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融資渠道錯位 中國金融結構選擇的兩難(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8日 19:49 《全球財經觀察》 | |||||||||
《全球財經觀察》:那么,資源價格信號的正確化需要如何來實現呢? 曹遠征:信號正確化,必須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是微觀方面,從事金融資源供給的機構是企業化運作,不是一個行政工具,企業化的過程是公司化改造。在宏觀方面,利率
《全球財經觀察》:金融機構的企業化經營究竟應該如何改革呢?現在世界上有美國和歐洲兩種不同的模式,中國應該如何選擇? 曹遠征: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下一階段中國的金融結構如何選擇。其實,從全球的發展來看,無外乎是兩種融資結構:直接融資為主,以美國為代表;間接融資為主,以德國為代表。兩種方式半斤八兩,不分高下。 產生這兩種結構有歷史原因,歐洲地區,工業革命產生比較早,用馬克思的話說:生產社會化。生產社會化的情況下,個人資本不足以滿足生產社會化的要求,資本開始由集聚轉向集中,這種集中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金融機構開始發展,從遙遠的角落把各種小錢都搜集起來,變成大錢給企業,發展工業,完成工業革命,這個過程也是商業銀行體制形成的過程。最基本業務就是存貸業務,19世紀到20世紀,股本融資的業務和債務融資的業務也開始發展,但是因為有傳統的結構限制,于是形成一個以間接融資,商業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結構。資本市場處于從屬的地位,表現在兩點,一是資本市場相對來說,在整個企業發展融資中不占很大比例,二是金融機構基本都附屬于商業銀行,比如UBS,德意志銀行。 相形之下,美國的情況有所區別,工業革命發生相對較晚,美國國土非常之大,需要的錢也多,其富有程度不如歐洲,商業銀行的發展基礎相對不是很好,再加上全球已經進入和直接融資并駕齊驅的階段,所以美國市場一開始直接融資占的比重就很大,最早很多大型項目都是直接融資來完成的,特別如美國鐵路,基本上是靠發債來完成,由此美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比較快,間接融資處于從屬性的位置,因此美國才會出現獨立的從事非銀行金融業務的機構,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 《全球財經觀察》:這兩種金融結構是否也造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方式? 曹遠征:這兩種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形成影響是巨大的。公司的治理結構最重要的是股東、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關系,在美國股東是最重要的,股東通過委任董事,董事通過選舉董事長,聘用管理層來管理公司,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構。這反映什么?就是靠股民來監督,監督的機制反映在股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約束在哪里,天天市場上有人在關注這個事情,如果股價跌的話,馬上有人來進行收購,經營業績一不好,就有人來收購你。 從激勵方面,設計出期權等一套機制約束經營層努力地改善業績,從而消除公司治理結構中一個最基本的局限——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是美國的市場。 歐洲我們通常叫督辦銀行,監督責任在銀行,第三方利益關聯者是由銀行來代表的,它對企業有很大的發言權,告訴你應該怎么辦。從治理結構的反映上來看,在歐洲以德國最典型,德國是沒有董事會的,只有監事會。監事會由職工代表參與,是選舉的,理論上靠銀行提供信息來監督公司的治理。金融機構存在的理由是為了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改善治理結構。 外部制約是美國的模式,內部制約是德國模式。這兩種模式都能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消除信息不對稱,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對中國來說,采用什么樣的金融結構就變得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