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裕,人們居安思危的意識明顯增強,對轉嫁籠罩在自己身上的風險要求也十分迫切。財產保險作為“社會穩定器”,也日益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重視。但是,由于對保險知識了解和掌握程度的制約,人們思維上的差異,在日常財產保險行為中,常表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和困惑,或多或少影響著保險市場秩序的建立、規范和發展。
誤區之一:視保險為“賭博”。有些保戶錯誤地認為現在房屋普遍都是鋼筋混凝土建筑,企業家庭也十分重視安全防護,災難不一定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而且即使發生天災人禍,財產也不可能有多大損失。其實這種僥幸心理是把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當兒戲,違背了保險的本質含義。
誤區之二:不仔細閱讀條款,人云亦云。保險合同是格式合同,保險條款都是保險公司單方制定的,而且條款中引用專業術語多,投保人由于無暇或無意深究條款內容,僅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順著保險從業人員引導的路子思考,從大的方面選擇投保險種,而對條款中列明的可保財產、不保財產、保險責任、權利義務等內容往往不去認真閱讀、細細分析,等出現意外或出險,到保險公司咨詢或索賠時,常常因本人的愿望得不到滿足而發生糾紛,形成“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狀況。
誤區之三:投保不足額。有些保戶為了省幾元錢保險費,在投保財產保險時,僅投保財產價值的一部分,這種貌似“精明”的選擇,卻在財產出險后鑄成大錯。因為根據財產保險條款規定,對“不足額投保的財產”按保險金額與財產實際價值的比例進行賠償。
誤區之四:超額投保。就是投保財產保險時,確定的保險金額大于所保財產的實際價值。在保險中,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超過財產實際價值確定保險金額,超過部分是無效投保,多繳了保險費,是不必要的浪費,保險公司在定損中,是按財產的實際價值和損失程度確定賠償金額,損失多少賠多少。
誤區之五:重復保險。根據財產保險合同規定,重復保險的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各保險人的賠償金額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公司按照其保險金額與投保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保險中的補償原則也規定,所獲的補償金額不應超出實際損失金額,即不允許通過保險補償獲利。
誤區之六:不能履行如實告知。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對投保標的可能面臨的危險或是否正處在危險狀態十分關注,這也是保險公司據此確定保與不保、適用何種費率檔次、明確保險與投保雙方權力與義務的重要因素。保險公司只能根據投保人的陳述和提供的資料判斷風險的大小,這就要求投保人在投保時如實告知并信守承諾,不遺漏、不隱瞞、不欺詐。如果因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公司有權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解除保險合同。
誤區之七:標的變化不到保險公司辦理變更手續。保險公司承擔的是保險標的隨時可能遭遇風險的經濟賠償責任。因此,對涉及保險標的危險程度變化等相關內容具有密切的利害關系。對于合同內容的變更,投保人必須征得保險公司的審核同意,簽發批單或對原保單進行批注后才產生法律效力。
誤區之八:災害事故造成的一切損失都由保險公司包下來。保險不是“包險”,能否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一要看遭受損失的標的是不是在保險財產范圍內;二要看造成損失的原因是否在保險責任范圍之內。對企業財產保險而言,保險公司承擔災害事故造成的直接損失,由于停工等引起利潤、工人工資等的間接損失概不承擔賠償責任。
誤區之九:保了險,投保人可以高枕無憂。有少數參加保險的人認為,保了險危險都交給保險公司了。根據財產保險合同規定,參加保險的人有維護財產安全的義務。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要迅速采取積極有效的施救措施,將財產損失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誤區之十:放棄對第三方造成損失的追償權利。有些保險財產損失是由于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對于這部分損失保險公司在取得代位追償權時,可以先予以賠償,然后再向第三方追償。有些參加保險的人,以為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償,如何和怎樣向第三方追償這是保險公司的事,與己無關,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國際金融報》(2001年07月05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