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印度經濟及銀行業發展態勢分析(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印度銀行業是受益于強勁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之一。不斷增強的消費者購買力使消費信貸業務日趨活躍,并成為印度銀行業爆炸式發展的動力。中印兩國銀行系統驚人相似,但印度銀行體系整體優于中國。 -馬素紅 改革為印度銀行業注入活力 據安永發布的數據,印度銀行業總資產在過去五年內以16.1%的年均增長率遞增,目前資產總規模達到4533億美元。其年均貸款增長率為14.5%,存款增長率15.8%,主要手續費收入增長率14%,主營業務利潤年增長率13%。 印度從198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改革,但銀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金融抑制程度高的問題卻并未得到解決,主要表現在準備金過高、銀行壟斷嚴重、中央銀行缺乏獨立性及商業銀行經營受到嚴格管制等方面。較為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對印度銀行業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國有銀行效率低下、銀行體系產生大量不良貸款。199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對國內銀行業進行改革,其改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1991年底至1996年3月底;第二階段是1996年4月初至今,并仍在繼續。 第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有: 1.降低現金儲備率和法定流動率,增加銀行可貸資金。現金儲備率從1991年的15%降至2001年的5.5%;法定流動率則從1991年的38.5%降至1997年的25%,并至今維持在這一水平。現金儲備率和法定流動率的下降增加了銀行可貸資金,提高了銀行發放貸款的靈活性,從而為銀行提高盈利能力創造了條件。 2.放松利率管制。1992年以后,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央行)廢除了固定存款利率標準。在貸款利率方面,繼取消對同業拆借和短期票據等內部最高利率限制之后,印度儲備銀行以20萬盧比為界限規定不同的利率。這有助于銀行提高其貸款效率,同時由于利息收入的減少,也會促使銀行從事中間業務。 3.改革對優先部門的貸款。主要是通過減少政府干預、縮小優先部門的范圍以及允許銀行自主決定20萬盧比以上貸款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優先部門的政策性貸款所引起的負面影響。但對優先部門的貸款要求在改革期間并未改變。 4.對國有銀行進行注資。鑒于銀行不良資產較多的現實,印度政府決定向國有銀行注資。1993財年印度政府投入570億盧比的預算注資銀行。1994財年政府預算中的560億盧比用于向盈利不佳的國有銀行注資。另外,自1994年開始允許國有銀行到證券市場上市,以增加資本金。 5.減少私有銀行和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允許設立非國有的獨資銀行。根據1995年印度加入WTO服務貿易領域的承諾,允許外資銀行一年之內在印度設立12個分支機構。 6.采用統一的會計實踐原則。要求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更公開透明,并逐步和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的要求一致。隨后又要求銀行引入收入確認、資產分類等謹慎會計準則,將銀行資產劃分為標準資產、次標準資產、問題資產和損失資產等四類,對所有的問題資產及損失資產須保持100%的準備金。 7.實行監管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另一方面改革監管體制。印度儲備銀行設立了金融監管委員會來加強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監管。為了使監督機制更有效,儲備銀行于1993年12月建立了一個新的獨立部門——監管司,該部門在1997年分為兩個司,即銀行監管司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 經過第一階段改革,印度銀行業取得明顯成效。銀行可貸資金明顯增多;國有銀行的各項指標份額下降,而私有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各項指標上升;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至1996年3月,國家銀行集團和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基本達到了8%的水平。但國有銀行的經營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問題仍待解決。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了印度銀行業。第一階段改革不徹底的危害使印度政府充分認識到了銀行體系對金融穩定的重要作用,并決定開始第二階段的銀行業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處置不良資產力度。通過統一不良資產的認定標準、強化債務回收特別法庭、強制執行擔保物權法案、推行公司債務重組計劃及通過證券化的方式來處置不良資產等舉措,提高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 2.政府繼續注資,增強銀行資本實力。截至2001—2002年度,共計2225億盧比被用于注資國有銀行。 3.實施謹慎監管標準,提高資本充足率標準。首先,資本充足率標準應考慮市場風險。要求銀行抽取一部分利潤設立獨立的投資波動儲備,以避免利率風險,通常按投資組合的5%來計提。第二,將政府債券風險納入風險范疇,政府擔保的貸款風險與其他貸款一視同仁。第三,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9%。第四,不良資產撥備覆蓋率達到110%。 4.進一步放松管制,增強競爭,提高銀行經營空間。繼續第一階段沒有完成的優先貸款改革,目前是將銀行信貸中的優先行業份額從40%降低到10%。完全取消給予優先行業的貸款利息補貼,放松對商業銀行20萬盧比以下的貸款利率管制。 5.加強公司治理,關閉分支機構,減員增效。 6.通過合并和集中來推動印度銀行國際化。 印度銀行業第二階段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首先是銀行業管制得以放松,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大大改善,利率自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次是銀行業競爭態勢初步形成,外資銀行和私有銀行的市場份額明顯上升。再次是銀行改革導致了金融深化,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率降低,盈利能力增強。但印度銀行業的管制仍然較多,國有銀行的經營效率仍相對較低,其銀行業改革仍在繼續。 印度銀行體系整體優于中國 1.銀行系統驚人相似。中印兩國銀行業有著很多共同點,尤其在行業結構方面。第一,兩國都在極高程度上依賴銀行融資支持經濟發展,資本市場都不夠發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在金融業總資產中的占比在90%以上。而印度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整個金融業的74%,此外印度非銀行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機構占8.6%,投資公司占15.4%,按照我國的寬泛口徑,上述機構也應納入銀行業體系計算。另外,兩國銀行業總資產所占比重都處于上升階段。兩國銀行系統另一個驚人的相似性表現為政府的支配地位,這與其他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大不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行業經營管理上的許多特點。 2.銀行業經營效率在提高。印度銀行業的特征表現在許多銀行具有混合所有權。但27家所謂“公共部門銀行”,也就是國有銀行,在印度商業銀行中繼續處于支配地位,總計占有四分之三的市場份額。盡管這些國有銀行可以上市,但政府出于政策層面的考慮,將確保國有股在上市國有銀行中的股權占比不低于51%。目前印度國有銀行結構改革也在進行中,該國政府不斷出臺新的措施以加快改革步伐。 作為國有銀行的所有者,印度政府近期擴大了此類銀行的自主權,并發布了涉及考核銀行經營的意向書。意向書內容包括貸款增長指標、效益率指標、執行國家重點項目的情況及信貸管理等情況。印度政府并不滿意對國有銀行效益指標的預測,政府承認印度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不佳,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差距較大。印度銀行的資產回報率為0.7%,而新加坡的資產回報率是1.2%,馬來西亞1.36%,韓國1.42%,巴西1.6%。 3.印度銀行體系整體優于中國。印度銀行業的資本金實力高于中國,其資本充足率總體水平較高。另外印度銀行業利差較大約為3% 、計提準備金的壓力較小,使其盈利比較有保障。2005財年,印度銀行的賬面不良資產率在4%到6%之間,凈不良資產率在2%左右,不良貸款的口徑包括不良貸款、部分重組資產以及抵債資產。 總體上講,印度銀行業監管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國的銀行監管體系更加穩健。以下兩項有代表性的指標支持了上述判斷:一是存款保險制度,二是巴塞爾新協議。 首先,印度已經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為存款人和借款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障。存款保險和信用擔保公司DICGC 由印度儲備銀行全資所有,獨立運營保險基金,為銀行存款人、向政府明確支持的重點產業貸款提供保障。存款保險計劃覆蓋了印度所有類別的銀行,其中包括合作銀行。存款保險具有強制性,每家銀行每個存款人的保險金是100000盧比,覆蓋了銀行業全部存款的75%。參加保險計劃的銀行所付保費相當于其全部存款的五個基本點,并將提高到十個基本點。 其次,印度已經為采取新巴塞爾協議做好準備。盡管新協議十分復雜,印度已經于2007年3月31日實施該協議。印度銀行業最初將采用信用風險計量中的標準法以及操作風險測量中的基本指標法,當具備足夠的技術技能后,部分銀行將被允許采用內部評級法IRB 。2001年3月,印度儲備銀行要求所有的銀行將最低資本充足率從8%提高到9%。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政策是落實1988年的資本協議,確保在2006年底商業銀行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關于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中國監管當局的政策導向是僅對國際化大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時間可能要定在5到7年之后,而其他銀行繼續采用現行的資本監管制度。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