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一詞,最早見諸于九十年代初期的報端。此后隨著我國股票債券市場的不斷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但銀行的服務又沒有太多新意,于是“理財”就像一個熟過頭的蘋果,讓人提不起興趣。究竟應當如何理解“理財”概念?近日召開的私人理財業務研討會上,專家們實話實說,為“理財”正名。
國通證券的馬蘇芹認為,理財可以分為機構理財和個人理財。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銀行存款和人壽保險等屬于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于個人負債品種。平安電子商務個人理財部的毛丹平提出,客戶理財主要由資產分配、投資組合選擇、投資選擇、操作以及事后評估監控和修正等五個步驟組成。
金融機構提供的個人理財服務必須貼近需求。中行上海市分行零售業務處的耿正義認為,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面臨三大挑戰,主要表現為,客戶對理財的需求已由原先的資產選擇為主轉向如何在資產和信貸負債間尋求風險和收益的平衡點為特征,對銀行理財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銀行理財業務應由以往的隨意性服務轉向有目的、專業化、長期性的理財規劃,對銀行理財品種的豐富提出更高要求;一些大客戶對銀行提出的整合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一站式綜合理財服務,促使銀行在服務方式,理財工具和投資報酬等方面走差異化營銷的道路。對此,佳迪福保險公司的楊維民認為,通過銀行保險來滿足大客戶的理財需求,是個性化銀行保證最佳雙贏策略,也是維護與大客戶關系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