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我國能源經濟運行的總體特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8:56 中國經濟時報
史丹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此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能源經濟的發展格局、制約能源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也發生深刻的變化。根據“十五”以及“十一五”開局第一年能源經濟運行情況,我國能源經濟的總體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源生產與消費增長加快,消費彈性系數和能源消耗強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個計劃期,我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是6.5%,6%、-0.0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始終小于“1”。進入“十五”以后,能源消費速度開始加快,并且逐步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費彈性分別達到10%和1.05。2003年、2004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費量為22.33億噸標煤,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費絕對量增長了8.5億噸標煤。其中,煤炭消費增長了64%,石油消費增長了45%,電力消費增長了85%。 在能源需求的拉動下,能源生產增長也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能源總產量達到20.61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加7.71億噸標煤。其中,我國的煤炭產量年均增長9.8%,達到22.05億噸,比2000年增長了10億噸;發電量年均增長了13%,達到25002.6億千瓦小時,比2000年增長了11446.6億千瓦小時;石油產量2005年達到1.81億噸,比2000年增長了1835.3萬噸,年均增長2.2%。 需要指出的是,受資源限制,我國原油產量一直增幅不大,已連續13年低于消費需求的增長幅度。盡管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能夠隨著需求增長而增長,但是需求的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差異卻隨著需求的增長而越來越大。如,我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與石油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如同一把張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于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卻越來越大于在生產總量中的比重,自給率逐年下降。 由于能源消耗增長高于經濟增長,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也結束了改革開放后持續22年的下降趨勢,在“十五”中期開始逐步上升。這一轉變使我國到2020年再次實現能源翻一番,GDP翻兩番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了到2010年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但是,由于多種原因,2006年上半年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繼續上升了0.8%。 2.石油資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進一步轉向依賴進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能源供需總量上,做到總量的平衡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的能源需求。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增長,能源需求結構逐步發生變化。進入“九五”和“十五”以來,雖然我國的能源生產和建設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國的石油資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開采已進入中后期,石油資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長的石油需求。能源生產結構難以隨著需求結構的轉變而轉變,由此導致的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進口加以解決,并且進口的數量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大。2005年我國的石油凈進口量達到1.43億噸,占我國石油消費量的43.9%,能源消費量的9.2%,分別比1995提高了36.3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石油進口額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 根據我國的煤炭、原油、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一次能源的資源條件、生產技術和生產的市場化水平,在短期內能夠快速增加生產的只有煤炭,而以液體燃料為動力的能源消費需求在短期內還難以大規模地替代。因此,我國的石油進口將繼續下去。2006年1-9月我國的原油進口達到10925.8萬噸同比增長15.9%原油出口427.5萬噸同比下降21.8%。根據我國目前石油需求和進口增長的態勢,石油進口占我國石油消費總量50%以上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測時間提前到來。 依賴進口石油實現能源供需平衡意味著我國的能源供需平衡已由封閉式平衡轉向開放型平衡。目前我國石油凈進口量已超過科威特和阿曼兩國一年的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二位。隨著進口數量的增長,世界能源供需關系及其影響因素對我國越來越重要。此外,當前世界能源供需與國際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關系,而是和政治、外交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影響因素復雜多變。為了分散風險和保證能源供應,我國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與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關系,努力實現進口來源的多元化。 3.能源價格上漲,但對整個工業利潤與居民生活的影響不大 受國內供需關系及國際油價的影響,我國能源價格在“十五”期間普遍上升。煤炭價格在經過“九五”期間的跌落之后,“十五”期間尤其是“十五”后期隨著煤炭需求的增長開始較大幅度的攀升,例如,國有重點煤礦平均坑口價2000年為139.69元/噸,2004年達到了206.43元/噸。2005年發電用煤平均價格212.75元/元,比2004年提高50.24元/噸,增長30.9%。石油價格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增長的幅度更大。2002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出廠價分別為639元/1000M3,738元/1000M3,803元/1000M3,2004年分別達到664元/1000M3,751元/1000M3,709元/1000M3。相比之下,電力價格的漲幅不大。但與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相比,煤炭、石油、電力的出廠價格增長幅度較高。 能源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資源的重新配置。近幾年來,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能源工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煤炭行業在經歷了從1997年下半年到2000年三年多的特殊困難時期以后,2001年開始走出低谷,經濟效益開始回升,2005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552億元,同比增加243億元,增長78.8%。石油和化工行業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6.9%,銷售增長34.8%,利潤增長32.3%,分別比全國工業高出10.2、7.8、9.7個百分點。電力工業由于受煤炭價格上漲的影響,利潤增幅較小。火電發電企業在銷售收入增長19%的情況下,利潤只增長2%,并出現虧損企業。2005年電力全行業利潤同比增長21.4%。2005年,除石油加工業外,其他能源行業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煤炭開采業和石油天然氣開采兩大行業利潤率更是大幅度上張。能源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收益最高的行業,能源工業的利潤總額占全部工業利潤30.1%,為能源工業的再投資創造了條件。 能源價格上漲會對企業生產成本和人民生活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根據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的變化趨勢來看,能源價格的上漲并沒有造成工業部門盈利水平的總體下降。2002年以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幅度大大低于收入指數的增長。因此,“十五”期間,盡管我國的能源價格有一定的幅度的上升,但無論對工業生產還是對居民的生活都沒有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這也說明我國能源價格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4.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改善 受需求與價格因素的影響,“十五”期間我國城鎮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加快,2000-2005年投資規模增長了1.68倍,在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4.3%,比2000年提高2.1個百分點。在能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煤炭和石油加工兩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幅度最大分別增長了4.5倍和3.6倍。投資增長幅度最小的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只有0.85倍。電力行業投資增長1.59倍,低于煤炭開采業與石油加工業但是其基數大,在能源工業中仍保持最高的比重。2006年前三個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942億元,同比增長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增長36.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19.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1%。 “十五”時期是我國電力供需關系較為緊張的一個時期,對經濟發展尤其是對一些能源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2003年華東電網全年拉閘限電損失電量達到42.6億千瓦時,上海電網缺口約為200萬千瓦,江蘇錯峰讓電達到389萬千瓦。江蘇省特別是蘇州和無錫已出現全年性、持續性缺電。浙江是全國缺電最為嚴重的省份,拉限電達到35.85萬條次,損失電量34.09億千瓦時,在錯峰讓電140萬千瓦的情況下,電力缺口仍然較大。其他地區缺電雖然沒有華東地區那么嚴重,但是也出現拉閘限電的現象。 電力短缺或者說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電力建設投資,電力項目一時成為中央與地方投資的熱點。地方項目中,有75.1%的資金投向電力行業,中央項目的資金有55.7%投向電力行業。中央與地方項目合計,電力行業的項目投資占全部能源項目投資的66%。2001、2002、2003年國家分別批準開工電站項目2140萬千瓦、2337萬千瓦和3111萬千瓦。2004年已經批準開工電站項目6110萬千瓦,而實際開工的發電廠裝機卻達到了1.8億千瓦,違規開工達1.2億千瓦是批準開工的兩倍。致使“十五”期間的電力規劃與實際執行結果發生較大的偏差。2003年以后,每年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十五”期末,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億千瓦。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與投資拉動,但能源固定資產投資與我國的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拉動了能源需求的增長,進而拉動了能源投資;反過來,能源投資的增長又推動了經濟增長。在能源固定資產投資中,對經濟增長速度和供需關系比較敏感的是電力行業的投資,這也是中央與地方項目在近幾年更多地集中在電力行業的原因。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工經所)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