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曉西:我們如何利用外資 在競爭中壯大自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8:06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競爭中壯大 今天我們如何利用外資 ——訪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李曉西教授 本報記者 朱劍紅 如何正確看待今天的外資,前兩期《跨國公司 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外資不是免費的午餐》,分別報道了外資的積極作用和帶來的一些負面的影響。如何全面、科學對待外資?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李曉西教授。 觀察娃哈哈與達能的沖突,許多人持這樣一個觀點:娃哈哈當年對國內企業遍拋繡球卻無人理睬,出于無奈才與達能合資,所以,是為了解資金之渴才飲下丟牌之鴆。此一時彼一時,在資金滾滾流動的今天,也許宗慶后就不易誤入陷阱。 的確,如果從1980年中國第一家外資企業誕生算起,我們在合資的道路上已經走了近30年。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中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中國企業取得長足進步,中國合資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合資環境 你在變,我也變 李曉西將中國合資環境的變化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中外兩個市場變成了一個市場,中國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二,中國由資金短缺的國家變為資金充裕的國家;第三,中國外商投資法律從單項的合資法律,成長為涵蓋外商投資方向、外商投資產業指導、外資并購等各方面的外資法律法規體系;第四,由優惠外資的政策環境變為中外平等的國民待遇;第五,由關注外資企業的經濟作用,到強化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社會、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 不獨我們在變,外資也在變。李曉西也歸納了四種變化。 一是從合作到合資的轉變。改革開放初期,因為無論是從貸款的可獲得性、企業的規模、實力、品牌,還是從稅收以及其他各種政策優惠方面,國有企業無疑是外資企業的合作對象。在比較優勢原則的支配下,中方出力、出廠房、出地,外方出資金和技術的中外合作便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初期,中外合作的主要方式。近30年來,中國企業逐漸成長壯大,內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實力逐漸增強,外企在華經營方式的變化顯示出這樣的趨勢:“民外合璧”以及中外合資將會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外合作的主要方式。 二是并購成為外資進入我國日益重要的新方式。并購在相當長的時間一直是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國由于長期缺乏關于外資并購的法規,而且外資政策取向中更偏重于新建投資,并購一直不成氣候。近年來,國家關于外資并購的法規逐漸完善,國內市場潛力充分顯現,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加之產能過剩,越來越多的行業骨干企業顯現出投資價值。在此形勢下,并購日益成為外資進入我國的重要方式,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雖然并購投資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并不高,但由于并購較之新建投資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更多,且不少外資并購對象為國內行業骨干企業,因此,近年來不少外資并購案例引起媒體與社會各界的關注。 三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初露端倪。早期在華外商投資企業,是一個個分散的工廠或子公司、分公司,隨著在華子公司數量的增多,需要建立地區總部來加以協調。通常而言,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對人力資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一般設立在商業中心城市。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經濟結構,提高本地勞動力收入水平,促進其現代服務業發展,增強經濟活力,培育經濟中心城市。近年來,三菱、摩托羅拉、諾基亞等著名跨國公司均已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 四是外商投資企業研發活動開始向我國擴散。據商務部資料,外商投資的獨立研發機構總數已經超過700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研究,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的首選地,高達61.8%的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其2005—2009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 面對并購 取其利防其害 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外資,李曉西說:“我們要堅持引進利用外資,但要取其利防其害。” 外商已在中國實際投下了累計7000億美元的外資,龐大的外國資本已成為中國國力的組成部分并發揮著作用。同時,我們也需要新外資。一是有些領域需要外資來介入,比如:大力發展服務業需要與跨國公司密切合作。我國正積極倡導發展服務業,積極承接服務外包。而作為外包環節中最重要的發包方,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范圍的主要發包業務。二是我們有些技術需要外資來提供,比如,“節能減排”就需要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三是科研創新仍需要中外合作。在中國,外商投資企業技術引進占合同金額50%以上。近5年來,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外資企業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從近2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4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1倍多;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從4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192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倍多。在很多領域,如通信、電子、石化等等,外商投資企業推動了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中國以十年、二十年跨越性、后發性的速度追趕發達國家。此外,資金變資本的過程仍需要外資的推動。 外資并購洶涌而至,惡意收購、行業壟斷、危害經濟安全等問題的出現似乎不可避免。李曉西認為,最大的負面效應是跨國公司控股并購我國企業后,憑借其雄厚實力逐步占領較大的市場份額,對我國產業尤其是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將可能壟斷國內一些產業,從而大大削弱我國經濟的競爭力。 2005年,中海油競購優尼科、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以及阿聯酋迪拜公司收購美國六大港口等事件中,收購方都曾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美國設立這樣的專門機構,是為了對外資并購進行經濟安全審查。中國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也要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目前關鍵是完善并購的法律法規,完善有關的機構,加強對外資并購相關行業的審查和監督。 中國企業怎樣實現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打造自主創新的技術能力、壯大自主品牌?李曉西說:“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內資企業在引進外資企業的同時,如能充分發掘利用它們的全球營銷網絡、技術和研發團隊,可能會有所裨益,但是,主要在于企業自身要擴大用于R&D的資金比例,著眼于以質取勝的發展戰略。” 引進外資 平常心來對待 無論是徐工并購案、蘇泊爾并購案,還是正在爭論的娃哈哈達能案,都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今天我們如何對待外資? 近30年的改革開放把中國經濟帶入了發展新階段,我們引進外資也應該站在新起點上。李曉西提出,討論哪個行業應該引進多少外資、哪個地區應該引進什么樣的外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以什么樣的心態引進外資。李曉西主張,以平常心來對待引進外資。 所謂平常心,首先是平常心看市場。外資來多來少,要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尊重市場的調節作用。那種以行政干預而致使資源條件大幅度偏離市場價格,以此吸引外資的做法,是心態不平常的表現。其次,就是以平常心看內外資企業。對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你來我歡迎,你按法規辦事我支持,你有違法違規之事按法律解決。外資企業有很多優勢,但我們也有相當的優勢,要自信,不要跪求,無需壓寶似的過于期望。不要過分宣傳,不要不計代價。同時,對內資企業,要平等對待。不要重外輕內。在引資上,各類內資企業尤其國有企業自己有招商引資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有關政府部門要更加注重于了解企業需求,為企業自愿引進外資提供各種服務,不能迫使企業簽訂各種并購或合資的協議。三是以平常心看待外商。外商也是人,不僅需要好的投資運營環境,也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解決居住問題,小孩上學問題,看病問題,文化生活等。引鳳與筑巢是同等重要的。巢筑好了鳳引來就能留住,鳳還會招來同伴。四是以平常心看待市場競爭。不管引進與否,跨國公司這個強大的對手都是客觀存在。經濟全球化使強大的對手從暗處走到明處、從遠方來到眼前,因為害怕競爭而排斥引進外資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壯大!政府則要致力于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五是以平常心來組織招商活動。招商活動要正常化,那種組織龐大行政力量來招商引資,不計成本到國外花錢砸廣告招商,甚至層層下達招商引資的指標的做法,實不可取。要更加注重于招商引資的長期效果,而不是過于追求政府的短期招商業績。不顧自身條件,不考慮本地的消化能力,完全寄希望于來一兩個幾億的外資大項目就能一下子把經濟搞上去,絕對不是正確的招商引資的態度,也不是市場經濟中政府該做的事。 李曉西相信,如果地方政府有了平常心,各地企業和老百姓也都有了平常心,以此對待外資,就有助于走出一條以政府為指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中介機構積極參與,市場化、長期化的招商路子。 (我們請專家總結了我國近30年合資實踐的得與失,那么,在這一實踐中唱主角的企業家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下期我們將請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等,結合他們的實踐和思考談談今天我們怎樣利用外資。)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