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薛兆豐:企業合并有何危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5日 04:42 經濟觀察報
青年學者,經濟專欄作家xuezhaofeng@vip.sina.com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上幾乎所有關于“合并”或“集中”的反壟斷案例和爭議,都繞開了“在允許價格歧視的前提下,壟斷是否還會導致社會凈損失”這一核心問題 企業合并有何危害?讀過一點經濟學的人,似乎都可以自信地提供答案:“企業合并會立即減少行業內的企業數目,從而提高合并后的企業的市場份額。當一個企業占有較大市場份額時,它就會形成壟斷,而且可能濫用其市場地位。” 我接著問:壟斷企業如何濫用市場地位?經濟學人會答:“壟斷必然導致價格的提高和產量的減少。”我再問:“為什么是必然?”他們會答:“壟斷之下,需求缺乏彈性,壟斷者可以通過提價和減產來增加利潤。如果這樣,壟斷者就不僅侵吞了消費者更大的利益,還空置了部分生產能力,造成社會資源的凈損失(deadweightloss),故壟斷必然導致經濟低效。” 我追問:“既然需求缺乏彈性,而提價又可以增加利潤,那壟斷者是否會提完又提、提之不盡?”答:“不會。價格提得過高,銷量就會太低,利潤反而會減少。壟斷者會設法把價格定在一個點,即再高一點會減少利潤、再低一點也會減少利潤的點上,這樣才能使壟斷利潤最大化。然而,簡單的圖線即可證明,這一點也恰恰是造成產量不足和資源空置的價位。” 朋友,假如您贊成反壟斷政策,又不想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層次,而要掌握一點令人心悅誠服的硬道理,那就應該熟悉上面三段論說。那是反壟斷的最強理由。是的,價格上升、產量不足和資源空置,是壟斷不可饒恕的三宗罪。歸根結底,反壟斷法從“限制企業做大”、到“禁止企業勾結”、再到“審查企業合并”,一連串政策都是建立在上面三段論說上的。 然而,我的批評是:前面的推理沒錯,但它們建立在一個假設上,即壟斷企業對其產品只收取劃一的單價!假如壟斷企業只能以劃一的單價出售商品,那壟斷企業確實會減少產量、提高價格和空置資源。問題是,這個假設符合現實嗎? 壟斷者只收劃一單價的假設,純粹就是假設。現實中,賣家都是設法針對不同的顧客,以不同價格出售其商品的。換言之,世上沒有不或明或暗進行價格歧視的賣家。“多買多送”、“精裝平裝”、“家庭套餐”、“高峰期價格”、“會員卡”、“優惠券”、“節日特賣”等俯拾皆是的定價現象,全都包含了價格歧視的成分。一旦允許企業進行價格歧視,它們就必然增產,直到所謂的社會凈損失消失殆盡為止,那么所謂“壟斷三宗罪”的推演就不攻自破。 一條食街,假如允許十家不同風味和檔次的餐館互相競爭可賺取最大利潤,那么即使這條食街歸一人擁有,他也會仿效十個競爭者作 “多元化經營”;反過來,假如這條食街只開一家餐館才能賺取最大利潤,那么即使這條街為十人分別擁有,他們最終也會合為一家作“規模經營”。要賺取一條食街的最大利潤,或許要通過“多家小店競爭”,或許要通過 “一家大店獨營”,兩種選擇的優劣因時而變。但無論如何,只要允許企業進行價格歧視,那么經濟效益的高低,就與企業壟斷與否無關,與企業數目或其集中程度無關。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上幾乎所有關于“合并”或“集中”的反壟斷案例和爭議,都繞開了“在允許價格歧視的前提下,壟斷是否還會導致社會凈損失”這一核心問題。相反,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些不可能有答案或即使有答案也不能推斷壟斷對社會有害的問題上去了。這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包括: 一、合并是否會掩蓋或促成勾結。在司法過程中,企業之間的勾結尚且難以確證,多家企業一旦合并為一家,奸商們關起門來搞勾結豈不是更難偵察?出于這種古怪的邏輯,反壟斷執行者對合并懷有敵意。這種敵意在前面已經剖析過了。 二、如何界定市場。市場的劃定,直接影響對企業的市場份額的評判。要控告別人壟斷,就得把市場劃小;要替被告辯護,就得設法把市場劃大。經濟學者炮制過不少計算市場份額的公式。究竟市場如何劃分?企業有沒有邊界?這些問題下期討論。 三、如何判定壟斷。還有一種似是而非的壟斷判定法,是看一個企業是否可以通過操縱價格來提高它的利潤。如果能,就斷定它具有壟斷地位。問題是,我們已經指出,即使對壟斷企業來說,能令其利潤最大化的也只有特定的定價方案。假如這種方案已經在實施,那么變動價格就只會減少它的利潤。這就意味著,尚在摸索最佳定價方案的企業,因為利潤還有上升的余地,所以就有可能被判定為壟斷;而已經在實施最佳定價方案的企業,由于利潤已經達到最大,所以不管規模多大,都不會被判定為壟斷。這種測試方法顯然不可行。 四、是否出現提價和減產現象。一般認為,提價和減產是合并導致壟斷的確證。目前的法庭技術,已經在利用復雜的回歸分析,來比較企業合并對價格和產量的邊際影響。問題是,即使合并導致了提價和減產,也仍然可能是資源被挪用到其他價值更高的用途上而導致的。我常舉的例子是,假如鐵路客運市場化,政府不再補貼,那么公路和航空客運會取而代之,這時鐵路客運提價和減產就是好事。 五、是否應該保護本來應該失敗的競爭者。這是關于“合并”的反壟斷討論中最具諷刺意味的。臭名昭著的案件,當推1962年的“布朗鞋廠公司(TheBrownShoeCase)”。美國最高法院禁止被告合并,理由不是預測合并會導致產品提價,而是預計會降價,從而傷害那些生產效率較低的工廠。 法官以典型的 “反壟斷雙語”寫道:“謝爾曼法要保護的是競爭,而不是競爭者。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國會通過保護小企業來促進競爭的意愿。國會理解,維持分散的企業和市場,有時會導致成本和價格上升。在權衡利弊時,我們必須防止集中。我們必須重視這個決定。”沒見過比這更自相矛盾的說法了——“謝爾曼法要保護的是競爭,而不是競爭者”,但我們有時必須通過保護競爭者來促進競爭!要是不讓法官把想法寫下來,我們往往就不知道它有多么荒謬。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