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房地產業及市場亂象的體制根源及整治之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我國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雙重身份及雙重職能。作為政治實體,政府應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廉租房自應是各地政府應盡的職責;可是政府又是經濟實體,各地政府不僅受國家委托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且除支持私人房地產商經營之外,也還有國營的房地產經營公司。于是不少地方便熱衷于經營性房地產投資與經營,而疏于廉租房建設。 -大勢觀察 -黃范章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出重重亂象,既令人目眩,也令人不安。市場上房價節節攀高,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收效不顯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這種“亂象”產生有無深層次的體制根源?如有,則根源何在? 為了整頓這類“亂象”,2006年5月我國建設部等9部門推出了房地產業宏觀調控六大項措施(即“國六條”),強調保障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應,要求不得低于居住供給總量的70%,制止地方政府利用地產生財的做法。有學者指出,這五大措施的用意雖好,但缺乏具體措施,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在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中的“定位”不明確。在這里,政府既是公共產品(如廉租房等)的提供者,又是商品房與地產的供給者;政府既是宏觀調節的主體,但作為商品房的供給者又成了宏觀調節的對象。政府的“定位”如此不明確,有其深層次的體制根源,這就在于“政企不分”或“政資不分”,即在于政府具有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的問題未能解決。 一、“亂象”的體制根源——政府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 我國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政府不同。在西方國家,經濟掌握在私人手里,政府只作為國家的政治實體,履行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而我國的政府不僅是政治實體,而且受國家委托履行經濟實體的職能,擁有大批國有企業,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這種體制是我國建國之初從蘇聯那里學來的,它最適合實行計劃經濟,當時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國家名義對國有企業實行政府所有制,而且一統天下,不僅是非經營性或公益性(即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國企為政府所統轄,而且本該由經濟實體國家所統轄,按贏利原則經營(即經營性、競爭性領域)的國企也歸政府所統轄。結果,經濟服從于政治,贏利原則(即成本—收益原則)被財政原則(無償征收—無償撥付)所取代,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被計劃經濟和行政手段取代,經營性國企完全失去了內在經濟活力。近二十多年來,我國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行國企改革,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還明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并付之實踐,但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的問題沒有解決,使“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仍是“十一五”時期經濟改革的重點,使經營性國企難以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使政府難以從經濟建設型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還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難以貫徹。房地產業市場的“亂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只作為政治實休,只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政府只應從事公益性福利性事業,不能從事經營性、贏利性事業,這決定了政府在市場中定位只能當裁判員和巡邊員而不能當運動員。 2006年頒布的“國六條”中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要求各地政府在年度用地計劃中,要優先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年度土地供應,不得低于居住用地年度供應總量的70%。其中,給低收入群體提供的廉租房(香港稱為廉租房,西方國家稱為“公屋”),是福利性的,租金低廉可低于成本;經濟適用房也帶有福利性和公益性,也是一部分中低收入群體所能承受的。這些住房的供應,是政府依靠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作為政治實體的政府履行的一項經濟性“公共服務”職能。至于一般商品房以及別墅及豪宅的供應,屬于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在西方國家全由私人房地產商經營,政府不涉足。 但我國不同,我國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雙重身份及雙重職能。作為政治實體,政府應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廉租房自應是各地政府應盡的職責;可是政府又是經濟實體,各地政府不僅受國家委托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且除支持私人房地產商經營之外,也還有國營的房地產經營公司。于是不少地方便熱衷于經營性房地產投資與經營,而疏于廉租房建設。在將土地出讓金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后,建設部原擬規定把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5%-20%用于廉租房建設,以2004年全國土地出讓凈收益2339億元計,全國將有468億元用來建設廉租房,但經與各地政府協商,將這一比例降為5%,而且不少地方連5%的比例也不能保證。不僅如此 不少地方將土地出讓金列為預算外收入 更便于將它投入高檔商品房經營及“形象工程” 對福利性“公屋”的營建不關注。 據報道,今年年初全國有141個縣級市沒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廉租房建設2006年僅完成計劃的1/3。這一嚴峻狀況,迫使廉租房建設問題首次寫入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又熱衷于商品房地產投資經營,有的甚至不惜違紀違法。據報道,廣州市社保局人員曾挪用10億元社保基金投資房地產;又據今年3月30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揭示,張家港市政府有關部門不顧中央禁令,明目張膽一直在擴建高爾夫球場。另據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4月11日報道,廣東省一個貧困縣有81.8%的農業人口,人均耕地僅0.83畝,全縣沒有一所公共廁所,縣政府卻以建造公園為名,以每平方米不足10元價格征用農田和水庫數千畝,建筑最高單價達2000萬元的“五星級”全封閉式私人花園別墅園區。一邊是開發商熱火朝天地填湖建豪華別墅園區,一邊是失地的農民訴說無門。正因如此,近些年每逢出現投資過熱時,地方房地產投資總是一馬當先。房地產商極力哄抬房價,盡管高級寫字樓、別墅、豪宅長時間空置,也要囤房待價。這種情況迫使中央為抑制投資而加強宏觀調控,甚至出手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從行政體制上看,這是中央與地方的博弈,而從宏觀經濟看,這是作為政治實體的政府(宏觀調控)和作為經濟實體的政府(投資沖動)二者相互傾軋。這股“亂象”的由來,就在于“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其體制根源就在于政府的定位不明,在于政府仍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 二、進一步推進房地產領域內的體制改革:分清、分開兩類不同的國企 究竟如何在房地產領域內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體制改革呢? 關鍵是要把這領域內兩類性質、職能、運行原則不同的國有企業,在認識上加以分清,在實踐上分開管理。 一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國有企業,即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提供者,它體現了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即政府的職能,有以下特性:(1)這類國有房地產公司應屬政府所有,它們所營造和經營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是福利性和半福利性的;(2)它們的經營是非贏利的公益性的和福利性或政策性的,它們不適宜由私人經營或私人無力經營;(3)它們的資金來自本地區的財政預算撥款,政府可以為提高公益性、福利性服務而提供財政補貼,按低于市場價格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向低收入群體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類房產有些也可由政府通過采購、招標或采用BOT方式由民營企業參與,但政府所掌管的國有房地產公司向低收入群體提供住房,只能作非贏利性、福利性經營。這類國有企業應屬政府所有制的國企。國外經驗表明,這些企業大多數由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或有關部門管轄,當然這個財政是受議會嚴格監督的公共財政。 政府提供廉租房是福利性的公屋,而經濟適用房應屬半商品性和半福利性,是政府提供的非贏利性商品房。享有這類福利待遇的群體應有一定的限制性條件和義務:(1)他們的家庭人均收入應屬于低收入或中下收入水平,這個收入標準應由各地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來確定;(2)這類公房只能由當事人家庭住用,不可轉租或轉售;(3)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這個群體應逐步退出公屋,交由政府授權的經營公屋的國企或物業管理部門,供新的低收入群體住用。 另一是從事經營性、競爭性房地產業經營的國有企業。房地產業屬于經營性、競爭性行業,這類國企體現了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的職能,它有以下特性:(1)它經營各類商品房地產,它是經營性、贏利性的,以贏利為目的;(2)它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有著內在的“成本—收益”經濟原則的硬性約束,與靠政府撥款和津貼而得以按低于成本的價格或成本價格經營的非贏利性和福利性公房的經營根本不同。這類經營性、競爭性國有房地產企業,不宜由作為政治實體的政府所持有,必須貫徹“政企分開”原則,而應歸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所統轄。盡管它們的初始投資資本來自政府財政預算,但一旦投入到國有經濟實體系統就完全離開政府財政部門,經營性競爭性國有房地產企業,完全靠自身的經營和贏利能力,在平等條件下與民營房地產商及外來房地產投資商公平競爭。 這類經營商品房的國有企業,雖不應由政府持有,但它的存在與發展,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我不同意有的學者按西方經濟模式,將國有企業完全撤出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的主張,提出什么“民進國退”口號。我還得進一步指出,“政企分開”方針主要是針對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的國企而講的,但“政企分開”不是為了消滅國企,而是改革國企,是要把經營性競爭性國企變成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微觀基礎”。對國有經濟陣地進行戰略調整是對的,但不是否定國有企業在經營性競爭性領域存在與發展的權利;不僅如此,一旦某個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出現1個-2個大型私營集團或跨國公司所壟斷時,還須國有企業打進去,以平抑壟斷,促進競爭。為了確保政府充分履行“公共服務型”職能,從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退出的應該是政府,而不是國企,國有企業在這領域內應是“可進可退”和“有進有退”。 上述兩類國有企業,雖都屬房地產業,卻是性質、職能、營運原則完全不同的國有企業,應該分別歸屬兩個不同的國家載體來統轄。前者提供非贏利性和福利性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國有房地產國企,履行“公共服務”職能,靠的是地方財政支撐,我過去曾稱之為財政賬戶項目類國企,應由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載體(政府)所掌有,國外多由政府財政部門所掌管。后者經營商品房的國企,屬于經營性、競爭性房地產行業,我曾把這類國企稱之為資本賬戶項目國企,應在政府之外另行設置一個經濟實體的國家載體如新國資委 ,它是獨立于政府各部門甚至獨立于政府的國家載體,由它來統轄包括經營商品房的國企在內的全部經營性、競爭性的國企體系,而與由政府所統轄的非經營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國企體系并列運行,二者各行其是,各司其職。問題是要在政府之外另行設置一個統轄經營性國企的經濟實體的國家載體,這是世界自有市場經濟以來見所未見的事,需要制度創新。這正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共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大特色。 三、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 只要政府所統轄的提供公屋(廉租房與經濟適用房)的非贏利性國有房地產企業,跟經營商品房的經營性競爭性國有房地產國有企業嚴格分屬不同的國有企業管理系統;只要政府及其所屬提供公屋的國有企業不能再從事商品性房地產經營并獲取收入,只要僅把用于營造公屋的土地出讓金納入地方財政,而把用于營造商品房的土地出讓金納入獨立于政府各部門的“國資委”(主管經營性國有企業),就可以激勵政府致力于公屋(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經營。只要大部分低收入家庭能住進廉租房,一部分低收入群體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可獲低利息按揭房貸購得經濟適用房甚至一般商品房,就可使住房問題的瓶頸大大舒緩。至于經營商品房的國企,除了模范遵守法規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警惕有人操縱、壟斷房地產市場外,應完全按市場規則行事,參與公平競爭。 至于商品房市場價格的暴漲以及居高不下,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只要多數人(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有基本緩解,房市價格哄漲只是房地產商和一部分投資第二棟甚至第三棟別墅的較高收入者、乃至少數境外房地產投機者之間博弈。這種“博弈”,可能會使房地產市場出些“亂象”,甚至出現“泡沫”,這只是局部,無礙大局。為了平抑房價,政府應運用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廣東省個別地方允許國有企業為本企業職工建設公寓宿舍,這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所應采取的做法。有人主張用“限價”之類的行政手段來平抑房市,但這類“限價”也無法阻擋市場供求力量的沖擊。對待房市價格,也和其他商品的市場價格一樣,政府有關部門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用經濟杠桿去調節供求。為了抑制對房市的過度需求(包括泡沫性需求),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杠桿,如可以提高經營性土地出讓金,也可以提高對房地產商和購置第二、第三棟房屋的房貸利息率,還可以開征土地增值稅,以及開征空屋空地資源稅(指浪費土地資源),等等,著重打擊囤房囤地的房地產投資商,特別是來自境外的房地產投機者。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