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吳念魯:完善中國證券市場之我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23:48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吳念魯 中國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給中國金融結構和企業融資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也給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十多年來,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經歷種種曲折,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前進的進程中,如何完善其市場功能,如何規避劇烈的風險,如何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值得我們重視。 調整“兩個5%” 2005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九次金融論壇上,我提出當時困擾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主要癥結是金融結構不合理,應該從調整結構入手,改變和完善金融資產的存量和增量,改變“兩個5%”的狀況,即一是企業債只占全部債券總額的5%,比例太低;二是金融股的市值只占股票總市值的5%,占比太少。總體來看,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太低,90%以上是通過銀行貸款。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證券市場不可能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日本、德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大致對半,美國直接融資占7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證券市場中債券融資遠遠大于股票融資。2005年,美國債券發行規模是股票的6.5倍,而同期我國企業債發行總額僅為股票發行的13%。從美國的二級市場看,債券市場也強于股票市場,美國機構投資者購買的股票比例遠低于債券,債券投資中90%以上又是企業債。 考慮到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系,金融結構長期處于失衡狀態,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證券市場,保證證券市場在深度和廣度上滿足多層次、全方位的企業創業和投資的需求,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勢必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當前,我國證券市場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企業債的存量和增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債券市場仍然是以國債為主導,企業債的比例至今沒有超過10%;而股票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振奮、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2005年6月6日,滬指跌破1000點大關,創出8年新低,上市公司盈利創10年最低。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取得明顯成果:截至2006年年底,滬深兩市共有1269家公司完成了股改或進入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市值占總市值比例為97%,中國股票市場進入了“股權分置改革后”時代。2006年12月29日,上證指數為2675.4點,全年股指漲幅達130.4%。全年上市公司股票融資達2463.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6.3倍。 金融股占比顯著增加 2007年滬深兩市股指一路攀升。5月上旬,上證指數突破4000點,兩市14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16萬億元,比2006年底的8.94萬億元,幾乎增長了一倍,與GDP之比從42%上升至近80%。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銀行加上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以及中信證券等金融機構所籌集的資金超過2300億元。金融藍籌股在上證指數的加權中占了將近1/3的比例,金融股的市值也占到總市值的30%。可以說,我國在短短一年內的時間里,股票的結構調整就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金融股占總市值的比例已快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據2005年底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統計,上市的金融股為1233只,占上市公司總數的44%,其中銀行股為230只,占上市公司總數的7.25%。香港主板市場中金融股79只,占上市公司總數的8.8%,占總市值比重為35%。而目前我國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金融股只有十幾只,僅占上市公司的1%強。 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的歷史經驗表明,藍籌股特別是金融股對于穩定股票市場,塑造理性投資行為,促進股市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從目前我國的形勢看,金融股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股市結構調整并沒有真正到位。 股市結構依然失衡 股市機構依然失衡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金融類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不到2%,農業銀行至今沒有上市,存款總額、資產規模分別排到第五、第六位的郵政儲蓄銀行也未上市,10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至今也沒有一家上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上市的家數更是屈指可數。 二、海外上市公司集中了中國最寶貴的資源,囊括了鋼鐵冶金、石油化工、能源交通、電力、通訊、銀行保險等行業的企業,堪稱中國經濟的命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當2005年我國股市處于低谷時,不少質地優良的公司選擇在海外上市,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其10%的股份為海外投資者所持有,以2004年中石油全年盈利達1000多億元計算,其中就有100多億元被海外股東拿走。因此,應加快藍籌股的回歸。 三、上市公司區域不平衡的情況較嚴重。比如,重慶只有30家上市公司,僅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而且規模普遍偏小,籌集資金只有50多億,市值合計才500多億元,不到全國總市值的1/150。其他中西部省市都有類似情況。這種不平衡的結構將制約股市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應加快改變。 四、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股市剛起步的那幾年,企業上市的目的是為了圈錢。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不是整體上市,而只是劃出來某個分廠、甚至某個車間用于上市,這種情況也亟待調整。有的準備整體上市,有的準備通過收購兼并甚至通過換股方式,實現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強,這也包括一些ST類公司的調整,使股市結構趨于合理。 誰主導股市的升降 今年5月28日,滬深兩市股民賬戶總數達10027.36億戶,首次突破了1億,也就是說每13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是股民。這個數字與西方發達國家中每3、4個人中就有1個股民的情況相比仍有差距。但總體來看這種現象體現了證券市場的吸引力,同時也表明證券市場在經濟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5月30日,受上調印花稅的影響,滬深兩市逾九成股票下跌,上證指數從4275.24點下跌了281點,跌幅達6.5%,為今年第二個最大跌幅。但到了5月31日,滬深兩市觸底反彈,兩市上漲了1%,在4000點附近震蕩,6月5日,上證指數下挫300多點,曾一度跌破了3500點。 人們不僅要問,當前股市到底是政策主導,還是機構投資者或者是散戶主導? 5月30日統計數據表明,滬深兩市成交金額分別是2755億元和1410億元,兩市成交總量為4165億元,呈現放量暴跌的態勢。在5月份的全部成交量中,散戶占了80%,機構投資者僅為20%,看起來似乎是散戶主導,但從股票持有量來看,機構投資者占38%,散戶占62%,然而在38%的機構投資者中,沒有包括私募基金,如果加上這一塊,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比例將超過50%。 總的看來,政策對股市有很大的影響(如上調印花稅),但總體影響有所淡化(如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存貸款利率)。在某些時點上,散戶對股市也具備一定影響,但畢竟散戶是為了各自利益,資金投入和撤出的個人選擇性強,容易出現羊群效應,因此應加強對股民的風險教育,增強股民的風險意識,從而降低市場的過度波動。上述分析表明,主導市場的仍然是機構投資者,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機構投資者來影響整個市場的走勢。 上升大勢未變 目前金融股已占總市值的30%以上,而且在上證指數中也占據了較高的加權比例。可以說,在上證指數的4000點中,金融股約占1500點。而且藍籌股如石油、石化、鋼鐵、電訊、房地產約占1000多點,其他各類股票約占1000點。因此,只要金融股等藍籌股股價能夠企穩,上證指數怎樣下跌也不會跌到3000點之下。如果其他股票價格下跌一半,上證指數將下探至3500點,屬于理性回歸,上升的大勢未變。目前支撐股市走強有如下幾個因素:首先是企業盈利增長仍會持續下去;其次是流動性過剩的現狀短期內不易解決,過剩的資金主要是流入資本市場,形成各種資產價格的全面重估;三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和質量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別是企業改革的深化進一步提高了資產回報和資本回報,使得資產重估落到實處;最后是股權分置改革得以順利完成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都有利于股市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一些業績不好的企業,其市盈率高達50~60倍,甚至上百倍。從價值規律看,它們遲早要進行調整。在藍籌股中,也出現了大陸A股和香港H股股價差距較大的現象,在銀行股中,只有招商銀行的兩地股價基本一致,其他的都有較大的差距。據資料顯示,目前兩地上市的43家中國企業A股較H股的平均溢價已高達100%左右。香港股市價格基本由供求決定,投資者可稱為理性投資者。因此,從價格差異看,大陸的藍籌股價格有一定的調整空間,但考慮到企業的成長性,它們的發展趨勢仍可長期看好。即使股指期貨推出,從長期來看也是有助于股市的穩定,因為做多做空,可以相互制衡,而且可規避股市系統性風險。 關鍵在于擴容 中國股市如何走好,關鍵在于擴容,即增加供給。市場容量大了,不僅上市公司獲取了資金,而且由于市場容量的增加能夠減緩當股市需求量劇增時,股市發生的不正常波動。 2006年數據顯示,當年上市的企業融資總額為2463.7億元,比上年的388.13億元增長了6.3倍。從1993年到2006年,這14年間企業通過股票融資總金額僅為11539億元,而同期銀行貸款發生額為20.59萬億元。企業股票融資僅為銀行信貸融資的5.6%。這表明,股票融資占間接融資的比例太小。 此外,2006年底上市公司總市值為8.94萬億元,但流通市值僅為2.5萬億元。2007年以來總市值上升至18萬億元,流通市值約為6萬億元。按每日交易量與流通市值的比例看,流通市值也仍然偏低。總之,要徹底調整股市的結構,關鍵在于擴容,也就是加快推動企業上市的步伐。為達到這一目標,中央、地方應給予上市公司寬松的環境和公開、公正、透明的上市條件,不僅要考慮全局而且要關注局部,即各個行業領域都應有自己的藍籌股。應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基金,更好地推動企業上市。 深刻認識金融資產擴張的作用 目前,我國正從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邁向世界經濟強國。在向強國的邁進中,必須深刻認識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形勢下,金融資產擴張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不能低估財富效應的作用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我們應充分認識和注意到,在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雄居世界第一的形勢下,如何利用好這些國內外資金促進經濟增長,如何通過不同的金融資產的形式利用好這部分資金。總體來看,我國的資本將參與國際資本的競爭,持續增長的國際、國內資本流動將進一步促進全球金融業和其他行業的激烈競爭。其結果是:一方面推動風險報酬趨于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通過金融資產價格的不斷調整來保持市場的均衡和穩定。 從股市的價格波動來看,今后企業的盈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風險報酬將趨于市場平均水平,股票價格也像金融資產一樣必須遵循其定價規律,在暴漲過后,嚴重脫離其自身價值時,必然會實現自我調整和理性回歸。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國際資本的走向。在2005年我國股市低迷時,外國資本通過QFII等渠道大肆進倉,等到高位時就獲利回吐。最近QFII額度由100億美元增至300億美元,也應注意其投向。由于目前我國資本項目沒有完全放開,人民幣尚未實行自由兌換,國際資本不能隨意進入和撤出我國證券市場,這對我國爭取時間完善證券市場有一個有利的空間,同時,也應把握好對外資開放的時間和數額。當前,人民幣處于升值壓力下,匯率制度改革必須堅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有序性的原則,避免給國民經濟帶來不利的沖擊和影響。 當前,西方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國際技術的60%~70%,國際直接投資的80%~90%。為此,必須推進國有、民營資本向具有實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中,形成“80家至100家規模強大、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有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市大公司、大企業,最終打造30家至5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的現代化、國際化的跨國企業”。屆時,我國證券市場的實力必將大大增強。 (作者為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