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金融博弈 虎口拔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8:41 《華人世界》

  在世界金融一體化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增強金融業活力,改善銀行的經營環境;將資源配置視野置于全球范圍,有助于大幅度引進外資;有利于中國金融企業的跨國化經營;有利于加強金融合作,建立金融安全體系,走上大國與強國之路。但在與國際資本博弈時,中國金融資本在體制、管理、人才等諸多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本刊記者/張斌

  近代金融現代化進程

  6月16日,《華人世界》記者走進了位于上海外灘一側的金融一條街,這里的歐式風格的銀行大樓記載著中國金融業的現代化進程。1920、1930年代,以當時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為代表,中國新式銀行業取得長足進步,證券、保險、信托、外匯、票據交換等近代意義的金融市場也萌生勃興,民族金融業不僅成就了自身向現代化、國際化的第一次轉變,同時還在更長歷史時期里對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國際化起到了先行和示范作用。

  中國金融制度的肇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對貨幣的統一,以后歷代中央政權雖然或多或少都有相應的金融法規頒行,但在商品化程度低下的年代里,金融業在整個中國社會經濟運作中還只是從屬性行業,金融制度建設乏善可陳。

  鴉片戰爭之后,圍繞嚴禁官白銀出洋、紋銀偷漏、禁止私鑄等方面,清政府出臺了不少禁令,也制定過諸如推行大錢、官票等財政取向的政令,但只是到了1897年設立中國通商銀行之后,才陸續頒行了諸如《大清銀行則例》、《試辦銀行章程》等最基本的金融建制性法規。

  進入民國年間,北洋政府在幣制與鈔券發行、銀行與金融管制、證券物品交易和郵政儲金等特種金融方面,出臺不下數十種法規,其中《國幣條例》是中國第一部得到執行的有關本位鑄幣的法規,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則例》和《章程》體現了對政府銀行的扶持和監管,《銀行注冊章程》是關于一般商業銀行業的準入規范,《取締紙幣條例》則旨在集中銀行紙幣發行。

  孫中山先生早在反滿革命年代就提出過“錢幣革命”的主張,辛亥革命后,由他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了中國銀行,積極籌劃統一造幣廠,規劃了包括商業、惠工、海外匯業、興農、殖邊、農業和儲蓄銀行在內的多種規章制度文本,體現了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努力。1928年北洋政權垮臺后,基本統一關內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繼承和光大了孫中山先生重視金融建設的理念,推行了一系列基本金融制度的建設。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適當分離,上海發展為全國性金融中心。

  1928年,全國意義的中央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央銀行條例》明確規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由

   國民政府設置經營之”;“中央銀行設于上海,其分支機構得于各地設置之”等,以此為標志,將上海發展成為全國最大最重要的現代化金融中心,便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和明確的政策導向。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資銀行紛紛走出國門,發展跨國經營。經過10余年的努力,中資銀行的海外機構發展已初具規模。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主任劉華芹在接受《華人世界》記者采訪時說,中資銀行海外業務發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服務于中資機構和華人華僑,服務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業務品種單一,彼此進行著無差異的競爭,在國際市場上基本處于邊緣銀行的地位。

  究其原因,固然有體制上、機制上以及戰略上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一直主要依靠自建分行,較少采用子行形式、通過并購重組來拓展國際市場和延伸發展空間的海外發展模式,也是制約中國銀行海外業務發展的主要原因。

  私募基金中國搶先機

  與中國金融業走向海外進程緩慢不一致的是,國際私募基金進入速度快了許多。中國財政部長金人慶曾經表示中國可能會采用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的做法,投資國內外的金融和工業資產。淡馬錫投資遍布新加坡最大的企業,還有34%投向亞洲其他新興市場,20%投入發達國家,平均年回報率高達18%。

  中國資本海外并購之路鋪滿了棘荊,當初中海油試圖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帶來的麻煩,使得中國未來海外投資不會以全資收購或控股的方式作出,對每家公司的持股比例估計不會太高。

  同時,中國估計也會選擇投資流動性強的外國資產,這樣一旦有金融危機的風險就可以馬上變現。還有專家認為,考慮到美國最好的公司已經上市,不排除中國在二級市場收購藍籌企業的股票。

  全球私募基金熱捧中國機會更是讓中國熱錢變成燙手的山芋。美國知名的私募股權基金——得州太平洋集團(TPG)近日斥資1400萬美元入股云南紅酒集團,這是該私募基金首次在中國進行股權投資。云南紅酒集團是中國五大葡萄酒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葡萄酒品牌。

  在機械裝備業,凱雷已入股行業領航者徐工;在食品業,高盛、鼎暉已相繼進駐行業第一和第二大公司雙匯和雨潤食品;在水泥業,IFC與摩根士丹利已共同向龍頭企業海螺水泥注資2億元人民幣;歐洲私人資本PAG已杠桿收購號稱國內最大的嬰兒用品公司——好孩子;在擔保業,凱雷已向中國最大民營擔保機構——中科智擔保集團投資2500萬美元;凱雷已入股中國最大的實木地板生產企業安信地板。

  此外,永樂、分時傳媒、蒙牛等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同樣能找到國際私募基金的身影。

  清科財務管理咨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康中邁表示,到2006年11月為止,共計35支投資亞洲市場(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的私募基金成功募集121.61億美元資金。其中下半年資金募集金額比上半年募資金額增長62.6%。

  同時,私募基金在中國大陸地區共投資111個案例,參與投資的機構數量達68家,整體投資規模達117.73億美元,為亞洲之冠(除日本外)。

  劉華芹在接受《華人世界》采訪時還說,近來,中國私營資本也在逐漸走向國際市場,如河南商人收購德國機場。由于中企不懂歐美國家的法律和勞工關系,這些為并購后的企業運作埋下隱患。

  資本全球化的風險和挑戰

  劉華芹指出,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現有的優勢主要是規模優勢,而在利潤和成長性等方面處于劣勢地位,這將對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雖然目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積極,但并購收益盈利和持平的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并購處于虧損狀態,本地法律法規、文化背景不同是并購回報率低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出,外資銀行的競爭戰略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中心目標,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采取“挖人才,爭客戶,搶市場”等方式,通過高投入、信息科技、管理技術、激勵機制等手段,逐步擠占中國銀行業市場。

  在外資銀行積極布局中國市場的同時,我們看到已經上市成功的中資銀行開始著手推進海外業務的發展,建行收購美銀亞洲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加入全球銀行業的并購大潮。

  從中行去年的凈利潤貢獻來看,中行內地業務對整體的貢獻率為40%左右,境外業務的貢獻率則高達60%。工行下階段的重點戰略是擴大海外業務,而工銀亞洲將是工行在海外發展的旗艦。

  2006年12月18日,工行A股股價漲至上市以來的最高點,即每股4.56元人民幣,依此計算,工行市值已躋身世界第四位。

  法國巴黎私人銀行高級副總裁王剛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指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花旗集團的成功經驗之一是,握有豐厚的海外資源。

  目前,花旗銀行海外機構的資產與員工分別占到該行的56.1%和45.6%,海外機構所產生的利潤達50%以上。做到這一點其實很簡單,“只要跟著自己的客戶去海外拓展業務”就能實現。同樣,作為香港的匯豐全球并購模式:埋伏等待,伺亂出手也值得中資銀行學習。

  正在制定海外戰略的中資銀行無疑也從中得到了啟迪,只有全球化才能更好生存。

  謝國忠認為,中資銀行的另外一種傾向是,在香港、新加坡、印尼等亞太地區日益增多的資產并購。這些銀行過于集中于區域市場的資產配置可能帶來隱憂。

  亞太等新興市場多依賴于銀行的融資結構,抗經濟波動的能力有限,而全球化貿易格局正使經濟危機不斷作區域化滲透。因此,很可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長于中國香港的匯豐銀行采用并購策略,曾創下“10年資產增長10倍”的“神話”,并從新興的亞太市場進入歐、美等現代金融體系發達的成熟市場。均衡的資產配置,使“匯豐”在獲得高增長的同時,還很好地對沖了經營風險。匯豐銀行在新興市場成長期,即未雨綢繆進入成熟市場作配置性投資,等待其低谷或波動期,套利;然后,套利收益進一步支撐新興市場的并購擴張。

  今天的“匯豐”,已成為一家真正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銀行。目前,“匯豐”在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1萬個分支機構:其中,歐洲有3300個分支機構,香港和亞太地區有600個,北美有4000個(其中有1600個位于墨西哥),南美有1900個。

  全球性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提示我們:或許,未來中國最好的銀行,必定也需要是資產配置均衡的全球性銀行。因此,中資銀行“走出去”,目前要緊的還是去歐美。

  中資銀行在海外體制、人才、管理諸方面都面臨挑戰。

  中國應建怎樣的資本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談到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的戰略目標時指出,如果說生產能力驚人增長的制造業成就了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那么未來中國實現由經濟大國轉變成強國,除了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外,一個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具有強大資源配置能力和財富創造效應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具有良好流動性和透明度、具有足夠寬度和厚度的資本市場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現代金融體系,是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所追求的戰略目標。因為這種主導型金融體系可以有效分散風險,保持金融體系必要的流動性,實現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促進存量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

  吳曉求認為,必須重新審視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安排,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重點首先是供給來源和供給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即要對上市公司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對上市公司的結構進行戰略轉型。從實踐角度看,這一戰略轉型的含義有兩點:

  第一,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國有企業必須有步驟地回歸A股,這是發展和壯大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舉措。

  第二,鼓勵未在海外上市的符合上市條件的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資源型大型國企在A股市場上市,不鼓勵甚至從政策上限制這類企業到海外上市。

  過去3年多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明確表示其經濟發展有失均衡: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而能源密集型、污染嚴重的重工業產出,在經濟中所占份額高得危險。

  中國新成立的國家投資機構的任務,是為中國1.20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部分資金,謀求更高的收益。對它而言,黑石交易是一個開端和一個突破。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近日表示,中國的銀行業走出國門進行的收購兼并交易活動,是由銀行自身發展需求,以及市場發展需求而決定的,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著名國際金融專家、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念魯認為,并購當地銀行是實現中國銀行業海外機構設置的最佳途徑。通過收購一家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當地銀行,不但可省去向當局申請開行、選址、招聘人員、拓展客戶和市場等一系列繁瑣復雜的工作,還可為盡快實現銀行的本土化打下基礎,且不會中斷銀行業務,為收購銀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贏得時間。 如果沒有合適的并購對象,申請設立子公司較分行為好。

  對中資銀行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人力資源的挑戰,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具有國際化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是成功的關鍵,這是制約今后中資銀行海外拓展的重要環節。中資銀行可通過加快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員的力度,在國內外聘請職業經理人、建立科學的人才機制來應對這種挑戰。

  在今后5到10年里,中資銀行勢必將成為主要的地區性銀行,但僅會在某些領域成為全球性銀行。它們可能成為全球強勁競爭者的一個領域是貿易融資,這也是緊跟中國企業的步伐。中資銀行將在香港零售銀行業爭奪市場份額,同匯豐銀行共同壟斷這個領域。在這段時間里,它們還可能邁出收購規模較小的美國銀行或歐洲投資銀行業務的第一步。

  除了銀行業外,中國外匯儲備也需加強投資保值。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項俊波4月24日在上海

復旦大學講話時表示,中國應通過“合理”增加黃金儲備及買入石油、金屬等戰略資源來拓寬巨額外匯儲備的投資渠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6月6日上午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開幕式上提出,加快推進包括私募股權基金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金融如水,疏堵結合,中國金融資本只有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全球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政府要保持自己的政治優勢和威望,決策要有公開性透明度,依據法律運行,才能讓大多數人分享到資本全球化的成果。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