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他頑劣不堪 他生氣勃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6:39 南方人物周刊
有人曾問他:為何你一直與諾貝爾獎無緣?張五常笑道:“我的11個朋友都得了諾貝爾獎,就剩下我一個了,可能我太厲害了吧!”典型的張式回答 本刊記者 徐琳玲 他的每根頭發都像極了他的個性。一頭白色卷發亂蓬蓬、零亂張狂,猶如蓬勃的腦力、旺盛的精力噴薄而出。 他時常流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勁兒,狂聲傲語、放蕩不羈。驚人之語,往往可上報紙頭條;所到之處,“常粉”如云。 難怪,媒體愛這老頭兒,媒體的女記者尤其喜歡他。以至于在被追捧得高的那幾年,某報紙刊登出《香港明星張五常》的大標題。 可以把他捧到天上,也可以拿著“自吹自擂、夸夸其談”的磚頭去砸他,但你還真奈何不了他。張五常有的是本錢。他是被公認的天才,新制度經濟學家艾智仁和科斯的親傳弟子,多位諾貝爾獎大師引為知己,并公開宣稱自己的成就是得益于他的思想。 一個有本事的人“顯擺”,那是個性,那叫自信。 頑劣小兒阿常 年過七旬的張五常,精力旺盛,腦子靈活,依然是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個老頑童的真實年齡。 今年71歲的張五常出生在香港,抗日戰爭時期曾隨父母到廣西避難。七十年彈指一揮間,到處講學是常事,雖然主辦方總是安排五星級的待遇,他依然渾身不舒服,老是想到逃難。 大家庭人口,兒女11個,張五常排行第9。大人們在外為生計打拚,根本沒時間管教到每個孩子。張五常記憶中,16歲之前,父子之間從未正正經經地說過幾句話,從童年到青年,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個“自由”人。 從小頑劣異常,小學被開除,中學沒畢業。在內地逃難,張五常在佛山讀中學時,破過三項紀錄,其一,唯一從小學升初一,竟然從初一再降小六的人;其二,犯小過三次,大過五次;其三,是唯一被華英趕出校門的人。 躲過學堂里老先生的法眼,在西灣河的太寧街上晃晃悠悠,街頭巷尾結交三教九流、奇人異士,有下象棋的,有唱粵曲的,有打乒乓球的,有吟詩作對的。他興致勃勃地跟容國團研究乒乓球,跟徐道光(代表香港)下象棋,跟舒巷城談詩論詞,也跟歐陽拔英學書法。 回憶起這段日子,張五常總是樂不可支。“這些朋友使我能在多方面發展,腦子變得靈活了。”“我認為愉快的生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能獨自思想,有好奇心,有自信心——就算不識字,其求學根基似乎比中學考第一的強多了。” 兒子的過人天分,直到張父去世前一年才察覺。一日,親戚到家里來找張父,張五常隨手寫下一紙,說某人曾經到訪。張父看后大為驚訝,確認是兒子的手筆之后,后來多次找到歐陽先生了解兒子的情況。接著,發現兒子竟然還是個圍棋高手,常與高手過招…… 他逐漸意識到這個不務正業的兒子是個天才,感慨良久。“多年以來我不管你,見你在校成績不好,就認為你沒有希望。現在我對你的觀點改變了。我認為你是可造之材,前途比我認識的所有青年還要好。你不讀書,做生意也是好的。但你不要忘記,我對有學問的人五體投地!” 殷殷幾言,幾乎改變了張五常的后半生。父親去世后,他到家中的電鍍行做過工。等到1959年有機會到加拿大讀本科,他已是24歲的“老學生”,比同學平均大上個5歲,曾經逃過難,捱過饑抵過餓,還做過生意,對真實世界的認識,自然高出那些只是從校門到校門的人許多。這也影響他走上了實證研究的路子。 憑著過人的直覺和創見,他是洛杉磯加州大學最后一個不用選修微積分而拿到經濟學博士的人。從進大學到成為正教授,僅僅花了9年時間。 1966年,當張五常拿著11頁提綱,在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會上匯報他的論文《佃農理論:應用于亞洲的農業和臺灣的土地改革》,立刻驚動了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系的所有教授。這篇論文推翻了200年來西方經濟學家在此問題上的傳統認識,也奠定他在西方經濟學界的地位。在導師的安排和推薦下,張五常后來到芝加哥大學繼續做研究。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因緣際會,張五常趕上了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黃金的歲月。“芝加哥學派”正如日中天。從1967到1969的三年間,張五常在芝大的校園里,和執世界經濟學牛耳的大師們同游,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而且,他也經歷了新領域奠基時期,不但參與其中,而且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過把癮”來搞學術 這么多年來,張五常離諾貝爾獎總是咫尺天涯。科斯稱張五常是最為了解他的思想真諦的人;他與現代產權大師諾斯、巴澤爾共事多年;他與大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交往甚篤。其中多位公開宣布或者承認,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曾得益于這位叫斯蒂芬的中國人。1991年,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卻被邀請的經濟學者,張五常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有人曾直言不諱地問他:為何你張五常一直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張五常笑道:“我的11個朋友都得了諾貝爾獎,就剩下我一個了,可能我太厲害了吧!”典型的張式回答。 事實上,他在西雅圖教書時,與巴澤爾和諾斯有個研討小組,但他從不參加少有的一次,只聽了一半,就站起來說,我們為什么在這里浪費時間,聽這種沒有一點意思的講演?說完轉身離開。 他興致勃勃地看著這個世界,如同在當年的西河灣街頭游蕩,樂趣無窮。 在華盛頓任教時,張五常家的房子在海邊,他就近觀鱒魚溯流而上、產卵、再回到海中的生命周期,并且思索漁民如何處理以大海為家的鱒魚,由此想到所有權的歸屬問題;跑到蘋果園養蜜蜂,寫出《蜜蜂的寓言》;十多年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像個瘋子一樣”,賣橘子、賣珠寶,研究市場交易中的現象,逛出了《經濟解釋》。 1983年的一個晚上,當他寫完《企業合約的本質》一文,雖尚未成稿,但已知是傳世之作,一百年后還會有人閱讀。 但是,他也太不懂得“謙虛”二字了。反感他的人,不得不承認他在經濟學理論上的造詣和天賦,卻看不慣他身上的狷狂之氣。一些老派學者尤其擔心,他宣揚的隨心所欲、不合常規學術訓練的成長路經,會帶壞了后生晚輩們。 對于“狂妄自大”的指責, 張五常在《上帝之子》一文中借莫扎特之名言給以反駁:“漠視一個人的成就而批評他是驕傲的人,自己才真是驕傲了。” “別人都說我是天才。但是,你不知道,我寫論文有多累。我想天才應該不會這么累的。我應該不是天才。” “經濟學家就是被人利用的” 1982年,張五常應香港大學的邀請,從美國回港任教。當時,他已是美國經濟學界數一數二的華人經濟學家。在契約理論、信息經濟學和產權分析理論上做出的開創性貢獻,使得他回歸港大任教成為當時香港學界、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件盛事。 回到故地,張五常意氣風發。對于一個對現實懷有濃厚興趣的經濟學家來說,沒有比參與和影響一個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經濟體變革進程更激動人心的事了!他本就不是一個埋頭書齋的夫子。 “狂士”確也算得上多才多藝,攝影、書法及藝術收藏方面皆有可觀。仗著這點資本,他曾嘲笑老朋友弗里德曼只有學問的世界,沒有藝術的世界。 但更為人所知的是他見諸各報的散文,他的經濟散文妙趣橫生,即使是不懂經濟學的人一樣愛看。他愛攪和國內的熱點問題,常常拋出驚人之語,譬如“號召打開秦始皇的陵墓”、譬如“中國現在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這是個驕傲的老頭,為自己過人的智力優勢得意洋洋,對于自己真能扮演的角色和分量,并非不清楚。其實,要是不明白,殘酷的現實終究也會讓他明白這一點。 被人追捧得最高的時候,在內地到處巡回演講,到處布道,臺下學子無數;門前冷落時,蝸居在一水之隔的香港,在博客上和報章上繼續著自己對國內外政策事務的觀點和建議,萬般滋味在心頭。 楊小凱生前曾中肯地評價他在性格上諸多的弱點,他說,“張最大的缺點,是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包括和政府的關系。” 冷暖自知,聰明如張五常,焉能不知其中的道理? “我的名氣是你們給的,不是我要的。”“我關心中國發展,這是事實。但我怎么能改進社會呢?你們不能把我看得那么高。其實,經濟學者就是被人利用的,他要實行什么政策,就說張五常怎么講、是支持。如果批評他有什么壞政策,就不理你了。” 斯言,一語中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