
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商品價格的波動屬性,買樓畢竟不是買菜,買菜砍價往往是以“角”或“元”為單位,即使砍價手段不是很高,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太大。而樓盤作為昂貴商品,砍價低則幾千元,高的多達數萬元,對買家而言當然要慎之又慎。畢竟對多數置業者來說,買樓要用去其大半生的心血。
對商家來說,絕不會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手,那么會在什么價位成交呢?買家就需要了解同等樓盤的實際價格,貨比多家,才能以最低價買到樓。
如果真有樓盤故意抬高物價來砍價,是不是真的涉嫌不正當競爭?砍價買樓對樓市的價格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會不會使樓市價格出現混亂?政府又應怎樣來調控呢?
總而言之,既然有了這么一種買樓方式,作為買家,就應當引起重視,在買樓時應慎之又慎。(記者 文成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