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的經濟大勢及其經營意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7:33 《中國企業家》雜志
未來20年,將會是一個全球資本和經濟資源涌流到中國的歷史階段。但中國企業要走向基業常青,還山高路遠 文/王明夫 轉型經濟:結構變遷比盈利水平對企業更致命 認識中國經濟大勢,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轉型經濟”。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多數產業經歷了長期淘洗的過程,都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格局,形成了競爭均衡條件下的穩態經濟。比如汽車行業里的美國三分天下格局,軟飲料行業和飛機制造行業里的雙寡頭格局等等。在競爭均衡格局下,產業和商業是相對穩態的,商業模式、產業秩序、競爭策略和競爭方式都穩定了下來,產業內的商家大多處在“運營”狀態,誰也很難打破和重構產業格局。這是成熟市場經濟體的商家環境。 中國商家的經營環境則很不同。中國經濟大勢的核心特征是:轉型加轉軌背景下的結構變遷經濟。中國大多數產業都還處在“春秋戰國”階段,沒有完成足夠的淘洗過程,沒有進入競爭均衡的產業狀態,產業內的商家面臨的關鍵命題是:結構變遷、格局動蕩下如何維持當前格局下生存同時又占領未來格局的先機。 中國的轉型經濟特征,對商家的經營意味是什么呢? 第一,中國呈現出一種商業景象是“跑馬圈地,逐鹿中原”。在此過程中,雅的和俗的,葷的和素的,文明的與野蠻的,知識的與武力的,老實厚道的和胡作非為的,理性的和瘋狂的,共同構成我們這個時代商場風云的龐雜敘事和宏大交響。你會發現各種人都在以他的方式獲得了成功,當然也有可能遭到很大的失敗。 第二個經營意味是廠商的命運。在轉型經濟下的結構變遷這種大勢背景下,決定中國大多數廠商命運的是結構變遷和資源占領,而不是盈利水平。盈利、利潤,在很多時候,對中國企業來講,沒有長遠意義上的戰略價值,真正有價值是你在產業變遷的潮流里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處在什么地位,是結構變遷中的被邊緣化者和被淘汰者,還是領導這場結構變遷的自覺者和推手。這是公司生存的關鍵命題。 資本市場:正在改變產業競爭的游戲規則 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經濟騰飛階段,其中一個重大商業現象是,資本市場會一步步走向繁榮和沸騰,投資性資產會在全社會范圍內全面升值,泡沫化之后的命運難以預料,F在大家感受到的房地產和股市升溫,號稱理性的經濟學家整天大喊,中國的股市要避免泡沫。在我看來,討論如何避免泡沫,就像討論人如何避免死亡一樣,是不可能的事。股市、房地產一定會泡沫化的,但是不要把泡沫理解成天然貶義的負面的東西。日本曾經泡沫化很嚴重,中國很多經濟家都在討論怎么避免日本式泡沫的出現。但是日本在泡沫之前和泡沫之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非洲從來沒有過泡沫化,如何呢?一百年后非洲也不會泡沫化,沒有泡沫化,就是好事嗎?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一次可能會慢慢走上泡沫化的過程,這個東西沒有那么可怕,但是破滅之前和破滅之后,這個國家的實力和國力是不一樣的,人民的富裕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日本經濟騰飛階段,投資性資產升值非常厲害。日本房地產從1955年到1991年價格增長了75倍。1991年的時候,日本的地產總價值預計20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地產總市值的20%、全球股市總市值的兩倍。理論上說,日本可以賣掉東京買下全美國,只要賣掉日本皇宮就可以買下整個加州。如果公司之間比較就更邪乎了,日本的NTT公司市值超過了AT&T、IBM、愛普森、GE、GM的市值總和。野村證券的市值超過華爾街所有股票市值總和。1989年日本泡沫高峰的時候,日本股市的總市值高達4萬億美元,是美國股市的1.5倍,相當于全球股市總值的45%。日本的股票市盈率都在60倍以上,美國的在15倍左右,倫敦在12倍左右。據說現在深圳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30倍。 比如人民幣升值,不用幾年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可能到達5塊錢左右水平。現在很多人民幣資產,只要現金流能夠打平,盈利率很低,都會有大量人愿意收購它,因為很多外資想收購人民幣資產,比如酒店,酒店大多數盈利率是不高的,但是現在非常搶手,商業地產非常搶手,原因就是大量的人購買人民幣資產,賭人民幣升值。 過往20年,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資產的增值已經充分體現在土地、股票、景觀、地產、郵票、文物、藝術作品等各個資產領域。在傳統產品領域,比如,全聚德的烤鴨、同仁堂的中藥、漳州的片仔璜、徽州的宣紙工藝價值連城。20年前,五糧液的五個白酒窖池花錢不多就可以買下來,到2000年附近作價22億從五糧液集團賣入上市公司,還一度被視為嚴重低估了。中國過往20多年經濟發展中,資產增值效應已經充分體現在了中國各個投資性資產領域。 我的一個判斷是,中國經過20多年高速發展,經濟已經蓄積了巨大的增長能量,中國經濟改革的縱深攻堅已經突破,未來20年將是中國經濟的加速增長階段,將會是一個全球資本和經濟資源涌流到中國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經濟資源、投資性資產將全面升值。這兩年中國的一個最大事情是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我認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改革,會引發中國產業、經濟、社會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包括公司的增長方式、商業方式和盈利模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 這就意味著未來的20年,將是中國經濟加速增長的階段,我認為,判斷中國經濟大勢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經濟騰飛”。 經濟騰飛會導致資本市場的繁榮和投資性資產升值。那么,它的經營意味是什么?第一,我們面臨暴富時代。投資界的神話和奇跡會頻繁傳出,未來20年中國將會崛起一個世界級的富豪群,從股市到地產到采礦到能源,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都會冒出富豪。 第二個經營意味是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會強勁而且持續增長。比如說今年開始會進入一輪新的高檔轎車的消費高峰,因為做地產做股票做煤炭的人掙了很多錢,于是消費升級就上來了,換更好的車、買更好的房子。我在杭州的時候,朱敏(網訊公司創始人)給我講他很想投資中國的私人飛機領域。我相信未來十年,中國最熱一個領域會是私人飛機領域,還有各種奢侈品等等。 第三,意味著產業競爭會發生在產業之外的領域,按照新的游戲規則展開。比如可以利用資本市場機制,通過標購、換股、定向發行、接管等方式展開對競爭對手的收購、整合或結盟等等。如果我們內部放開講的話,美的收購索尼、工行收購花旗、中移 動收購沃達豐、中信證券收購摩根斯坦利等等,這種在昨天和今天看來是異想天開、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明天就完全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這種可能性的出現,并不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在產業層面上的研發、技術、產品、營銷、品牌、裝備等等方面能夠很快地就在明天超越外國公司。這種可能性的發生契機,會是在資本市場上,是中國概念的吸引力和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水平所導致的。 經濟騰飛造成資本市場繁榮,可以肯定,未來2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會崛起成為在體量和能量上都是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這對資本與產業之間的博弈、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競爭、產業內廠商與廠商之間的較量,將產生深遠的和致命的影響。但現在,大多數中國的企業家,尤其是那些做實業出身的企業家,對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還非常陌生。如果他們繼續這樣陌生下去,是會錯過大機會的,甚至會吃大虧的。 商業種群:基業常青還山高路遠 中國真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我這里講的多元經濟成分不是指所有制意義上的,而是指在市場爆炸和全民皆商的背景下,中國的商業生態呈現出多層次、多種群、多業態、多風格的景象。粗略做一個劃分,有這么一些種群是清晰可辨的:1. 產品制造型的企業,像海爾、TCL、上海汽車等等,他們是最抓公眾眼球的一個種群,所以很出名,但未必很強大。2. 投資控股型的企業,他們經常演繹異軍突起的企業神話,有的很成功,有的很失敗。但他們往往被忽略掉,尤其是德隆倒塌之后,大家認為這種模式是種錯誤,其實不是。德隆是了不起的,它的戰略思想和眼光非常好,給中國商界留下了很有意義的遺產,不能因為它失敗了就否定它的一切。3. 區域經濟型的企業,省會、地市、縣鄉鎮,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一兩個地頭蛇一樣的企業家,他們很厲害,搞成了一個“小國民經濟”型的企業集團,高度相關多元化,甚至都沒有管理上的統一和協同效應,但很多這樣的公司,干得都很成功,掙了很多錢。其他商業種群還有服務提供型、尋租型、新經濟型等等。 多元種群、多種風格的商業生態,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種類型的企業都有他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據。這個社會不存在普適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我們讀的商學知識大多是依據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商業事件提煉出來的,如果帶著這樣的商學觀點和思想,來觀察、評價中國的商業生態,你就會經常發現很多事情和商學院講的東西格格不入。企業家是野生的,而不是商學院能夠培養出來的。往往在商學院浸染時間很長的人,他成不了真正的企業家,甚至都成為不了一個有見地的觀察家,因為他的思維被書本上的知識體系格式化了。這種人,很無趣,我們做實際工作的人,要提防他們信口開河過嘴癮,不要被他們嘩眾取寵、似是而非的觀點誤導了。 第二,各個商業種群里邊的公司窮達禍福,斗轉星移。今天發達了,明天又可能下去了。這段時間里,這群人很風光,但轉眼間,社會上又開始冷落這群人而風光那群人去了?偟那闆r是,無論是哪個種群的中國企業,要走向百年老店和基業常青,前面都還山高路遠。 全球化:未來30年是全球的中國化 關于全球化,我簡單說兩個觀點。第一,過去30年,所謂的全球化,它的主流趨勢實質上是全球的美國化。未來30年,所謂全球化,其實質上將會是全球的中國化。你們要是不信,建議你們每隔半年去歐美轉一圈,你到那邊去找找感覺,但是轉的時候不要跟旅行團去。你要去訪問和交談兩三類人。一類是產業型的人,像摩托羅拉、杜邦、巴斯夫、西門子、通用汽車等等,訪訪這一類,看看他們在想什么。第二類是資本型的人,比如說華爾街金融資本,各種PE機構、VC機構、基金、投行機構等。他們除了到中國去,抓住中國機會,哪里還有大的投資機會呢?還有一類是商業媒體和學者型的。交往這幾類人,你對中國的全球化趨勢和全球的中國化趨勢會感受很真切的。 這個趨勢對企業的經營意味是什么呢?第一,對跨國公司來說,凡是中國化步伐落后者必將衰落。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多數都已經把戰略的寶押在中國大陸了。沒有別的選擇,不可能有別的選擇,一定是看中國,只能去中國。第二,對中國公司來說,凡是全球化步伐滯后者必將失勢。雖然不一定會死掉,但一定會在經營上失勢,淪落為行業中沒有大作為的商家。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因為TCL國際化步驟遇挫,就否定中國公司的國際化努力,就匆忙得出結論說:國際化要謹慎、要放慢、甚至要逆轉。千萬不能因為德隆的投資控股局敗了,就認為投資控股這種商業模式和這個商業種群會消亡。對中國大企業來說,今天還忽視或不考慮全球化問題和投資控股問題,那是很危險的。 看小勢,賺小錢;看大勢,賺大錢。研究中國的經濟大勢能夠看到中國最大的商業機會。我有足夠的信心,十年、二十年后我們回到這里來坐而論道,我今天的很多預見那時候都可能已經成為現實。 (作者為北京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本文由本刊根據2007年5月8日作者在對外經貿大學的演講整理而成)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