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張五常:我是天才因為我簡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6:39 南方人物周刊
按照他的說法,“我比別人錯得少,是因為我思想很簡單。”大約天才是這樣的,在想法上專注而簡單 本刊記者 曾繁旭 傅小永 訪張五常是與他的太太——蘇老師約的。采訪當天,天正藍。遠遠看見他太太向我們招手,然后指了指前方——張五常在三四米開外,背過身去,一襲黑色風衣,白發蓬松,風掠過,白發也隨著輕輕飄動。 張五常是不寒暄的,握手,然后就是沉默。等到采訪開始,才發現他講的全是粵語,聲音低沉,語速很快。而一旁的蘇老師穩穩接住,幾乎是同聲傳譯,轉成普通話,而且神情兼備:張五常說到憤怒時,她表情沉重;張五常說到歡快時,她也邊翻譯邊笑出聲來。蘇老師是澳門人,在臺灣長大,在臺大畢業后赴美留學,幾種語言都等于母語。據說,也只有她的翻譯才能讓張五常放心。 說話的時候,張五常不太看著你,常常是望著一個方向,不停地說,像是出了神。大概他平日里也經常是這樣。記者第二次采訪他的時候,跟他走過一片鬧市區,品牌店的叫賣聲、CD店的音樂聲,嘈雜不堪,空氣中還飄散著炒板栗一類的香味,但這一切似乎都沒有吸引張五常離開自己的內心。他還是低著頭,一板一眼走路。 按照他的說法,“我比別人錯得少,是因為我思想很簡單。”大約天才是這樣的,在想法上專注而簡單。 但他也會突然盯著你,手上也做起動作來。比如,記者問他,80年代是不是你對中國最用心的時候,他馬上激動起來,抬高聲調,“現在我更用心”,頓了頓,望著你,表情認真。讓你突然覺得:他其實很想和人交流,他其實渴望自己的想法被理解。 但很多人恐怕是很難理解他的。他對福利制度、最低工資這樣一些人們為之歡呼的制度是那么反對;當一部分人對市場化改革表示懷疑的時候,他對市場的推進是那么堅定;好像公平、正義等等詞匯都沒有納入他的思考。他是典型的經濟學家思維,只看結果的。如同他說,“習慣上,誰說農民苦,好像誰就更關心農民,所以大家爭相說農民苦。”他也說,“有時候看起來是好心,但好心可以做壞事。”多么冷靜,冷靜得會讓很多人受不了。 有人批評他,說他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言,他卻說根本不知道新自由主義是什么;記者問他關于權貴資本主義的問題,他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權貴資本主義?”讓你覺得,大陸知識分子們常用的一套語匯在他那里完全不起作用——所以,干脆也懶得回應別人的各種批評。 盡管他毫不諱言,“對中國的經濟制度,跟蹤了那么多年,可以不謙虛地說,我比我認識的所有人都知道得多”;盡管他對中國的解釋被很多理論家認可;盡管他對中國的進程曾經有無比精準的推斷;但畢竟他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外,他對中國的判斷是不是因此有些和民眾的常識脫離?比如,他反對福利制度,是因為“西方的福利經濟——例如最低工資、工會保護、勞工法例、綜援政策、社會醫療等——搞得一團糟”,但問題是,目前中國的福利是太多還是太少?政府在承擔公共責任方面是太多還是太少? 公開反對福利制度,私底下自己卻做慈善。他捐了兩筆錢,一筆給美國大學,送中國的學生到美國最好的大學讀書;另一筆捐給中國,比如捐給一些大學的學生。他說,他是知道底層辛苦的,但他更愿意拿現狀和歷史比,而不是與理想的境界比,因為已經比過去好太多了。 似乎是出于對智力的驕傲,他喜歡說某個人是“很蠢的”,但也沒有特別貶低的意思。他笑一些海外的經濟學家,“很蠢的,我對中國很樂觀的時候,他們悲觀;當我感到擔心的時候,他們又認為一片大好。他們搞數學的,他們不懂,不懂的。” “對于中國,我開始有些看不清了。”他說。一個71歲的老人,如此焦慮地討論國家、討論人民,讓人有一種肅穆的感覺。 他點評國內的經濟學家,聽他說起來,一些聲名赫赫的經濟學家好像都是小后生。他也說起老一輩的經濟學家,比如杜潤生,“他是好的,中國真的是有一些好的學者,他們是中國的希望。”當聽說杜潤生老來身體不好,他馬上說,“他需要錢嗎?我有。我真希望能幫助他。” 張五常的興趣廣泛是眾所周知的,乒乓球、攝影、書法、寫文章,無一不通,但他說,現在不打乒乓球、不拍照了;有時候在路邊看到別人下棋,還會幫人家下;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是寫書法,然后做一點投資。“投資房地產,不買股票,股票要很用心的,我沒有時間去看。” 采訪結束的時候,他圍繞著咖啡廳的鋼琴轉了幾圈,他的太太蘇老師悄悄對記者說,“他很喜歡鋼琴的。” “他興趣這么多,跟他一起生活會很開心吧?”記者問蘇老師。 “和天才在一起都是累的,”蘇老師笑起來,“要不然你試試。” 話音剛落,張五常牽住她的手,一起走了出去。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