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霞:我發言的題目是《民營企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力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我國全國教育界享有盛名,也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了很多優秀的人力資源和管理人才,而且在管理教育中,教育界非常注重研究和傳導戰略思維,因此今天的論壇我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我感到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
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看來關鍵就是在于必須是有戰略性,而新興產業的背后往往就是新興技術,而新興技術的背后往往又是艱辛而漫長的努力和錘煉,正因為是艱辛和漫長的,才能突顯出戰略性。我們一定要看到,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真正的戰略的思維。眾所周知,在應對國際金融魏紀中,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出關于國務院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非常引人注目。該決定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確定為現階段國家需要重點培育并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提出了相應的實施路徑,以此切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無庸諱言,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為什么要加快戰略發展的新興產業呢?我體會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特征分析:一是從國外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無一不在思考、籌劃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美國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奧巴馬政府為了應對危機,不止在具體的戰術層面有很多動作,最突出、最顯眼的,也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打造方面先聲奪人。美國的復蘇相對于中國比較緩慢,但是它并不意味著在戰略主動方面就一敗涂地。恰恰相反,如同當年政府啟動的星球大戰戰略,引領美國經濟占到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制高點上,以及當年克林頓政府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戰略,引領美國經濟再次站到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制高點上一樣。今天的奧巴馬政府有可能通過適時發展云計算、低碳經濟等等又一次站在全球產業的制高點上。這就意味著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之后的美國競爭力,將重新依托于戰略新興產業脫穎而出,不僅不會衰敗,而且還會強勢整合,并再度拉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我們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在很多方面還帶著強烈的,甚至是無可奈何的躍進色彩。但是中國要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要加快躍進,以至最終實現超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體會,中央政府為什么要下大力氣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就是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我們企業界更應該認真貫徹落實。從國內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乎中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它內在的要求在傳統產業,常規產業、優化調整結構的同時,不失時機,不遺余力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增強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后勁,以及深度融入全球浪潮后所日益緊迫的國際競爭力。如果我們是在30多年來,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盲目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革開放已將今天的中國推向經濟總量到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的地位,我們確實應該多一些更加深刻的思考。為什么在近代史上中國對整個人類沒有更多的原創貢獻,人類發展史上,幾乎所有稱得上世界工廠的國家都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有所作為。凡是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無不重視和切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今日之中國應當有志氣、有眼光,也有實力來部署當今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加快發展。以此來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便的轉變。這是歷史賦予我們,包括企業界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重大的事業。我們應當按照中央的部署,以當仁不讓的創業者的姿態和積極的精神參與,不辱使命。
這次國務院確定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領域比較廣泛,代表了未來技術發展和需求結構的變動方向。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最需要的是科技創新的推動,而創新的主要源泉就是來自導致生存的競爭壓力。目前我國已經有一大批民營企業活躍在這些領域,如華為公司就是在信息領域等方面享譽全球的民營企業,比亞迪公司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這些民企相對國企而言有更加靈活的運營機制,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和更為嚴酷的生存壓力。它們沒有國企所享有的政府信用支撐,更沒有壟斷企業那樣的市場排他性。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前景主要依賴于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頑強的奮斗精神,完全可以斷言,經歷了市場競爭過后的大風大浪的鍛煉,并且正在加快成長的民營企業,注定將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甚至是主力軍。
政府有關部門在配置政策資源的同時,一定要同等對待這些民營企業,甚至在同等的條件下應該優先考慮扶持這些民營企業。事實上我國每年登記注冊的技術專利之所以有70%以上的來自于中小企業,就是因為中小企業的競爭和生存壓力大,創新是它們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支撐。可以設想,如果政府能夠合理的配置更多的政策資源,去扶持一些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動,一定會通過他們更加密集的創新努力,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并且使政府的政策資源的實施效果也有所相應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