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本報實習記者郇麗) 目前,中國白酒業內出現這樣的說法:白酒業三年內必遭重創,一些名酒廠將會舉步維艱。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白酒市場已經非常混亂,短期利益的驅動讓眾多白酒企業忘乎所以,白酒文化正在淪喪,非理性的發展令這一傳統產業行進在近乎“自殺”的路上,然而企業們對此卻是集體無意識,毫無反省跡象。
掛羊頭賣狗肉
中國白酒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副會長沈怡方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說,近年來興起的白酒品牌七成系食用酒精勾兌等所謂的新工藝,并非純糧釀造的傳統工藝。白酒是我國的傳統手工產業,其釀制工藝復雜,配糧講究,生產周期長,酒精勾兌完全是高額利潤驅動的結果。
勾兌酒良好的市場效應源自于廣告,白酒廣告一直在有意識地混淆概念。以茅臺酒“九月九的酒”的廣告為例,它聲稱“采用國酒茅臺同樣的工藝精釀而成,是老百姓喝得起的茅臺酒。”但是,茅臺酒是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其工藝是不可能釀制出濃香型的“九月九的酒”,而且像茅臺這樣的老牌酒業,更不是哪一種釀造工藝可以簡單效仿的。優美的廣告讓消費者確信喝進胃里的是糧食的精華,怎么也沒想到是酒精勾兌而成。
買斷經營砸爛名酒招牌
有關機構對陜西省的白酒市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五糧液酒廠和茅臺酒廠都有幾十個同等價位、相同香型、度數的品牌在市場上一起銷售,令人難辨真假。業內人士指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酒業的買斷經營。
五年前,四川阿爾泰實業公司首開酒業買斷經營的先河,先后買斷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湘酒鬼等幾十家名酒廠的數十個品牌,上百個品種的白酒,可以說阿爾泰通過此種方式一夜暴富。
一時間,各地大大小小的經銷商紛紛通過各種關系與名酒廠度身定做自己心目中的“搖錢樹”,名酒廠也開始把自己的系列名酒“滿地亂扔”。一般情況下,經銷商出100萬元就可買到名酒廠的一個招牌。原本只有17家名牌酒競爭的市場,目前已發展成為上千個名牌在競爭,每年白酒實際銷售量中買斷品牌占30%以上。與此同時,名酒廠也根本無法控制被買斷品牌的質量,為了產量,不得不采用新工藝勾兌或委托小酒廠生產,五糧液、郎酒都存在這樣的生產方式。
業內人士認為,其它加工行業的貼牌加工無可厚非,酒業的買斷經營實則是敗筆,因為白酒業是一種文化韻味重于實際成本的產品,其在工藝、水源、窖池等的要求均非異地可以解決的。
曾經與茅臺酒廠打了7年官司的貴州醇酒廠廠長鄢文松慨嘆:買斷經營的泛濫導致了今天白酒市場空前的混亂,廠家急功近利地透支品牌,商家失去理智地違規操作,買斷經營的惡果早晚會突現。
沒有規矩的行業
近日,一位大型白酒企業的負責人透露,國家每年在白酒行業損失的稅收達百億元,而白酒企業的巨額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國家財政。白酒是高稅高利產品,白酒業內之所以能順利偷稅,一是因為勾兌酒根本無法統計產量,二是因為各級經銷商之間很少開具正規發票,也不會相互索要。
白酒業第二個“不規矩”表現在廠商之間沒有信譽。在幾大城市輪流召開被譽為“天下第一盛會”的糖酒交易會上,各地食品、酒類、企業及供應商、經銷商齊聚一堂,但玩的卻是虛架式。廠商之間大把大把地簽合同,盛會后便扔在一邊,據業內人士透露,糖酒交易會上簽的合同有效率近乎于零,往往是拎著一箱子空白合同去,拎著一箱子蓋了章的合同回,但這其中哪怕有一份合同生效,這趟“差”就沒有白出。但這在行內早已互成諒解,絕對不會有人“生事”。
白酒行業的混亂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目前我國有大大小小的白酒企業3.8萬家,所謂的骨干企業就有5400家,如此眾多的企業卻沒有一個“法”來約束。確立一個“酒法”來拯救白酒國粹是當務之急。
業內人士呼吁,白酒作為一種文化,不應在經濟生活中淪喪。白酒在市場經濟中的“火熱”不應付出行業聲譽的代價。白酒業的覺醒必須立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