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敗局》:打開中國式失敗的黑匣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11:37 經濟觀察報
楊軼清/文 據說,報告文學或財經作家出書后有兩個煩惱。一個是怕書賣不動;一個是送人情書送到手軟,因為書里涉及的企業和人物繁多,都是真人真事,他們都希望作者能送他們一冊簽名本做紀念。前些天碰到剛剛外地巡回簽售演講歸來的吳曉波,他的《大敗局》續集在各地走貨很快。吳曉波開玩笑說:《大敗局》是“人情損耗”最少的一本書,因為書里的主人公大都已經“無法送達”。而跟本書無關的其他的企業界朋友,作者往往因為對方有 “不吉利”之顧慮而不贈書。 讓吳曉波感到欣慰的是,這本因為“彩頭不好”而不敢送人的書得到了老板們的捧場。這些年走訪企業,吳曉波都能在老板書柜里看到自己那本《大敗局》的身影,包括那些他不好意思送書的企業界老朋友,也都悄悄地去買了來。 確實,失敗是人人不希望面對,但又是誰都無法回避的。而且,成功的法門可能無法復制,但失敗的陷阱卻可以提醒后來者勿蹈覆轍。吳曉波在自己打開的這扇企業治理“邊門”里越走越深。2001年他捧出的《大敗局》引發了人們對中國企業宿命的深入思考,今年推出的續集《大敗局II》,從更寬的視野和更長的歷史維度,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式企業的成敗規律。 按照哲學家的說法:時間是朝著壞的方向走的,所有有形之物最后都以朽壞為歸宿——無非是體面善終或是橫尸荒野。《大敗局Ⅱ》里的那些明星們,無論德隆、科龍(格林柯爾)、三九、華晨、托普、順馳還是健力寶、唐家兄弟、顧雛軍、趙新先、仰融、李經緯、宋如華,都是風云人物。可是,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和他們的締造者,并沒有能夠全身而退——體面的善終。 從《大敗局Ⅱ》的案例看,時間確實沒有朝著好的方向走。因為就連這些悲劇人物的“死法”,相比多年前也看不出有什么“進步”。至少在吳曉波所選取的這九個案例之中,沒有一個公司是因為競爭對手的強大而失敗。1997年的科龍利潤達到6.6億元,是《亞洲貨幣》雜志評選的中國最佳管理公司;它的背景是,在當時,國內冰箱廠商依靠價格戰,擊潰了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而科龍則是連續8年的電冰箱產銷量第一。1997年的健力寶產品銷售額超過50億,在中國飲料行業產量、總產值、銷售收入和稅利四項上都排第一。德隆曾經號稱是資本市場上永遠不倒的“長莊”。華晨幾乎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奇跡。順馳擴張的高峰時期,號稱要超越萬科成為行業領袖。鐵本則隱藏著中國民營鋼鐵行業舉人的野心。 這些公司曾經是其他競爭對手的噩夢,但他們并非戰死在沙場,而是困死在沙灘,就像一條跳出水面但沒有掉回水里的不幸的魚。這也許正是吳曉波所想要探尋的中國式失敗的基因。 在全球化時代,什么樣的中國籍公司更具生命力和競爭力?經常因為“水土不服”而頭暈目眩的跨國公司能不能從中尋獲“偏方”?到底有沒有所謂最佳的“中國式”公司生存法則?他們的衰敗是宿命注定還是時運不濟?《大敗局II》的主角仍然是大公司,但小企業,或者,比他們自己還大的跨國公司,一樣能夠獲得許多有益的鏡鑒。 這是一個充滿機會、誘惑和奇跡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斥焦慮狂躁和冒進的時代。他們相信“時間無法壓縮,速度可以追趕”,他們雖然不會公開否認所謂的“寧要500年,不要500強”,但無法抑制內心欲望的膨脹,一味求大求快,吞噬了他們作為企業家的職業精神,違背了基本的商業邏輯。有時候,失敗的原因看起來如此簡單,就如同他們當年的成功一樣不可思議。 如何構建良性的基于企業原點的社會生態平衡,關系企業和企業家的安全和效率,這是本書的重點和一個基本視角。政商博弈、原罪等均從此處衍生而來。 企業經營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關鍵就是要匹配。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體系里,商人的站位和商業的邊界如何做到“到位而不錯位、越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卻應該是他們的基本功。 而這一點恰恰在西方案例中找不到對應的答案,也是我們的MBA課堂所無法提供的。本書以理性的視角提供了深入的解析和解答,這對如今“還活著”的企業來說,是避免前車之鑒的金玉良言。 失敗并不可怕,也不可恥,可惜的是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失敗。只有從根本上建設我們成熟的商業倫理和商業文明,才可能減少失敗,至少是那些“低級的失敗”。這是前后兩冊 《大敗局》帶給我們的共同思考。 大敗局Ⅱ 吳曉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249頁29元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