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口述實錄:認識父親吳敬璉的開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22:07 中國經營報
父親是那種過于認真的人,做學問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我并不喜歡。我家的保姆宋媽媽就受不了他的怪脾氣,我們小時候的飲食,他都要找到理論依據,然后非得“科學”的執行。我到現在還不會滑冰,就是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去滑,非得讓我按教程來,否則就不讓出腳,我干脆不學了。不過我妹妹和我不一樣,她覺得父親認真的方式讓她一生受益。不過我發現,父親對待我們很嚴格,對待他的孫子就不一樣。我兒子有一次穿錯了鞋,不肯去上學,父親就束手無策,很無助地問我們該怎么辦。在我們小時候他可不是這樣,哪敢不去上學啊。 我的性格與父親不一樣,我們是兩個獨立的人。一代人與一代人總是有代溝的,這無法改變。我對他的經濟學毫無興趣。在我少年的時代,我并不想去了解他。直到31歲,我自己做了母親,開始認識到父親不知道我是誰,才開始有了了解家庭的想法。后來我奶奶逝世了,當我認識到我與奶奶的溝通并沒有完成時,已經不再有機會了。 對父親的了解,是一次推遲了的旅程,主要是因為我懶惰。我發現爸爸欽佩的那些人都有些共同特點:一個是有使命感,是大知識分子;第二是年齡上差不多都是他的父輩了,譬如孫治方、薛暮橋。如果套用心理學的分析,我估計是與父親1歲時就喪父的心理情結有關系。 有段時間,他跟我們宣布:“一個人不應該有兩件以上的襯衫”,就真的那樣了,我估計是因為他生于“資產階級”家庭,那個時候有很深的“原罪感”。現在他的襯衣早就不止兩件了。 就像我開始和你說的,我父親是個認真得讓我難以接受的一個人。 他是見一樣愛一樣的,我問過他,他的一個很大的遺憾是學問做得不專。也許你會奇怪,他怎么會這么想。除了經濟學,他對技術也很感興趣,要是遇到一個中關村的IT高手,他會像小學生一樣湊上去。有一段時間他迷上了電子,天天拿著個電烙鐵,后來買了一堆零件,準備自己組裝一個電視機。我媽一看他“走火入魔”了,把電烙鐵奪了下來。要不,可能今天的吳敬璉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工程師了。 爸爸后來想把電烙鐵送給我,我要電烙鐵干什么?沒要。后來,送給了我妹妹。 反正吳敬璉的認真是出了名的,遇到別人和他觀點不一樣時,他常常會爭辯,說起自己的觀點,滔滔不絕,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現在他年齡也大了,干起活來還是在連軸轉,我們勸告也沒用,不久前,有一次還在中歐上課時突然倒下了,把我們嚇的。 反正我不理解他的做法,干嘛那么拼命,這次寫書的時候,我也想找到他的“開關”,我相信一切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一開始,我想用“名”和“利”來解釋,但他對這兩個字并不認同,其實這是兩個中性詞。我奶奶家境不錯,所以我知道爸爸對“利”的動機并不大,但是他連“名”都否定了。 后來我換了種問法,才算勉強找到了爸爸的開關,我說,是不是你認定什么是對的,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做對的事情,對你真的那么重要。他認同了。 這只能用生長的時代來解釋了,他成長在工業革命思想的時代,那個時代,工業看起來無所不能。大家都相信人定勝天了。而且當時的中國環境,很多人都認為“救國”是活著的意義,不管是工業救國、實業救國還是科學、教育救國。他的開關也許就在這里吧。 但是我不能理解,你知道工業革命時代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人可以改變世界”,但像我這樣的后現代主義環境下成長的人,是懷疑這些的,環保啊都是現實的問題。我對事情也不會那么認真,更加關心個體,而不是社會。我后來選擇了一種個人化的生活,開了家瑜伽館,教教瑜伽。我爸爸去美國時,跟著我學過,回國就沒練了。 任何兩代人都會有各自的生活,思想,代溝無法避免,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時代。但是,我們需要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溝通。 我這次把書稿寫完后,在出版之前并不想給爸爸看,怕他改。后來我只是把與他相關的一部分發給了他看,但是不包括我對他的評價。并且聲明,除了事實上的出入,不允許他改動。你知道,他改別人文章是出了名的,他的一些學生提交上來的論文,他常常用筆劃出一條線出來,然后在紙張的空白處改動,密密麻麻的,像蜘蛛網一樣。還好,我的書稿他沒怎么改動,也許我聲明在先,也許因為我是他的女兒。 (吳曉蓮,吳敬璉之長女,心理學博士,定居美國,瑜伽教練。不久前,出版《我和爸爸吳敬璉》一書。) 中國經營報記者:謝揚林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