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占陽:馬克思恩格斯論普遍幸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 18:13 人民網理論頻道
王占陽 當我們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應當追問:社會主義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人們為什么追求社會主義?而當我們認真追究這些問題時,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社會主義的社會根源,實際就是由嚴重的社會不平等所形成的苦樂不均的社會狀況,社會主義的人性根源,就是人類追求幸福的天性和人的善良本性,社會主義的認知根源,則就是人們逐漸看到,只有通過社會改造,才能實現普遍幸福。由于這些根源的普遍存在,所以,古往今來,世界歷史中出現了許多關于構建普遍幸福社會的主張、思想和學說,許多志士仁人、社會大眾更是為構建普遍幸福社會而付出了艱巨的努力,而且現在也已取得了許多歷史性的重大成就。從十九世紀起,人類對于普遍幸福的追求開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也正是從這時起,人類的這些追求普遍幸福的主張、思想和實踐也開始有了一個廣泛通用的名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社會主義”。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看出,所謂社會主義,實際就是人們追求普遍幸福的主張、思想和實踐,就是能夠實現普遍幸福的各種制度安排,就是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幸福的新生活,因而也就是人類的理想境界之所在。由此,我們還可以看出,所謂社會主義,也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與己無關的,而正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幸福都密切相關的。我們追求社會主義,實際就是追求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就是追求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幸福的實現,就是追求只能以普遍幸福為條件的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就是追求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幸福的理想境界。那么,這樣的目標,難道不正是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追求嗎? 由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事實上,追求普遍幸福、實現普遍幸福、享受普遍幸福,這就是整個社會主義的靈魂之所在,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精神”之所在,因而也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之所在。而由此所決定,無論社會主義者們對于這個靈魂、精神、本質的自我意識達到了何種程度,它也仍然有如一根紅線,貫穿于全部社會主義的思想和文獻之中,進而也規定著全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方向。 所以,我們看到,譬如,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說:“我們的一切行動,應以快樂和幸福為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普遍幸福”。 18世紀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巴貝夫說:“社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幸福,而幸福存在于平等之中。”法國革命家、“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提出者羅伯斯庇爾說:“我們最終將看到普遍幸福的曙光。”著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說:“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而圣西門則又更為直截了當的說: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以實現普遍幸福為直接目的的社會制度”。(《圣西門選集》,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99頁。) ……這就表明,早期社會主義者已經提出,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實際就是普遍幸福。 馬克思、恩格斯是早期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忠實繼承者,也始終對于他們的理論成就抱有高度的敬意。他們說:“德國的理論上的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忘記,它是站在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這三個人肩上的。雖然這三個人的學說含有十分虛幻和空想的性質,但他們終究是屬于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智士之列的,他們天才地預示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證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636頁)。 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實際也是將普遍幸福放置在了社會主義最高價值的崇高地位的,而且對此給予了進一步的論證和闡述。 譬如,青年馬克思就曾充滿激情地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頁。) 而馬克思的一生,也正是為實現人類的普遍幸福而奮斗的一生。 馬克思在談到宗教問題時還曾說明:“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頁。黑體是馬克思加的。) 而“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也就正是實現人民的普遍幸福。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共同指出:“邊沁根據愛爾維修的道德學建立了他那正確理解的利益的體系,而歐文則從邊沁的體系出發去論證英國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7頁。黑體是馬克思、恩格斯加的。) 而我們知道,邊沁的核心主張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實現普遍幸福的主要環節,就是實現工人階級的普遍幸福。對此,恩格斯指出:“英國工人在他們所處的那種狀況下是不會感到幸福的;在這種狀況下,無論是個人或是整個階級都不可能像人一樣地生活、感覺和思想。顯然,工人應該設法擺脫這種非人的狀況,應該爭取良好的比較合乎人的身份的狀況。”而在社會主義的生產組織下,“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3頁。)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大量論述表明,他們的最關心的,也正是如何實現工人階級的普遍幸福。 不僅如此,作為普遍幸福思想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主張通過實行社會主義使資產階級人士也獲得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們的完整口號是“解放全人類”,而并不是僅僅解放工人階級。他們甚至提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他們的徹底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使之不僅揭示了工人階級所遭受的奴役和苦難,而且同時也揭示了金錢和物質對于資產階級的廣泛奴役、以及資產階級人士由此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他們實事求是地指出:“在資產階級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了金錢而存在的,連他們本身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4頁。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窮得只剩下錢了”。) 但在勞資對立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又不能不“擔心別人會用暴力來破壞他的幸福”。特別是,他們所享受的物質生活實際“僅僅是我們的丑惡的制度所引起的表面上的享樂,它是和目前享受這些虛偽的特權的人們的理智和良心相矛盾的”,因而也就“并不是真正的人生樂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 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6頁。) 這種“一味追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的好”,“把丑惡的物質享受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毀掉了一切精神內容”的“更壞的享樂主義”,實際只是一種“心甘情愿地丟掉人的本性”的生活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6頁。) 因而也就是缺乏真正的人生樂趣的生活方式。不僅如此,這種“幸福生活”同時又是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幸福為代價的,而“經驗稱頌那些給絕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頁) 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既然資本主義同時也使資產階級人士成為了金錢和物質的奴隸,并因此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生幸福,那么,作為徹底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自然也要努力使之獲得解放,使之也能“自由地發展他的人的本性”,也能過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也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幸福。 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頁。) 社會主義就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種社會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所以,馬恩又始終把“十九世紀的偉大經濟運動所引向的目標”歸結為一個目標,這就是“人道目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頁。) 而所謂“人道目標”,實際就是“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就是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頁。) 因而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能享有人所應有的幸福生活。 最后,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中還曾指出:財產公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論證的。”這些原理就是:“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個人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 頁。) 這就表明,《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 頁。) ,實際只是社會主義制度層次上的一種概括,而并不是社會主義深層價值原理層次上的概括。而從這兩種層次的關系來看,事實上,不是財產公有,而是普遍幸福,這才是社會主義的真正的終極原理。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套用毛澤東的一句話說:社會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普遍幸福! 由此,我們也就不能不說: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所謂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普遍幸福主義。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