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漸然確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6:04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趙蔚) 在重創亞洲多國經濟的金融危機爆發整整十個年頭之際,中國在那次危機中體現出來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也日益投射到了更多的領域。 不久前,作為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正式對外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在此前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中國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 這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嚴峻形勢的承諾。這使人回想到在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以維護世界特別是亞洲的經濟穩定。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在同國際投機資本苦斗了數月之后,終于宣布放棄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泰銖應聲而落,當日下跌約20%,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隨后,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亞洲多個經濟體,造成重大損失。 十年過去,美國伯克利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羅德明評價說,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海外投資從東南亞轉向中國,中國抓住了經濟飛躍的機會,其政治、經濟影響力借此機會迅速擴大,成為危機“最大的受惠者”。 但這位中國問題專家似乎忽略了一點,中國在危機中承受了巨大壓力,付出了重大代價,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保持人民幣不貶值,并采取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和政策,“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亞洲國家的全局意識與高度責任感,為制止當時危機的進一步發展與蔓延,并為亞洲經濟的快速恢復和重新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危機中的作為使中國首次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認同和贊譽,從此,“負責任大國”的判斷和評價越來越頻繁地見諸媒體,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要做負責任的大國”的理念和行動體現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說:“90年代末金融危機中,中國扮演的角色是其開始發揮負責任作用的轉折點,或曰分水嶺。此前,中國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度不大,此次危機讓中國認識到鄰居的利益同樣重要。” 從維和、反恐,到推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同非洲發展尋求互利雙贏的合作;從加入WTO并按照其準則行事,到倡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應對環境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控制低價紡織品出口;從逐步建立機制,通報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到為海嘯和颶風受災地區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中國根據國際規則,一再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風采。 王逸舟說:“作為90年代末角色的延續,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過程,從經貿開始,擴展到政治、軍事等方面。” 過去,中國沒有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而近幾年,中國派出的維和人數,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最多的,累計維和人數達到5800多人次。 2004年12月,中國宣布將采取提高紡織品出口稅等措施控制低價紡織品出口。澳大利亞多家媒體認為,這不僅在一定程度緩解了美歐等主要紡織品市場保護主義帶來的壓力,同時也顯示了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贏得了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贊譽。 200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的首腦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說,中國在外交政策上體現了尊重他國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多樣性。 王逸舟說:“和諧世界的倡議,是新時期中國大國屬性的體現,與負責任大國的承諾具有因果聯系,表明作為人口大國、經濟大國,中國對自身文化價值、自身制度更有信心。” 他表示,踐行和諧世界的理念任重道遠,中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另外,中國同其他國家一樣,需要根據本國國情來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 在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東盟及中日韓就成立區域外匯儲備庫達成共識,同意將該地區2.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部分款項用來防范十年前那樣的危機。 此間觀察家認為,雖然距離這一措施取得實質性進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必將以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地促其實現。 誠如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指出,中國履行自己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的紀錄是好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的貢獻也會增加。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