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融資渠道錯位 中國金融結構選擇的兩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8日 19:49 《全球財經觀察》 | |||||||||
訪談: 以間接融資為主還是以直接融資為主是中國現在金融結構選擇的兩難。中國現在有發達的股市和發達的貸款,而私募和債券融資卻沒有出現,這種錯位的狀況使選擇更為困難 文| 舒眉
“曹先生是一個非常想做學問的人,但有意思的是常常在他埋頭苦干之際猛一抬頭,突然發現房子不見了。”熟悉曹遠征的人這樣比喻他的工作經歷。“房子”不見一次, 意味著曹遠征的工作單位又變動一次。 曹遠征最近一次發現“房子”不見了是1998年,這年的機構改革中國務院歷經第四次較大規模精減,國家體改委改組為體改辦,成為國務院的辦事機構,人員編制也壓縮了一大半。 那年,曹遠征的職務是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正局級。處在改革決策的中樞,在體改委工作的14年間,曹遠征參與起草了很多重要的改革文件和報告,跟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摸索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聲名赫赫的他也因此有了一連串的頭銜: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越南等轉軌國家的改革顧問,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專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繕 “體改委變成體改辦,大批人下崗分流,我呢,從官方的名義,下崗了,被派去參與組建中銀國際,從此成為一個商人。”聊起往昔的人生選擇,曹遠征的語氣輕松調侃。事實上,對于這次選擇,他很慎重,“中國改革走到這一步,不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怎么來做的問題。”于是,從政策設計者,到金融業改革的一線操作者,他堅決而又漂亮地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角色轉換。 2002年,曹遠征又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理解的事。這一年他主動辭去了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一職,最后保留的職務是中銀國際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 “首席經濟學家這個頭銜是我想要的,當時任職很多,我就要了這個。”當問他原因時,沉吟片刻,曹遠征回答:“讀書人吧,這樣工作也方便一些。”隨意的話語中包含著濃厚的學者氣息。然而,辭掉其他職務后曹遠征依然繁忙,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方向依然是他最為關注,也是思考最多的問題。《全球財經觀察》在中銀國際的小會議室采訪了他。 《全球財經觀察:面對即將臨近的2006年中國銀行業開放期限,您如何評價現在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 曹遠征: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到了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基本問題究竟是什么?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初期階段,資本匱乏,外匯缺口嚴重,如何獲得資本是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就產生了“資本便宜化”的現象,反映在金融方面就是相關聯的一整套外匯管制,利率低估,產業有主導產業的選擇等等,這個配套從經濟學上講,就是用扭曲的辦法使得資本便宜化來支持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扭曲?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應該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資源效率配置的提高,一定是價格信號產生正確,是真正市場競爭的結果,是真正形成價格信號,可以通過價格的變化,合理地分配資源。因此,到工業化中后期,資源價格的正確化變得至關重要,這也變成了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在發展中國家概莫例外,加上中國經濟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金融上很多行政的因素,也需要市場化辦法把它解決掉,這時候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非常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