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柏松:日美貿易摩擦戰的教訓與啟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金柏松 發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的日美貿易摩擦戰,最終以日本失敗告終。筆者有幸親歷了1980年代日本經濟的繁榮,也見證了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及由此帶給日本的一連串災難。日本經濟失敗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既有表層原因,也有深層次結構性缺陷。但是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內因是產生日本經濟問題的決定性因素。 日美貿易摩擦戰的外部原因 1.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政府調控經濟能力。 針對日本貿易從1970年代起順差持續擴大和美國貿易嚴重失衡(逆差占到GDP6%以上,美國政府認為超過2%就不正常,超過4%就是嚴重失衡),1985年美日德英法五國通過廣場協議,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高估的美元實現軟著陸,同時為了維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防止美元暴跌、體系崩潰,要求各國政府、央行必要時給予支持。這意味著各國在一致干預匯率市場、指導民間金融機構拋售美元資產的同時,還需要執行低于美國利率的金融政策,以便讓國際資本繼續流入美國,且保持凈流入。此后我們看到日元連續10年升值,從1∶240升至1∶79,升值幅度67%。期間日本政府一直堅守廣場協議,有時明知美元資產在貶值,也不得不指導日本企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例如,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紐約股市發生暴跌為了支持美元地位,日本當時的大藏省立刻指導日本企業托市。類似情況還有1986年,當年日本經濟經過短暫衰退開始復蘇,1987年、1988年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本應適度收緊銀根,但為了保持對美協調政策,日本央行利率仍然保持在低于美國的水平。結果刺激日本企業過度擴張,出現經濟過熱。進而在過熱經濟烘托下,低利率政策導致日本國內資金供給出現大量剩余。同時日元升值和外匯儲備增加以及升值的預期,使得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日本,內外資金大舉進攻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瘋漲。據報道,日本全國的房地產總值可以買下7個美國,日本皇宮地產價值可以買下美國加州。顯然,遵守廣場協議,捆住了日本政府和央行手腳,導致日本經濟出現一定程度失控。 2.廣場協議堵住了日本經濟復蘇出路。 美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走勢不僅一直在削弱日本產品競爭力,而且還隱含有某種特殊目的。仔細分析,人們會發現在日本經濟依靠出口帶動恢復的關鍵時期,美國就會有針對性地誘導日元急劇升值,直至限定住日本出口增長。這等于從外部封堵了日本經濟復蘇出路。事實上在1993年和1995年,日本經濟曾兩次出現復蘇的勢頭,而帶動經濟復蘇的動力是日本的出口。但美國政府頻繁地進行市場干預,壓日元急劇升值,日元分別升至1∶100次高點和1∶79最高點,日本出口增長速度隨之放慢,經濟復蘇中途夭折。戰后日本經濟共經歷過13次循環,平均一個循環50個月,兩次復蘇夭折就等于失去10年。 3.廣場協議讓日本忍受損失卻不能自主避免。 美國金融機構掌握有大量國際流動資本,能左右匯率走勢。在美國政府干預下,美各大金融機構帶頭大量賣出美元,買入日元或其他貨幣實現美元貶值。這意味著美國機構在不斷地賣出貶值資產,買入升值資產,實現新增資產和既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美元國際地位,日本政府必須按照協議指導日本金融機構適當進行反向操作,即放棄購買升值的日元資產,去購買正在貶值的美國國債、股票、房地產等等,眼睜睜地看著新增資產和既有資產不斷貶值。 美國對日經濟強硬政策的背景 美國難容日本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1980年代,日本經濟不僅規模大、增長快,而且以出口帶動“擠壓”了美歐國家發展空間。相形之下美國經濟長期受到貿易、財政和消費三大赤字困擾,滯脹局面難以擺脫。隨著洛克菲勒總部大樓落入日本人手中,有人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正面臨著與大不列顛相同的命運。日本評論家則斷言“21世紀將是日本的世紀”,“10年后的日本經濟將空前繁榮,可以成為美國的兄長”,“日本將有實力買下美國”。美國政治家布熱津斯基則嘆息“冷戰結束了,輸的是蘇聯,贏的卻不是美國,而是日本”。1980年代末在美國,“日本威脅論”已經得到廣泛認同。以此為背景,冷戰剛結束美國立刻致力于尋找安全資源,全力以赴發展經濟,扭轉對外經濟失衡。同時也正是因為蘇聯解體,美國才有選擇余地,“整頓西方陣營的內務”,對日采取強硬政策。 美國反復、強烈地要求日本開放封閉市場都無效,最后采取外部封堵措施,痛下殺手。戰后美日貿易一直發生摩擦,最初從1960年代的紡織品等個別產品、個別領域開始,至1970年代擴大到鋼鐵、機械、化工,1980年代幾乎擴展到所有主要產品和主要領域。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對日貿易磋商也不斷升級,直至1990年代兩國政府之間商談結構性協議,就兩國之間經濟關系幾乎所有議題進行全面磋商。 美方先后提出:要求日本調控進出口增長速度,減少順差;要求日本廢除大店法,允許美國商業企業進入日本市場;要求日本改革固定的、具有排他性的企業合作關系等等。美國政府提出的這些要求,體現出一種典型的西方思維和西方經濟理念。同樣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日本對西方經濟理念并不陌生。日方辯稱按照市場經濟的理念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規則衡量,日本市場非常開放,無可指責。的確,對照國際規則,從表面分析日本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除了對少數農產品實施保護之外,其余絕大多數領域非常開放,關稅極低,幾乎無懈可擊。然而事實上,當外國產品和投資進入日本市場時,會遇到各種障礙。這些障礙有些是隱藏在政策實施細則里,仔細分析才可能發現;有些是日本行會、商會的一些不成文規定在起作用;有些是企業之間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存在排斥外來競爭特性;更有甚者,在島國意識主導下,日本國民第一價值觀就是講究團結。團結就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排斥外來競爭,就是不喜歡購買外國產品。這令美國非常惱火,既不能依據關貿總協定訴訟日本,又做不到從內部全面、徹底地了解情況和制定出有效的對策,美國感到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甚至對日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強迫日本政府讓步。如要求日本汽車出口實行自主限制;要求日本半導體出口設定目標等等。每逢這種時候,日本總能巧妙地想出對策,以一些表面讓步與美國達成協議。事后美國政府很快就會發現日本的讓步不過是一種象征性意義,對扭轉全局不過是“杯水車薪”。總之,美國對日磋商,盡管軟硬兼施,反復施壓,希望能打開日本市場,可結果收效甚微。這令美國非常惱火。最終被逼無奈,只好在外部封堵,以逼日元升值為手段,封堵日本產品出口,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和衰退。(上)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