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鴻儒:中國金融改革名將 金融教育家(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 11:24 新浪財經
著書立說 談及幾十年來金融改革的難點,劉鴻儒表示主要是難以突破“理論禁區”。 關于這個禁區,業界有一種更為詳細地表述為“蘇聯版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現實問題的沖突”。改革開放后經濟實踐的巨變使原有的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已經無法解釋、適用或是推動實踐的發展,而改革者采用的新方法又飽受質疑,爭論此起彼伏。 劉鴻儒為了要推動改革,往往從理論啟蒙入手,著書立說,演講,借助媒體宣傳,讓現代金融理論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認可,以減少改革阻力。 “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學術思想難以達到很深的層次。關鍵是劉鴻儒關于現代金融理論的啟蒙,在當時意義重大。”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萬建華是“五道口”“老三屆”,他表示,“劉頭”的貢獻最重要的是對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但理論學術上也占有同樣的份量。 “他是中國轉軌金融學的啟蒙人,金融改革實踐的探索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對劉鴻儒金融思想的評價簡短而有力。 夏斌曾是“五道口”81級學生,與吳曉靈、胡曉煉是同班同學。2005年11月,他和數百位“五道口”學生齊聚一堂,在“劉鴻儒學術思想研討會”上共同研討、總結了老師的經濟金融理論學術成果。夏斌說,中國金融改革可分為三方面:銀行改革,包括商業銀行改革、重組、注資;金融市場和市場化機構的建立;央行的宏觀調控。這三方面都是劉鴻儒最先進行闡釋和實踐。從銀行改革理論方面看,20多年前,當時不能提“商業銀行”的概念,在劉鴻儒的推動下,主要提的是“銀行企業化”,就是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當時他想盡辦法,一定要把大銀行改革成商業銀行。為此,先組建了交通銀行等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作示范,探索建立商業銀行之路;從金融市場學方面,在中國金融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金融市場學進行介紹的,是劉鴻儒編寫的《金融市場》一書,該書從理論到組織架構、從工具到法律法規進行了介紹。為探索中央銀行學,劉鴻儒和沃爾克(時任美聯儲主席)進行交流,撰寫了《漫談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一書,完整地介紹中央銀行理論。 不管是在人民銀行、體改委、證監會工作期間,還是在退休以后,劉鴻儒對鉆研學問都抱有積極的熱情。他表示很愿意做實際的工作,但卻不喜歡依葫蘆畫瓢的墨守陳規。他說把新理論應用于富有生氣的實際工作,會使理論不致于空洞和枯燥,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創新,產生新的生命力。他在上班之余,勤看書勤思考,工作中每遇到癥結都喜歡研究解決對策,并用文章記錄下思考的結晶。 上世紀60年代,劉鴻儒頻頻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另與王蘭同志合作撰寫了《社會主義的銀行信貸問題》一書,與黃達同志合作翻譯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黃金》一書。上世紀70年代末,他用一年時間撰寫了《社會主義貨幣與銀行問題》,總結從老區根據地到“文革撥亂反正”后,整個新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和經驗教訓,以及如何發揮銀行作用等問題。書里的觀點基本上都是在原來的理論模式和計劃經濟模式之下,但是在最后一章節,他談到了社會主義的銀行的作用問題,提出應正確地對銀行進行重新定位,發揮它的作用。這在當時無疑于是一種“強烈的思考”。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一直筆耕不綴,除了與夫人王志玲同志合譯了《社會主義社會的貨幣理論基礎》以外,他先后撰寫了《漫談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問題研究》、《金融調控論》、《股份制在中國的實踐》、《劉鴻儒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探索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等著作,親自主編了《金融市場》、《金融基礎知識》等書籍達二三十本。這些書籍與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緊密相連。 1991年出版的《金融調控論》打破了計劃經濟的堅冰,除了貨幣供求理論部分外,還包括通貨膨脹及貨幣政策,并詳細論述了金融直接調控、間接調控等內容。這本書后來幾乎成了每個研究中國金融調控問題的學生所必備的參考書,在各種論文中被廣泛引用。1993年出版的《金融基礎知識》(與唐旭等合編),雖然字數不多,但概括得非常精煉,獲1995年全國十佳經濟讀物獎。2000年出版的《劉鴻儒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更是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指導思想的演變過程和改革的進程。2003年,出版的《探索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是在他給“五道口”學生開辦“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專題講座講稿基礎上整理而成。該書概括和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在資本市場理論方面的突破性進展,指出理論創新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靈魂,中國資本市場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的過程,是不斷突破理論禁區和計劃經濟傳統觀念的過程。廣發基金公司董事長馬慶泉博士將其總結為“新中國證券市場就知行關系而言,進入第二個階段,即理性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提煉和明晰,并開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的階段的代表作。 2007年,他又編寫了一本60多萬字的著作:《探索與思考——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中國資本市場建立和發展的歷程、重大問題的理論觀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思路。 他的學生候亞麗說:“先生的每一部著作,都是當年金融改革實踐的總結和對下一階段的探索與思考,極具歷史價值。” 而夏斌更是看到了“他不僅僅是把西方理論引進來,而且是結合中國的特點。現在按照國際準則,真正進入實質性的改革,還在走這個道路。” 還有人很羨慕劉鴻儒,說他是一個能影響政府決策的幸福的經濟學家。他在“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專題講座的內容,以及多次發表的觀點大多被主管部門采納。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事管理、教學之余,還能提筆撰寫出上千萬字的著作和講義、論文和教材等理論研究文章,大家都心生佩服,不知他是如何協調統籌安排時間? “三者確實存在著諸多矛盾之處,尤其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會出現分配不過來的現象。”劉鴻儒說,但是,三者做得好也可以相互融合。將管理實踐中碰到的多種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討論分析,或撰成文章或著作出版發表,思考又逐漸地從感性到理性,由點到面,由零散到系統。因此,將管理、教學和科研合三為一可以實現良性循環。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 “生活中很少看到他有閑下來的時候,至少是他的大腦。”他的學生易彬說,平常,只要是稍微有點空閑,他就會找出一些事情來做,若有一些稿子沒看完,他就隨身帶著,坐車、乘飛機有空就拿出來抓緊時間看。 劉鴻儒笑道:“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研究,有利于推遲老年癡呆癥。” 灑脫人生 今年,劉鴻儒和老伴王志玲同志剛慶祝了金婚紀念。 他們相識于東北,情定莫斯科,相攜相伴風雨同舟50載,相互之間默契十足。當他們共同回憶那些他們一起經歷的美好的激動人心的往事時,還不忘互相幽上一默,爾后,相視而笑。水晶像框里鑲嵌有50年前新婚之初在莫斯科大學前的留影,紅酒杯里映照著50年后古稀之年深眸對望中歡笑的目光,他們在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享受著家庭的溫馨和睦,現如今,相濡以沫共白頭,兒孫繞膝樂悠悠,夫復何求? 劉鴻儒打趣地說,在家里,老伴是領導,是董事長。其實,他不僅在家不耍派頭,在外面也是親切,隨和。大家都說“他不像一個當官的”。 外界評價他是那種為官時亦治學、治學時亦能發揮政策影響力的學者型官員,是一個豁達、灑脫的人——“沒有多少人不因自己仕途上的波折或人事爭拗而耿耿于懷,但有著幾十年官場生涯的劉鴻儒卻是個例外”。 他先后擔任人民銀行副行長、體改委副主任、證監會主席、全國政協八屆和九屆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但10多年來始終只是在這種比較具體的業務領導崗位上徘徊。曾有人為此打抱不平,“業務、能力、知識也夠上水平了,怎么卻沒有提撥上去?”也曾有記者直言不諱地問他,是否有些個人發展上的遺憾?他很坦然地笑答:“人適合干什么就該干什么,我本來就是干業務的,并不期望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負荷的事情,所以有什么遺憾呢?”“像我這樣的人,能做到人民銀行的常務副行長和證監會主席,就算機遇不錯了!” 劉鴻儒對自己作的評價十分樸實:“我是個業務型干部。”人民銀行有一位老領導曾在會上說,“我們的干部有兩種,一種是懂業務不懂政治,一種是懂政治不懂業務,兩種兼備的有,但不太多”。劉鴻儒初聽說這番話時理解不深,直到后來在實踐中體會才慢慢地懂了,“自己確實不大懂政治,心思都放在了工作、教書和寫文章上”。 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在知識方面,但凡有差距的地方他都積極去彌補,但在人際關系上,明知有弱點,卻聽任自然不愿花時間去作彌補? “不是所有人都能當演員,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劉翔,”劉鴻儒怡然自樂道,“是什么料就成什么材。我只是一個業務干部,自己定好位了,所以,我就知足了,所以我就常樂了,所以我就瀟灑了。” 退休后再無“案牘之勞形”,劉鴻儒雖然沒有“調素琴、閱金經”,但是,他退而不休——教書、研討、演講、寫作、打高爾夫球“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他的學生們“都一下子冒出來”,看望、拜訪、邀約不斷。這份滿足和快樂也許就是他今天不提自己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影響和功績,而依然樂意稱自己為“教書匠”的原因吧。 除了在“五道口”教學外,他還擔任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多家高校的兼職教授和訪問學者。甚至,他還在中華慈善總會擔任了副會長兼募捐委員會主席,呼吁社會對智障兒童給予幫助和關心。平素里遇上高興的事兒,他也會一時興起自掏腰包請學生吃飯。時常他還與三五好友,在陽光下的綠草地上,接受高爾夫球文化的挑戰,走路打完18洞,健身、交談兩不誤。 雖然他62歲才開始學打高爾夫球,卻出人意料3次捧走“賀龍杯”的冠軍獎杯。劉鴻儒說:“我一貫的信念就是不干則已,干就干好。打球也是如此。”他家里有一面墻上,一格一格的柜子里,數十個獎杯一長溜兒地整齊碼放著,都是他“打出來的成績”。 他酷愛讀書,但沒有書呆子氣。他也遭遇過一些坎坷的經歷,但從不把時間花在抱怨上,而是笑對生活,順其自然。即便是體力勞動,他都做得比別人出色。他從蘇聯學成歸國后曾先后兩次“下鄉”。1960年,他在上海南匯縣當公社社長,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大家都吃不飽飯,劉鴻儒餓著肚子“勒緊褲腰帶”和農民一起干活,討論如何拆掉吃飯不要錢的“大食堂”,退賠給農民無償調用的門板、鐵鍋等物品,給農民分自留地等;“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先后兩次被派到“五七”干校,種地,扶犁、撒種、除草這些農活他麻溜兒利索得跟老鄉的水平不相上下。后來,他又被派去曬場扛麻袋。裝滿谷子的麻袋重達百余斤,他一把抓住袋子兩頭送到肩上,扛起來就走。因為在下鄉干部中表現不錯,他先后被提拔為炊事班副班長、班長,廚房里諸如包餃子、蒸飯做菜那些活兒,甚至于殺豬,他樣樣都干得十分出色。 很多在大城市里長大的知識分子,大都無法適應農村繁重的體力活兒,可劉鴻儒卻駕輕就熟覺得不過是“小菜一碟”。人家對此納悶不已,“你是吃過‘洋面包’回來的,怎么能吃得了這些苦?” “后來的這些‘苦’,跟我小時候所經歷的苦難相比,都算不上什么。所以,再苦的日子,我也不覺得害怕了。”提起以往的勞動鍛煉劉鴻儒談笑自若。 都說成就劉鴻儒這個學者型高官最為輝煌的人生篇章是那長達40年的宦海生涯,但他靜水流深不愿談及一些人事細節,倒是有關于人生經驗的總結,他又慷慨又大方幾欲傾囊而出。 當官時,他沒有壞心,也不整人。在人緣關系上他不會搞歪門斜道,也不會曲意奉承,他雖然不欣賞八面玲瓏、世故圓滑的性格,但也不贊成太過于“一根筋”到底。“比如說在待人接物上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個優點,但同時如果不把握好度,不講分寸,不講場合,不分對象,想什么就說什么,就反過來會變成缺點。” 劉鴻儒擅于發掘別人的長處和優點,經常鼓勵學生和下屬。他尊重人,理解人,不處處以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去約束和衡量別人,對部下也從不橫挑眼睛豎挑鼻子地頤指氣使,即使是某些失誤和過錯也能平和以待。 什么叫過錯?劉鴻儒說人民銀行有一位老局長對這個詞的解釋令他印象很深:“過錯過錯,過則錯,不過則不錯。”貪杯傷身,飽食無益。人一生當中,最難掌握的就是這個度。搞改革,工作、生活,與人相處都有一個火候,如何能保證恰到好處地掌握分寸絕非易事。 可以精益求精,卻無法盡善盡美。劉鴻儒說有時他也難免會自己給自己“背包袱”——往往是不知不覺地進入飄飄然的狀態,處事待人都不清醒,當“碰了釘子”或被朋友“叫醒”以后,改了一陣又犯,犯了再改;有時又因失敗、挫折產生自卑情緒。 劉鴻儒也曾遇到過許多委屈和挫折,他年青時心態稚嫩,好面子,求上進,稍微出了點洋相便承受不起,后悔懊惱好幾天都情緒低落。但他后來深切地體會到,這是好事,任何一個委屈和挫折都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機遇,人不會永遠一帆風順,經歷了挫折才能進步,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戰。 許多學生都曾聆聽過劉鴻儒語重心長的教誨。但劉鴻儒說,這無非都是些眾所周知的大道理,沒什么特殊的,而且,經驗教訓即使別人嘮叨得再多也不如自己親自體驗一回來得深刻。 待人真誠,對于別人的困難,能幫則幫,這是他許多年來一直信守的原則。有時別人遇到他,笑談中提及多年前曾蒙他仗義相助之事,他卻想不起來了。“幫助別人忘掉是對的。”劉鴻儒說。他奉獻而不求索取,為之樂此不疲,也樂在其中。 問及為何能保持這種心態,劉鴻儒樂呵呵地回答記者說:“首先,這與我的生活經歷有關,保持心情開朗、擺正心態,這是關鍵的因素,人沒有私心不可能,但私心不能太重,遇到事情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考慮問題,也許心結就化解了;其次,要多方位地思考問題,進行橫向、縱向對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事物。” “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做得這么超脫,也是長年累月在反復摔打磨練中一點一滴慢慢體會出來的。”就像酒越釀越醇,劉鴻儒說,到老了悟出道,心胸也豁達了。 離休10多年,他在中國金融界依然威信不減,這與很多為官者下臺后,人走茶涼、銷聲匿跡的景況截然相反。 “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劉鴻儒是中國金融界出現的可能為數不多的這么幾個人之一。”現任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秘書長、“五道口”82級學生蔡重直對記者說,這個原因,無關于他曾是央行的“二把手”,也無關于他擔任過中國證監會主席的職務。 “第一,做到部級干部的人很多,但在金融界的領導者中,非平庸之輩而像他這樣成為領袖式人物的屈指可數。” “第二,幾十年來,像他這樣不論教書、還是做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都對研究學問抱有濃厚的興趣,一直在不停地研究問題,并親自撰寫文章、出版著作的人不多。” “第三,不管是在位和還是不在位,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為同學上課,包括推廣金融理財教育,像他這樣熱衷教育事業的人也不多。” “第四,他瀟灑、身體健康。有一次,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與國際的CFP組織在中國開了3次大型討論會,劉鴻儒就在一個星期內往返3地乘坐飛機,分別到3個城市發表3次不同主題演講,還開了4次會,講了兩個上午的課,而且晚上和老朋友吃飯,每頓飯還能喝上幾兩白酒,像他這樣好體質的人也不多。” 有幾個人能同時做到這幾個方面?蔡重直對恩師的精辟總結,入木三分。 南宋詩人尤袤曾說:“一本好書,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一生勇于接受挑戰,敢于創新的劉鴻儒就猶如這樣一本厚重的書——坎坷的經歷,灑脫的人生,堅韌的意志,執著的追求……他的人生豪邁,銳意進取,其精神和信念以及價值追求,在潛移默化、循循善誘中引導著后來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開拓創新,鍥而不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