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公司自去年5月挑起針對中國節能燈生產企業的反傾銷訴訟后,一時間,媒體頓時高度關注,并紛紛對飛利浦此舉冠以“險惡用心”之類的評價。但是,年底,飛利浦卻出人意料地撤出訴訟,這使得屢受反傾銷困擾的中國企業家有些看不懂,這家老謀深算的跨國公司,此次出爾反爾真實意圖又在哪里?
——反傾銷案中抽身而退的飛利浦
飛利浦起訴兩頭占便宜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新世紀的鐘聲之際,飛利浦照明集團高級副總裁胡克明先生突然飛臨北京,向媒體宣布該公司退出對中國節能燈的反傾銷調查,使這家歐洲企業與中國企業之間有關節能燈的反傾銷和反反傾銷糾紛頓時撲朔迷離起來。
飛利浦公司歷來是對中國企業實施反傾銷的急先鋒,迄今為止已參與了4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起訴:彩電、彩管、節能燈、傳真機。中國彩電被趕出歐洲市場便是其一大戰果。而與此同時,飛利浦已在中國建立獨資、合資企業32個,投資超過10億美元,在中國的電子市場上占據了可觀的份額。一方面是對中國產品的竭力封殺,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市場的大力開拓,所以業內人士指出,飛利浦反傾銷是兩頭占便宜。
去年5月,飛利浦突然提出對中國節能燈生產企業的反傾銷訴訟更是蓄謀已久。從1999年開始,飛利浦公司從中國部分廠商那里大量收購明顯低于國家質量標準的節能燈,打上飛利浦的商標后低價銷往歐洲。由于飛利浦在收購中將價格壓至最低,為保住歐洲市場,中國廠商被迫頻頻壓價。而飛利浦正好在一旁悄悄收集中國企業傾銷的證據,之后反手一擊,對來自中國的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
盡管中國節能燈企業積極應訴,但法律界人士認為,中國企業勝算極低,一旦敗訴,國內節能燈企業將重蹈彩電企業覆轍。
飛利浦撤訴里外不討好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企業10%的成功希望寄托在飛利浦公司的撤訴上。而飛利浦公司出人意料地在年底撤訴卻沒有讓中國人樂起來。因為眾多節能燈企業已經意識到,不管飛利浦采取何種舉動,大勢已去。
飛利浦照明集團高級副總裁胡克明在宣布撤訴時說,在飛利浦退出前,它既是這一調查的支持者,同時,它與中國合作的位于上海的飛利浦亞明照明有限公司也是被調查者和應訴者,雙重身份令飛利浦頗感尷尬。而停止在歐盟生產節能燈以后,飛利浦得以在針對中國節能燈企業的反傾銷調查中抽身而退。胡克明沒有強調的是,歐盟的調查由于另兩家外國企業的堅持仍然在進行之中,而飛利浦亞明在此前的應訴中早已取得至關重要的市場經濟地位。當本案終裁的稅率公布之后,除了飛利浦亞明和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其他中國節能燈廠家都將面臨或高或低的反傾銷稅。
宣布撤訴是飛利浦第一次就反傾銷事件公開站出來說話,但在此之前,它已頻頻向中國相關企業示好。先是要求歐盟推遲中國廠商完成相關應訴程序的最后期限,遭到歐盟拒絕;后從英國聘請律師到中國要為中國廠商免費代理訴訟,被中國企業怒斥為“鱷魚的眼淚”。
事實上,飛利浦參與對華反傾銷的消息被披露后,其在中國苦心經營二十余載的品牌聲譽便直線下降,市場亦受沖擊。胡克明在宣布撤訴時聲明,迫于中國輿論的強大壓力,飛利浦在華銷售損失達4000萬元人民幣之巨。
飛利浦沒有哄樂中國人,在它的祖國荷蘭也遭到一片噓聲。在撤出訴訟之前,飛利浦已經決定關閉其在荷蘭設立的一體化節能燈生產廠家,并將其中大部分的一體化節能燈部件生產活動轉移到歐盟以外的國家,如波蘭、中國等。這樣勢必導致荷蘭當地稅收減少、失業增加。飛利浦反傾銷雖然兩頭占便宜卻也弄了個里外不是人。
飛利浦不在乎中國嗎
盡管業內人士分析,飛利浦將成為此次反傾銷事件的最大贏家,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飛利浦賺了實惠,卻賠了口碑。這與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進入國內后極力討好中國消費者的做法顯得格格不入。
飛利浦不在乎中國嗎?答案是否定的。看看飛利浦近期在遠東的重大舉措就能明白。飛利浦上海半導體設計中心在去年底開始運作,并計劃在西安成立設計中心,同時考慮在上海、蘇州加碼投資封裝、測試,使中國成為其半導體事業重地。除此之外,扮演技術核心角色的飛利浦研究實驗室也在中國內地布局,上海和西安的實驗室正在緊鑼密鼓地招人。
那么飛利浦為什么要采取看似相互抵觸的行動呢?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副教授李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分析,飛利浦很有可能低估了針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行動所產生的副作用。歐洲大型企業的組織結構更注重各地區分公司或是各產品部門的獨立性,總公司一般起咨詢協調作用,不會對下屬公司發布指令性命令。這樣做的優勢是靈活性強,但也容易導致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比如歐洲公司的某項舉措可能導致亞洲公司受損、家電產品的市場策略影響照明產品的銷售等等。具體到這一案例,針對節能燈的反傾銷影響了飛利浦其他產品在中國的銷售,但對飛利浦來說,它靠照明產品起家,并且照明集團的銷售額占飛利浦總體銷售額的15%到17%,是其必保的產品,飛利浦有可能為此暫時犧牲其他產品的利益。另外,盡管對許多大型跨國公司來說,中國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巨大市場,但現階段,給他們帶來滾滾利潤的仍然是歐美等成熟市場。從飛利浦的種種動作不難看出,其策略是市場在歐洲,生產在亞洲。如果飛利浦把中國更多的定位于生產基地,那么它便擁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即使是著名的跨國公司也無法憑借某個單一策略在全球大市場下左右逢源,風光占盡,他們也要在利弊相權之后做出不盡完美的抉擇。對已經處于下風的中國企業來說,僅僅是揭露“陰謀”,伸張道義顯得過于孱弱,找到與巨人競爭的秘訣,增加自身的砝碼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資料:
1985年飛利浦在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建立
1988年飛利浦加入歐盟針對中國彩電的反傾銷訴訟
2000年5月14日以飛利浦為代表的三家歐盟節能燈廠家對中國節能燈廠商提出反傾銷訴訟
2000年12月22日飛利浦宣布退出對中國節能燈企業的反傾銷訴訟。(晨報記者張曉莉)